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呈現軟著陸趨勢 外資機構解讀最新CPI
2008-8-13 14: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8月1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主要因食品供給增加導致食品價格漲幅下降,7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連續3個月回落,同比增幅從6月份的7.1%進一步回落至6.3%,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6.6%,為10個月來最低增幅。其中,食品價格增幅從6月份的17.3%大幅降至14.4%。當天與記者連線的多家外資機構經濟學家均認為,未來幾個月CPI的下行趨勢還將持續,這將為政府放松價格管制提供更大空間。
數據還顯示,非食品CPI漲幅從上月的同比1.9%升至2.1%,主要原因是受燃料和電力的規定價格在6月底、7月初上調的影響。交通和通信類價格的幅度更加溫和也證實了這一點:7月份同比-0.3%,而6月份為-1.1%。CPI籃子中其他類別的價格漲幅仍相對穩定。
穆迪經濟網經濟學家陳穎嘉表示,7月份CPI通脹的放緩主要應歸功于1年前高的基數,當時占CPI籃子組成三分之一的食品價格出現飆升。鑒于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一直在加速增長且未顯示出在未來幾個月放緩的跡象,目前通脹上行的風險依然很大。
此前一天公布的7月份PPI同比上漲10%,為1996年10月開始公布該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由于很多人認為上揚的PPI是CPI的先行指標,當天股市投資者倉皇出逃,導致滬深指數均大跌5%以上。
對此,花旗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和雷曼兄弟中國高級經濟學家孫明春均不以為然,認為PPI加速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燃料價格上調,從歷史經驗來看,PPI并非中國CPI的可靠先行指標,上揚的PPI更多地是對企業的利潤率而不是對CPI造成壓力。
孫明春告訴記者,只要中國消費品相關制造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企業就很難將上漲的生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將PPI分解為兩大構成部分后,這一點顯而易見:雖然PPI中的投入價格即生產物資價格漲幅在過去10年里經歷了明顯的周期,但產出價格即消費品價格漲幅仍然相對平穩。鑒于PPI產出和投入價格漲幅之前的缺口擴大,孫明春認為,“在產能過剩問題逐漸顯現的當前環境下,中國的PPI漲幅無法很好地預示CPI漲幅。”實際上,PPI漲幅在過去幾年里都滯后于CPI漲幅。
另一方面,因近期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回落,孫明春和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吳向紅認為,這應該會很快開始緩解PPI面臨的壓力,但短期內PPI增幅可能仍會保持在高位,以反映此前能源價格上漲的滯后影響。孫明春表示,“這表明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PPI或已在7月份見頂。不過,鑒于PPI漲幅將在一段時間里繼續高于CPI漲幅,預計企業的利潤率將在未來幾個月里繼續被擠壓。”
由于7月份數據顯示燃料價格調整對CPI的溢出效應很弱,黃益平預計,奧運會之后中國將進一步調整能源價格,時機很可能會選在9月份。在食品價格穩定和經濟活動放緩的背景下,黃益平預計,中國今年下半年CPI增幅將放緩,這將為政府進一步出臺支持增長的微調政策提供空間。
孫明春和摩根大通中國區經濟學家王黔的看法與之類似,他們所依據的一個事實是,農業部和發改委公布的每周食品價格數據顯示8月份頭一周食品價格繼續下降。孫明春預計,隨著食品價格上漲因供給增加而趨緩,在沒有發生更多大規模自然災害的前提下,CPI通脹應該會在今年剩余時間里繼續回落,8月份應該會跌破6.0%。雖然年底之前可能會再有一輪能源價格上調,但受高基數效應的影響,第四季度的CPI漲幅應該會維持在不到6.0%的水平,而且到2009年第一季度可能會進一步回落至低于4.0%。
“因此,我們現在將2008年的CPI漲幅預期從原來的7.2%下調至6.8%,但保持4.0%的2009年漲幅預期不變。這應該會為政府放松價格管制措施提供更多的空間,并在宏觀經濟政策中更注重經濟增長而不是通脹。”他如是說。
王黔預計,隨著食品價格上漲的正常化,很多“臨時性的”價格干預措施將取消,政府將進一步放松對各種基本進口原材料的定價機制,由此引起的價格上漲將推高非食品CPI漲幅并減緩眼下CPI指標的放緩程度,但整體CPI漲幅下行的趨勢將保持。更重要的是,隨著通脹顯示“軟著陸”趨勢,通脹預期將開始緩和,降低更廣泛基礎上的通脹風險。
陳穎嘉表示,現在是中國微調其政策的時候。“持續的高通脹將使政府難以利用擴張性政策實現其目前優先考慮的保持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目標。例如,盡管最近人民幣匯率的走低可能有助于恢復出口,但也很可能導致輸入性通脹的上升。當然,人民幣匯率并非中國政府惟一的政策選擇,當局可以考慮改善基礎設施并推動科技發展,這將在不增加通脹壓力的同時提高生產率。事實上,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企業成本并減緩通脹。”她據此認為,中國是存在著“一石二鳥”的政策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