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收結匯新政抑“熱錢”“70%預付款”如何監管?
2008-7-8 10: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即將開始實施的《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下稱《辦法》),加大了對貿易項下熱錢流入可能性的監管力度,但企業結匯周期也因此延長,資金流轉可能受到影響。 對此,部分外貿企業反映,新政實施后,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可能影響企業正常出口業務,增加企業在匯率方面的風險。
日前,為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完善出口與收結匯的真實性及其一致性審核,國家外匯管理局、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頒布了該《辦法》,并將于本月14日起正式實施。
結匯周期影響資金流轉
上述《辦法》規定,企業出口收匯(含預收貨款)應先進入企業的出口收匯待核查賬戶。企業在通過待核查賬戶辦理資金結匯或劃出手續時,銀行應登錄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在具體貿易類別相對應的可收匯額范圍內進行收匯核注。
杭州某服裝外貿公司一位外貿經理對此表示,出口收結匯新政出臺之后,企業一直在關注可能造成的影響,但是,她認為,以目前通知涉及的內容來看,對于進口企業以信用證(L/C)方式付款的交易行為,影響不大。
“新政主要是會影響預收貨款的收結匯速度,比如通過電匯(T/T)方式支付的定金,一般是全部貨款的30%左右,企業就有通過貿易賬戶做‘假賬’讓熱錢流入的余地。”上述外貿經理說,“但是,現在外匯就要凍結在‘待核查賬戶’里,有關部門聯合審核通過,企業才能拿到錢。”
寧波通潤五礦機械進出口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該項新政對中小型企業,尤其是行業平均出口利潤微薄的那些企業將造成較大的資金流轉壓力。
“預收貨款往往是工廠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如果結匯周期延長,現在銀行貸款又比較難,企業流動資金就可能出現困難。”該人士表示,“正常情況下,做T/T的企業,經過海關報關以后,從拿到提單出貨到對方企業付款到賬,可以去辦理結匯,也就是一周左右的時間,現在加大核查力度,操作起來比較繁瑣,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廣東一家大型玩具出口企業負責人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有關政府部門已經在上月召集企業開會征求意見,企業集中反映的問題是,這容易給企業出口帶來麻煩,甚至影響企業正常的出口業務,加大企業在匯率方面的風險。
“例如我們有一些訂單要求客戶預收貨款占總價格的70%,這往往是很不容易才能跟客戶爭取到的條件,將匯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轉移給了海外客戶。這樣后期貨款匯率風險就小很多。但據說這次監管預收貨款不能超過10%。我們這樣的情況容易引起誤解而被調查。”上述負責人反映,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加速,很多企業在洽談訂單時一般都要求海外客戶提高預付款比例,避免幾個月后的后期貨款結匯時受匯率影響過大,這是出口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一種方法。
新政提高“熱錢”監管頻度
新政究竟能否有效監控熱錢從貿易渠道流入,也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上述寧波通潤五礦機械進出口有限公司人士指出,新政對熱錢的監控作用主要在于提高了監管頻度。該人士介紹,以往,企業在海關報關的出口金額與企業在外匯局結匯的金額,信譽好的企業一般只要年度對賬一次就可以,有些企業則需要3個月左右對賬一次,兩者數據需要相符。
“按照以往的監控頻率,一筆‘熱錢’如果通過貿易賬戶走,年初進來,年底之前劃走,對賬的時候還是可以平衡的,可能就監控不到。”上述人士表示,“新政的意思是單筆業務就要核查,但是這樣做工作量很大。”
廣州一家科技產品出口企業的負責人也認為,此《辦法》雖然在理論上可以防止熱錢進入,但幾乎每一項外貿生意都是分期付款,很難跟蹤監管,工作難度還是比較大。
上述杭州某服裝外貿公司外貿經理則表示:“現在還只是一個通知,具體流程怎么走,企業還不清楚,不知道是不是以后不再用核銷單結匯,而是全部網上對照監控,每一筆資金的進出數據都要核對確實,企業才能結匯換成人民幣,這樣可能通過買賣核銷單造假的渠道就能夠控制住。”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博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是有矛盾,但是不管又不行,他認為直接的控制是需要的,但是成本較高,建議主要還是應當采取依靠提高游資不合意流動的成本這種間接控制。
近期中央召開的省區市和中央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會議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當前,國家多個部門已對熱錢問題高度關注。
外匯管理局局長胡曉煉在對熱錢問題多次調研后明確指出,要防范套利投機資金通過貿易、商業信用等渠道進行跨境轉移,加強對短期外債的控制,采取措施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