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新政:大刀,向誰的頭上砍去?
2008-8-11 11:1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邱楓
核心提示:當代社會,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中之重,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轉的保證。10年前,時任韓國總統金泳三在元旦祝詞中曾預測當年韓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但事情并不像預測那樣,瘟疫一樣的金融危機流竄于整個東南亞,震驚全世界。那一次重創讓傷者足足花了十年時間才基本痊愈。而不久前的拉美和越南,再次給人以重蹈覆轍的感覺——死神又來了!以人為鏡,我們似乎到了不得不面對這個嚴峻問題的時候了。
2008年8月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頒布實施的《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在經過3個星期的試運行后,正式實行。同時開始實施的還有一系列涉及外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新條款。
新政策旨在 “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完善出口與收結匯的真實性及其一致性審核”,而根本目的則在于嚴控熱錢通過虛假實物貿易的方式流入。
新政策規定,企業出口收匯 (含預收貨款)應先進入企業的出口收匯待核查賬戶。企業在通過待核查賬戶辦理資金結匯或劃出手續時,銀行應登錄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在具體貿易類別相對應的可收匯額范圍內進行收匯核注。
這種方式是通過將企業出口收結匯情況與其海關貨物出口情況加以核對,有效甄別貨物貿易項下資金流入的實際貿易背景,以保證出口及其收結匯的真實性和一致性。
“熱錢”偷襲國際貿易
“熱錢 (HotMoney/RefugeeCapital)”,這是一個國人已經不很陌生的詞語,它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只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國際間短期資金的投機性移動主要是逃避政治風險,追求匯率變動,重要商品價格變動或國際有價證券價格變動的利益,而 “熱錢”即為追求匯率變動利益的投機性行為。當投機者預期某種通貨的價格將下跌時,變出售該通貨的遠期外匯,以及在將來期滿之后,可以較低的即期外匯買進而賺取此一匯兌差價的利益。由于此純屬買空賣空的投機行為,故與套匯不同。在外匯市場上,由于此種投機性資金常自有貶值傾向貨幣轉換成有升值貨幣傾向的貨幣,增加了外匯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只要預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讓升值的貨幣大幅波動或實行外匯管制,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2008年的中國恰逢奧運之年,受到熱錢的 “關照”不是意料之外的事。
中國金融市場有多少 “熱錢”?藏在哪里?它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它已經對中國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這一連串的問題可謂觸目驚心。
渣打銀行 (StandardCharteredBank)駐上海的中國問題研究負責人在一篇題為 《通脹中的中國》的文章中說, “中國有很多人稱現在是中國的 ‘黃金年代’。不過在經歷了一段美妙絕倫的時光──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更豐厚的薪酬、低通脹和日益增加的國際影響力之后,中國經濟的上空現在卻開始積起烏云。今初南方的冰雪天氣和四川大地震以及正在加劇的通貨膨脹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響。表面上看,由中國官方公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衡量的通貨膨脹似乎是由食品,而且主要是豬肉和食用油的價格上漲所造成。近幾個月,CPI較去年同期的漲幅超過了8%”。其實問題決不僅僅限于日用生活消費品市場, “能源成本上漲尤其嚴重。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使煉油廠受到嚴重沖擊。價格下降的現象是越來越少見了,這也發出了警報信號:這次的通脹是貨幣現象,而非 ‘生不逢時’的一系列供應短缺”。
另一位相關人士指出,受人民幣升值預期推動,國際游資借道虛假貿易、投資和地下通道等方式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國內,不但一度將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推高至完全失去理性的高位,同時也帶動農產品等商品價格不斷飛升,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導致流動性泛濫成災。因此,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和國際游資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才是目前中國通貨膨脹嚴重的根源所在。
國內也有專家表示,中國貿易順差急劇增長其中部分原因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形成了熱錢的流入,再加上資本管制的原因,導致熱錢喬裝混入貿易項下。熱錢混雜在順差中流入境內,主要是通過企業高報出口價格、低報進口價格造成的。熱錢要流出,則是相反,低報出口價格,高報進口價格。此外,也有企業虛報出口項目,以國際貿易中的 “預付款”手法,使熱錢混入貿易項目中流入境內。2007年上半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項目順差達到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其中 “房地產直接投資”和 “短期外債”增長最快,這兩項都是熱錢便于藏匿的進入渠道。
這些說法不一定精準,但至少說明, “熱錢”開始在中國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了,甚至,這僅僅是個開始。盡管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太愿意承認中國有大量熱錢存在。
重壓之下何去何從?
7月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文,要求各地加強和規范對外商投資項目的管理,防止外匯資金異常流入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和國際收支平衡帶來潛在風險。根據通知,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從維護經濟安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優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現壟斷、投資準入、資本項目管理等方面,對外商投資項目進行核準。要堅持外商投資先核準項目,再設立企業的原則,防止設立空殼公司。各類外商投資項目,包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項目、外商購并境內企業項目、外商投資企業 (含通過境外上市而轉制的外商投資企業)增資項目和再投資項目等,均要實行核準制。并強調,對于未經合規核準的外商投資項目,或以化整為零、提供虛假材料等不正當手段取得核準文件的項目,或不按項目核準文件要求進行建設,已調入境內的資金不用于建設項目的,應及時糾正,嚴重違規的,可依法撤銷項目核準文件并責令其停止建設。
存有上述問題的項目,一經發現,不得享受采購設備稅收減免等相關優惠政策,對其上市或發債的申請不予支持。
同時,相關政府機構一系列新政相繼出臺,遏制這只無形的黑手。
新規定將直接導致熱錢流入國內的成本大幅增加,數量會相應變小。在更宏觀的視野中,近期加強資本管制體現了決策層在宏觀調控措施上的思路——以行政力量控制熱錢流入,為調整匯率、利率水平爭取更大的空間。
根據蒙代爾 “不可能三角”定理,在資本的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固定的匯率制度三者中,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者。結合目前中國的實際,這就意味著,決策層如果不斷加強資本管制并充分相信行政管制能夠有效阻止“熱錢”大規模流入,政府部門就會有空間一方面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脹,另一方面放緩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步伐,以緩解出口部門面臨的壓力。
當然,在衍生金融工具主導的虛擬經濟時代,金融資產的歸屬則完全取決于個人的道德因素,這就是目前西方國家把時間納入破產范疇,對責任人實行終身懲罰的背景和原因。在現代金融領域,很多情況下,決定輸贏的不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而是正義和良知。任何外在的制度建設能夠有效阻止破壞的發生,最終還是通過人來起作用。
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我們的官員和金融工作者、我們的決策者和執法者,可以說,我們面臨的極有可能是巨大危機的開始,誰來為墮落和愚蠢埋單?答案根本不用費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