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政策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分析
2008-8-10 11: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上半年,1~6月份我國出口額累計增速21.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8個百分點;進口額累計增速30.6%,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4個百分點。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國的進出口對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具有較高的敏感性。7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將2008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確立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即將宏觀調控政策的基調定為“一保一防”,而胡錦濤總書記對下半年經濟工作提出的6點要求中包括要“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可以預計,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在保持連續性與穩定性的同時將更具靈活性,而財政政策及其他政策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促進經濟的結構轉型,所有這些必然會對我國的進出口產生影響。影響的效果如何?取決于相關政策的強度與傳導時滯。本文對這些可能的影響進行討論。 一、貨幣政策
2008年上半年,在“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雙防”目標下,央行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加大公開市場回籠貨幣的力度,多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緊縮銀根;另一方面加強信貸調控,嚴控信貸規模。從緊的貨幣政策直接影響到市場資金的供給,進而對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對于進口的影響則通過間接渠道傳導。由于傳導途徑較為復雜,具體影響不甚清晰,考慮到2008年上半年出口增速減緩較多,此處僅對從緊的貨幣政策對出口的影響進行分析。從緊的貨幣政策減少了市場資金的供給,導致企業資金緊張;在緊縮的信貸政策下,大型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而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不得不面臨信貸緊張的壓力。據有關報道,民間利率已經高達20%以上。在資金緊張的條件下,大型國有企業易于獲得資金,而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的需求往往難以得到滿足。緊張的資金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尤其影響了范圍很廣的中小企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研顯示:目前華東地區的外貿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資金緊張。融資成本增加直接影響到出口企業的生產、投資等,進而影響其出口以及未來的發展。
2008年下半年,隨著宏觀調控政策由“雙防”調整為“一防一保”,貨幣政策在保持連續性與穩定性的同時將更加具有靈活性,可能會出臺針對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的信貸政策以緩解這些企業的資金緊張狀況,這對于大多數出口企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已高達6.26%,截至2008年8月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423元。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的進出口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人民幣升值能夠抵消部分進口品價格上漲的壓力,進而增加進口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會削弱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導致出口增長的降低甚至于一些商品出口的大幅減少。對于2008年下半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雷曼兄弟高級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人民幣升值速度在下半年將顯著放緩,人民幣對美元到年底為6.7,到2009年底為6.3;渣打銀行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央行面臨的減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斷加大。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急劇下滑與進口大幅上揚的負面效應,對2008年下半年而言,如果人民幣升值速度如預期那樣放緩步伐,將會緩解出口的壓力。
二、貿易稅收政策
從2004年開始,政府利用貿易稅收政策調節進出口貿易以促進進出口的轉型,其中以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為最,這對多個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降低出口退稅率,自然增加了行業的稅收成本,減少了行業的利潤空間。由于還受到人民幣升值、原材料與工資價格上漲、資金緊張等壓力的共同影響,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利潤縮水嚴重,不少企業由于難以為繼不得不停止生產,這在減少出口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失業等其他社會問題。作為調節出口的一個政策手段,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因此呼之欲出。
2008年7月3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將部分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原來的11%上調2個百分點到13%,但同時取消了部分農藥產品和一些化工產品的出口退稅。這一政策從2008年8月1日起實施,將會影響我國下半年的出口情況。
受到這次出口退稅率調整影響的主要是與服裝相關的出口產品,對于這些行業而言,出口退稅率的上調將會有利于出口企業降低成本,進而增加出口。由于受到合同期限的限制,短期內這部分收益能夠被出口企業獨享,但從長期看,這部分收益將會被需求方分享。從經濟結構調整與出口產品產業升級的大趨勢來看,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只能起到暫時緩解壓力的作用,這些行業要想徹底擺脫目前的困境,必須走產業升級的道路。
三、其他政策
除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外,其他宏觀調控政策也會對我國的進出口產生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其一,《勞動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也構成了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基礎,這增加了制造業以及一些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生產成本,縮減了其利潤空間,減少了其生產動力。其二,政府近年來加大了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力度,對排污費、資源稅等的征收增加了企業的環境保護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其三,在高企的CPI的壓力之下,政府試圖理順多年來一直處于扭曲狀態的資源要素品的定價機制,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2008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將“健全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具體內容包括油氣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電價機制的完善、水資源費征收等,這意味著長期以來被人為壓低的資源要素品的價格會有一定的提高,這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原材料成本。這些政策的實施都會影響到外貿企業的經營與發展。
四、政策建議
2008年我國下半年的出口形勢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會很大,如放寬信貸政策、調高出口退稅率等,但政府有關“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進產業升級”的政策不會改變。出口企業要想求得發展,必須適應市場調節,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產品和技術升級。
在貨幣政策方面,建議央行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與靈活性,避免信貸調控對貸款企業的“一刀切”,及時出臺政策以滿足中小企業對流動資金的需求,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在財政政策方面,建議有效利用貿易稅收杠桿,解決由于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出口企業競爭力下降的問題,并出臺政策扶持出口企業進行產業升級,通過補貼與技術扶持等方式幫助出口企業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