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讓更多的“庫爾班大叔”走出貧困富起
2008-7-7 15: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這是一片古老而廣袤的土地,這是“絲綢之路”南道上久負盛名的重要商埠,上個世紀50年代庫爾班大叔要騎著毛驢進北京的故事,讓這里成為幾代中國人兒時留下深刻記憶的地方,毛澤東主席“一唱雄雞天下白,萬家樂奏有于闐”的詩句更讓她蜚聲海內外。這里,就是南疆名鎮和田。
2002年,按照國務院的部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的拉依喀鄉、吐沙拉鄉和朗如鄉被確定為鐵道部定點扶貧點。由此,鐵路與這個不通火車的地方結下了“不解之緣”。黨的十六大以來,鐵道部加大了對和田縣3個鄉定點扶貧力度,2003年至2007年,累計投入扶貧資金4673.11萬元,發展了一大批扶貧項目,數萬名“庫爾班大叔”走出貧困,數萬名少數民族孩子走進學堂。
7月2日下午,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志軍來到拉依喀鄉庫木艾日克村,現場查看了鐵道部定點扶貧項目———500畝核桃示范園。淳樸的維族老漢土遜尼亞肉孜端上當地特產杏子和甜瓜迎接遠方的客人。
園內,密植的核桃樹碩果累累,被果實壓彎的枝頭幾乎垂到地面。近五年,鐵道部在和田縣的3個扶貧點幫助農民種植密植核桃樹,使近千戶貧困戶直接受益。2006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曾到這里考察,當了解到通過核桃密植每年每畝可收入2000元,5年后可收入1.2萬元時,他十分高興,對鐵道部的定點扶貧工作給予肯定。
在核桃樹下,劉志軍握著土遜尼亞肉孜的手親切地問道,家里有幾口人,生活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老人回答,家里有四口人,有了密植核桃園,生活越來越“亞克西(好)”!在一片歡快的笑聲中,劉志軍對圍攏來的維族鄉親們說,幫助大家脫貧致富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我們的任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了解了當地的核桃生產銷售情況后,劉志軍啟發拉依喀鄉鄉長艾爾肯·吐地說,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必須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當前,你們的核桃種植初具規模,下一步應該在核桃深加工上做文章,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核桃的附加值,進一步促進核桃種植;同時,可以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工業化進程,讓更多的人盡快富裕起來。他當即指示隨行的鐵道部機關有關負責同志與地方政府進行溝通,對核桃深加工的設備設施和市場前景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盡快拿出規劃,幫助和田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具有相當規模的核桃深加工企業。
離開核桃園,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十幾分鐘后,一棟在當地十分“搶眼”的樓房映入眼簾,這就是拉依喀鄉鐵路中學。五年來,鐵道部為和田新建、擴建學校29所,新增教學面積12690平方米,配備電腦、投影儀、語音教學設備等各種教學設施1737套,資助1200余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資助18475名學生完成了學業,用于改善當地教學環境和條件的投資達到2000多萬元。同時,修建了每年可對8000名農牧民進行技能培訓的火車頭培訓中心。
穿著亮麗民族服裝的師生們聚在校門口,熱烈歡迎劉志軍一行的到來,一名維吾爾族學生為劉志軍系上了紅領巾。他問學生們,上幾年級,是哪個民族,學習和生活上有沒有困難?孩子們用漢語一一做了回答。當了解到這些孩子都是維漢雙語班的學生時,劉志軍對校長巴吐爾說,對這些孩子們來講,漢語是他們與外界交流,汲取更多知識的基礎,學習漢語要從娃娃抓起。當了解到這所學校的師生幾乎都沒有見過火車,沒有出過遠門時,劉志軍提議,由鐵路部門負責,利用暑期組織這個學校的老師和優秀學生乘火車到北京參觀,讓這些少數民族師生親眼看一看祖國的首都,親身感受一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開闊視野,增強愛國主義情懷。他進一步提出,這一做法要形成機制,今后每年組織一批師生到內地參觀學習。掌聲響起,飽含著教師們的欣喜,吐露著由衷的感激。
劉志軍來到學校的電教室,學生們正在電腦前操作,一幅幅不同體裁和構圖的喜迎奧運的多媒體畫面,表達了同學們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對北京奧運會的期盼。劉志軍看了十分高興,鼓勵他們刻苦學習,掌握本領,報效祖國。劉志軍問巴吐爾,學校還有什么要解決的困難?見他面露羞色,劉志軍說,不要不好意思,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和田的希望,只要你們有需要,鐵道部一定全力給予支持。當了解到學校只有兩個電教室,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時,劉志軍當即決定,購買200臺最佳配置的電腦,再為學校裝備兩個電教室,并為老師裝備教學用電腦。當了解到部分教工缺少休息場所時,劉志軍指示烏魯木齊鐵路局馬上行動,為學校建設教師宿舍。
巴吐爾校長激動地說,今天,是我們學校師生最高興的一天,鐵路幫我們實現了許許多多的夢想。我們一定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用實際行動感謝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感謝鐵道部對我們的無私援助。
據了解,2003年至2007年,鐵道部共為和田三個定點扶貧點修建橋梁13座、防滲渠9公里,新建高效能農業大棚10座,為500個貧困戶解決了通水通電問題;修建29個村級衛生所,并配備了基本醫療設備;為1400戶貧困戶購買了1400頭牛、132只種羊,修建了900多個牛棚圈、50個青儲窖,配備了60套鍘草機,僅這一項目每年就可實現效益90余萬元,每戶可增收1000余元;為貧困戶購買地毯織架1164個,每個織架每月可實現效益200元至600元。持續不斷的定點扶貧和和田縣各族群眾的艱苦奮斗,使和田縣的特困人口大幅減少,脫貧步伐明顯加快,有力地促進了和田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