糧食安全再添砝碼:新增規劃下半年或將出臺
2008-8-18 13: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王露
在收獲了第五個夏糧豐收后,全國增加糧食產量的生產能力規劃正在加快推出。
據發改委系統權威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在抓緊編制,國家有關部門將總結糧食增產的基本經驗,分析未來增產潛力,明確主要目標和任務,并將糧食增產目標分解到省(區、市)。
與此同時,上述權威人士還透露,國家正在加快論證和審核黑龍江、河南兩省的糧食戰略工程規劃,將盡快上報國務院審議。
此前的7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目標是使我國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2020年達到10800億斤以上。
“糧食安全的中長期規劃是在我國土地資源、水資源短缺的背景下出臺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長期來看,隨著未來的人口增長,估計增產1000億斤能夠基本滿足需求。
吉林、河南、黑龍江“出手”
各傳統糧食主產區已經在行動了。
《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已經在7月初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這也是在保證糧食安全方面首次以省為單位的核心區規劃。增產具體措施或可在地方先行試驗。
這和2008中央一號文件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戰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和調出量大的糧食核心產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著手開發一批資源有優勢、增產有潛力的糧食后備產區。”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徐小青也指出,固然要注重糧食核心產區工程,加大對其基礎設施的投入,但類似江蘇之類的省市的糧食生產同樣不能忽視。
另據了解,河南省委、省政府在8月11日初步編制了《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建設規劃綱要》,根據規劃,河南將采取措施使糧食年生產能力由目前的1000億斤再增加300億斤到1300億斤,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地區。
具體措施是,用7500萬畝作為生產核心區,提高復種指數,全年播種面積達1.5億畝;對其中2500萬畝噸糧田進一步鞏固提高,畝產穩定在2000斤,另2500萬畝中產田開發成高產穩產田,畝產提高到1800斤;2500萬畝低產田改造為旱澇保收田,畝產提高到1600斤。
“田地就這么多,要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只有依靠科技的提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馬萬杰說。
河南省在科技上下功夫,而黑龍江則注重改善糧食流通體系,特別是鐵路等物流體系。
早在今年3月份,黑龍江省政府常務會議就原則通過了《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戰略工程規劃》,目標是到2012年其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000億斤,商品糧達到800億斤。
但針對東北運糧難的問題,黑龍江省還制定了《2008~2012年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現代流通產業發展戰略工程規劃》的草案,并在7月底召集專家進行論證。據了解,黑龍江省糧食局擬將今年下半年作為此規劃實施起步之年和龍頭企業建設工程啟動之年。
而配套工程已于近日啟動。黑龍江省糧食局副局長張斌則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公開表示,通過資產重組和整合,指導農墾總局強勢企業與全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有效結合,黑龍江將組建特大型糧食物流集團。
“糧食主產區對于農業資源的利用程度、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以及水利設施的基本建設都將是未來增產的潛力所在。”徐小青對本報記者表示。
糧食增產基本經驗:兩個積極性
來自農業部的消息顯示,我國今年的夏糧產量(夏糧在糧食總量中比重達23%)將連續第五年實現增產,而2007年是我國糧食連續增產的第四年,總產量達10030億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徐小青認為,考慮到在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并加快農田水利建設的基礎上來保障糧食安全,制定中長期規劃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做到保障糧食安全?他認為有兩件基本的事情要做。一是要懂得怎么利用水資源、水力資源,并維護農田水利設施,“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上,不僅要加強投資,更要尋求投入機制”。
二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尤其在當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業勞動的機會成本升高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農民收益”。
徐小青向記者指出了糧食增產的核心經驗所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政府積極性,同時實施了保護耕地的政策。
雖然國內糧價還沒有受到國際糧價瘋漲的影響,但巨大的差價已經讓一些糧食走私現象浮出水面,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我們的糧價是不是和國際價格接軌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要提高農民種糧的比較收益,讓農民愿意去種田。”徐小青說。
與此同時,更要調動地方政府尤其是糧食主產區政府的積極性去抓糧食生產問題,“糧食主產區往往財政收入較低,應考慮如何在政策上激勵他們,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和糧食直補”,徐小青指出。
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李國祥向本報記者指出,科技的進步亦是一直以來我們糧食增產的最重要貢獻因素。
近年來,河南省糧食總產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位,連續兩年超千億斤。今年夏糧又獲豐收,夏糧總產首次突破600億斤。這背后,主要是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如果科技繼續進步,并加快對我國中低產田的改造,增產的潛力還是很大的”,李國祥認為。
資料顯示,我國現有中低產田8744.6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約2/3,其中低產田占總面積的41.6%。中低產田是未來挖掘增產潛力的重要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