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貨幣供應增速見成效 專家點評7月數據
2008-8-15 13: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人民銀行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后,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出現連續第二個月放緩,低于此前彭博對17位經濟學家的預測中值。14日與記者連線的外資機構專家認為,中國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速的努力已見成效,7月份通脹和流動性增長放緩為政策決策者微調經濟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事實上,正是出口、外來直接投資和豪賭人民幣將繼續升值的大量現金流入導致中國出現了流動性過剩,構成刺激通脹的威脅。今年頭7個月貿易順差向金融體系注入了1240億美元,外來直接投資則注入610億美元。今年人民幣是亞洲主要貨幣中表現最好的幣種,對美元匯率的升值幅度超過了6%。目前中國政府正致力于防止經濟增長急劇下滑并抑制通脹。
“迄今,中國政府在對沖資金流入方面做得很好,”龍州經訊公司研究部主管亞瑟?克羅伯表示,“如果不這樣做,可能導致通脹上升。”
穆迪經濟網經濟學家陳穎嘉認為,7月份M2增速繼續放緩符合市場預期。不過,這種放緩的幅度比預期的略大。她認為,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速的初步成功主要歸因于貿易順差的下降。因美國、歐洲的需求一直疲弱不振,出口已經顯示出走軟的跡象。同時,在國內需求上升的情況下,中國的進口消費仍保持強勁。“來自于貿易的凈資本流入放緩將有助于控制貨幣供應增速。”她說。
花旗集團在發給記者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盡管信貸擴張有所加快,但貨幣供應量增速減緩也顯示出外匯流入減少的影響。最近信貸控制的放松將促進未來幾個月貨幣供應量走高,但減緩的經濟活動很可能會使流動性增速保持減弱的勢頭。同時報告還指出,盡管政策緊縮相對激進,但今年前7個月M2同比增長17.3%,僅比2007年的17.5%略有減緩。隨著流動性增速的減緩,通脹的貨幣驅動力也將變得更加有限。
日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得到調增。鑒于小企業融資的主力銀行主要是地方金融機構,本次調增采用“區別對待”的方式,對全國性商業銀行在原有信貸規模基礎上調增5%,對地方性商業銀行調增10%。
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引發了各方對“熱錢”流入壓制政策緊縮的很多關注。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了119億美元,是2006年2月份以來最小增幅。最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控制“熱錢”的措施可能已經阻止了海外投機資本的進入。花旗認為,最近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以及更具挑戰性的貿易環境,將繼續限制外匯儲備的積累并消除中國流動性增加的一個來源。
至于7月份貸款增速再次加快,陳穎嘉認為可能是四川地震災后重建貸款的大量增加所致。同時,最近央行提高商業銀行貸款限額并鼓勵他們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這將為未來幾個月貸款增長繼續積累動力。
“盡管在過去兩個月里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多次上調,但得益于強勁的流動性頭寸,商業銀行幾乎沒有感覺到任何信貸緊縮。總體上,中國的貨幣政策定位對于抑制信貸活動收效不大,因實際利率在大多數月份均為負值。”她如是說。
數據顯示,7月末人民幣存款同比增長19.6%,家庭儲蓄比前一個月增加了2465億元人民幣。有分析家表示,這充分顯示近來A股市場的大跌和房地產市場降溫正在鼓勵老百姓將資金存放在銀行,即使存款利率仍低于通脹率。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7月份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3%,而基準的1年期存款利率只有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