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鄄城“三級跳”升級灘區群眾出行路
2008-7-25 12: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黃河在山東省鄄城縣境內長達52.5公里,沿黃五個鄉鎮有10.8萬群眾生活在黃河深灘區。近幾年來,從農用船到浮橋再到公路大橋,祖祖輩輩生活在灘區的鄄城人民在交通變化的“三級跳”中,感受著生活的變遷及經濟社會的發展。
農用船渡人載物提心吊膽
“喝涼水,吃涼饃,越熱越干活;搭窩棚,睡地鋪,一年又一年!闭f起過去過河耕種的難處,鄄城縣李進士堂鎮陸井村村民范文進依然眼角濕潤,“由于那時群眾都是搭乘農用船過河種地,一次渡不了幾個人,來往一次要耗時大半天。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為了不誤農時,大伙只好在河對岸搭窩棚,連收帶種一干就是一個來月,白天太陽烤,晚上蚊子咬,還喝不上熱湯,吃不上熱饃,遭的那個罪三天三夜也嘮不完。”說到這兒,范文進的聲音有些沙啞。
“以前由于渡船小,安全設施差,每次過河種地都是提心吊膽。如果遇上風浪,稍不留心,就會出現事故,別說莊稼運不回來,連人也難保。”村民李智令接過話茬說。
踏著新修的水泥路,筆者來到了董口鎮魚骨村,在村頭與正準備下地的孫寶景聊了起來:“俺們村原來連個像樣的路都沒有,小孩上學、吃鹽買菜、走親訪友、買肥購藥,都要坐船過河。俗話說,隔河如隔山,村里人平時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最讓人頭疼的是小孩上學的問題,渡船時間沒有準頭,有時要等上兩三個小時,耽誤學習不說,還不安全。”
浮橋惠及10萬灘區群眾
“左營浮橋自2006年麥收季節竣工通車后,俺村周圍10多個村莊的群眾再也不為擺渡過河耕種犯愁了!臂渤强h左營鄉郭集村村民宋發亮在說起兩年前架通浮橋時,依然激動不已。
鄄城縣交通局海事所副所長王圣巖詳細介紹了“以橋代渡”工程建設情況。自2004年以來,鄄城縣著力實施了“以橋代渡”工程。縣航運公司與省黃河航運局共同出資3000萬元,對原有浮橋進行了改造升級,使浮橋承載能力達到80噸,日車流量由過去的一二百輛達到現在的兩三千輛。接下來的幾年,李進士堂浮橋、董口浮橋、左營浮橋以及舊城毛洼和臨濮蘇泗莊兩處雙體拖輪渡口相繼竣工。目前,鄄城縣境內已有四座浮橋和兩處渡口,黃河兩岸10.8萬群眾從此走上了“平安橋”、乘上了“放心渡”。
黃河浮橋的先后建成通車,不僅解決了黃河灘區群眾的出行難題,而且還加快了灘區群眾致富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更為顯著,大大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公路大橋更快捷更暢通
“每年黃河調水調沙和凌汛期,浮橋都必須拆除一段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的出行和經濟的發展!迸f城鎮黨委書記李憲詩道出了群眾的心聲。
去年9月10日,投資9.1億元的鄄城黃河公路大橋橋墩開始鉆孔,這標志著德商高速公路鄄城黃河公路大橋正式開工建設。
“目前,各中標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晝夜施工。截至7月中旬,施工企業已進場裝載機、超重機、壓縮機等大型機械設備105臺(套),累計完成基樁40根、樁基礎28根、立柱46根。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坦途。這將對突破菏澤,打通山東西部南北經濟通道具有重要意義。”鄄城縣人民政府大橋辦副主任劉崇民詳細介紹了大橋的建設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