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未被關注的中小企業融資力量
2008-8-11 11: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坐等風險基金和產業基金的成熟再去發展中小企業是不現實的。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在現有的金融企業中,利用政策的引導加大其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比重,特別是加大非銀行金融企業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引導。而在現有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中,令信托擔當起風險投資和產業投資的角色,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如果承擔起風險投資和產業基金的角色,中小企業融資完全可以成為信托公司一個既符合政策導向、又沒有競爭且具有市場潛力的專屬業務領域。
從緊的貨幣政策下,中小企業正在經歷一場資金的寒冬。一段時間以來,有關放松貨幣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資金支持的呼聲不絕于耳。但是,在人們關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時,不約而同地都將目光集中投向了貨幣政策和銀行,卻忽視了另外一個已經存在近三十年的融資平臺??信托。
中小企業融資難:為什么成為老話題
事實上,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個老話題。老話題為什么總是被人們不斷提起?原因還在于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那么,一個長期為人們所呼吁、被政策所關注的問題又為什么得不到實質性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認識和理念。融資是一個包含范圍很廣的概念,涉及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和股權融資等多種形式。但在我們考慮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時,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銀行貸款。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有很多方法,如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大直接融資力度、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鼓勵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等。可是直至目前,直接融資并不能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方式,發行企業債券等對于中小企業更不現實,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重任只能落在銀行肩上。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銀行也是企業,也需要有利潤。銀行金融風險不僅對銀行自身,甚至對整個國家經濟直至社會秩序穩定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因此,中小企業融資單純依賴銀行顯然是有問題的。這樣也就出現了社會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呼聲不斷、管理部門扶植中小企業的政策頻出,但效果卻不能盡如人意的現象。
中小企業融資難:信托的解決之道
融資難是全球中小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依靠銀行體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關鍵在于中小企業的信貸“生態環境”問題,而中小企業的信貸“生態環境”完善問題又不可能像大型企業一樣盡善盡美,銀行不是風險投資,恰恰相反,銀行的經營當以穩健作為第一要務。因此這也是依靠銀行體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不得不面對的一對矛盾。
從金融服務的角度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不是令商業銀行迎難而上,而是要在金融體制上進一步完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從金融體制上建立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梯次結構。風險投資基金、產業基金、銀行信貸等不同金融服務機構,按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不同的金融服務機構依次進入中小企業,特別是有高科技風險的中小企業,這樣既滿足了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又避免了單一地由銀行承擔中小企業融資的巨大金融風險。
但事實上,目前我國風險基金和產業基金的發展基本上等于零,雖然目前一些風險投資以PE的形式進入中小企業,但其規模遠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整體的發展。顯然,坐等風險基金和產業基金的成熟再去發展中小企業是不現實的。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在現有的金融企業中,利用政策的引導加大其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比重,特別是加大非銀行金融企業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引導。而在現有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中,令信托擔當起風險投資和產業投資的角色,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理論上,信托公司承擔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角色可以有兩種形式:股權和債權。實踐中,信托公司以PE的形式對中小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但因為退出渠道難以解決的問題,信托公司以這一方式承擔起中小企業融資的角色尚有障礙。目前,在PE之外,另外的一種方式也已經出現。
7月25日,由杭州中新力合擔保有限公司、中投信托和杭州西湖區政府共同發起的“西湖區企業成長引導基金‘小企業集合信托債權基金’”正式成立。記者了解到,該基金的基本運作模式是:由信托公司發起募集資金,信托公司所募集資金的社會受益人作為優先受益人,由擔保公司作為次級受益人,政府或由地方財政所成立的中小企業引導基金作為略后受益人。基金募集完成后,由地方政府在其管轄區域內篩選出質地優良的中小企業,信托基金將資金投向這些企業。
中小企業融資:信托公司的專屬領域
無論是房地產信托、基礎設施貸款、證券類信托產品,還是剛剛興起的PE業務,尋著信托公司業務發展的足跡可以看出,幾年來信托公司的業務發展完全游走于政策與市場的邊緣,缺乏長線產品、沒有專屬業務領域,這也是制約信托公司長線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也許信托公司自己也沒有想到,如果承擔起風險投資和產業基金的角色,中小企業融資完全可以成為信托公司一個既符合政策導向,又沒有競爭且具有市場潛力的專屬業務領域。
幾年來,在所有的熱門業務領域,幾乎都可以看到信托公司的影子。惟獨在中小企業融資領域,除了幾單嘗試性、不成規模的PE業務外,信托公司幾乎沒有涉足。其中的原因也不外乎出于風險的考慮。
對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投信托董事長高傳捷曾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只要中小企業出現資金緊張,人們就把視線瞄向政府和銀行。但從未有人注意過這樣兩個問題:其一,地方政府是否可以拍著胸脯保證在他們所管轄的中小企業中,有多少是優質企業,銀行資金是可以進入的?其二,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地方財政和稅收給予了什么樣的支持?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對中小企業的信心,又怎么能埋怨銀行“惜貸”呢?
在中投信托的“西湖區企業成長引導基金‘小企業集合信托債權基金’”中可以看到,信托公司通過把擔保公司和地方政府一起拉進來的方式,盡可能地規避了風險。而對此項目,高傳捷的思路就是:只要地方政府對他們的中小企業有信心,中投公司的信托資金就敢進。
實際上,在“西湖區企業成長引導基金‘小企業集合信托債權基金’”中,信托公司通過引進政府資金增強了信心;地方政府則通過引進信托將政府對中小企業的引導資金進行了數倍的放大,達到了多贏的效果。記者了解到,目前這一基金已經準備完畢,一旦地方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篩選完成,資金就可以投入。如果這一模式的實踐被證明可行,那么目前萬億元的信托資產,在不考慮股權形式,不實現政策突破的情況下,也可以達到3000億元的規模。如此,不僅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將得到緩解,信托公司也可以找到一個符合政策趨向的“藍海”,實現長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