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軸、一帶、三個城區、八個功能區
一軸: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
一帶: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
三個城區: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以塘沽城區為中心、大港城區和漢沽城區為兩翼的宜居海濱新城.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總體布局
一軸、一帶、三個城區、八個功能區
一軸: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
一帶: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
三個城區: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以塘沽城區為中心、大港城區和漢沽城區為兩翼的宜居海濱新城。
八個功能區:先進制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濱海化工區、濱海中心商務商業區、海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海濱休閑旅游區、臨港產業區(規劃)。
一、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思路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進一步發揮優勢,堅持高起點、寬視野,注重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突出發展特色,改善發展環境,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推動新區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帶動天津發展、推進京津冀和環渤海區域經濟振興、促進東中西互動和全國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天津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十一五”期間,濱海新區的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新區生產總值達到3200億元,年均增長17%;工業增加值2300億元;地區財政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城市化水平達到90%;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整體功能明顯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構建和諧城區取得新進展。
為實現上述目標,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要實施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帶動戰略;實施有利于促進全國區域發展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戰略;實施有利于探索新時期區域發展新模式的創新帶動戰略。
在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方面,濱海新區的總體設想為“一軸”、“一帶”、“三個城區”、“八個功能區”。即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三個城區和八個產業功能區。
三個城區:即建設塘沽、大港、漢沽三個生態城區。
八個功能區:
先進制造業產業區,規劃面積97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現代冶金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工制造業。
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重點圍繞我國科學和技術的長遠規劃,突出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培訓和科技成果轉化。
濱海化工區,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細化工。
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商業區,規劃面積10余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金融保險、商務商貿、文化娛樂、會展旅游。
海港物流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海洋運輸、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保稅倉儲、分撥配送及與之配套的中介服務業。
臨空產業區,規劃面積102平方公里,重點發展航空運輸、加工物流、民航科教、研發與產業化、航空設備制造和維修等。
海濱休閑旅游區,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和濕地生態旅游。
同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編制規劃,擴港造陸,建設臨港產業區。建設若干生態農業基地,發展沿海都市型特色農業。
二、當前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主要任務
(一)加快建設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繼續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和裝備制造、現代冶金、生物醫藥等產業,創新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加快建設國家級高水平現代化制造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300億元,外貿出口總值達到350億美元以上。
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建設一批研發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全面提升科技資源集聚、創新引領和輻射帶動三大功能,不斷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科技研發轉化體系,提高新區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到2010年,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新區工業的比重達到50%以上;國家級和市級研發機構達到100家,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200家。
(二)加快建設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大力發展具有新區特點的現代服務業
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等綜合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完善海、空港的建設,提高海空港等級,拓展功能,增加航線,建成企業集聚、市場活躍、配套服務齊全的國際運輸集聚區。努力搞好東疆保稅港的建設,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等業務,建成我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集散地。到201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3億噸,集裝箱超過1000萬標箱;機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56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50萬噸;口岸進出口總值達到2000億美元。
加快物流設施建設,構建以港口為中心,海陸空相結合的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六大物流基地,配套建設集散、中轉、存儲和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層次、開放型、社會化物流配送系統。進一步拓展物流市場,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建成國際物流中心。到2010年,物流業增加值達到650億元,占新區服務業比重達到58%。還要發揮新區河、海、湖、濕地、地熱等自然資源優勢,建設區域性休閑旅游中心。通過發展港口物流、金融商貿、會展旅游為主的新區現代服務業,努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和區域服務能力,進而提高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三)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新區
全面推進節水、節能、節地、節材和綜合利用,建成開發區和大港石化區兩個生態工業園區,建成石化、汽車、冶金、電力與海水淡化四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嚴格實行環境準入制度,堅決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和產品。到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以上,取新水量下降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建設和保護好500平方公里的兩大生態環境區,建設沿海、沿河、沿高速公路等五條生態廊道,建設若干生態組團。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做好減災防災工作。到2010年,新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海河干流下游水質達到Ⅳ類水體標準,近岸海域富營養化趨勢得到遏制。通過搞好綜合治理,實現濱海新區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四)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著力轉變城鄉二元結構,顯著提高農村城市化水平。統籌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產業布局和社會事業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施遷村并點、撤村并鎮,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城鎮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大力發展沿海都市型農業,壯大農村經濟實力。開發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培育特色農副產品,建設和完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擴大工廠化海水養殖產業園,拓展遠洋捕撈,發展海產品深加工。建設大型區域性海產品交易市場,形成輻射“三北”地區的水產品集散地。
(五)搞好城市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適應濱海新區大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快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設25萬噸級深水航道、30萬噸級原油碼頭等港內外34個配套項目;改造擴建濱海國際機場;建設京津城際鐵路;建設京津塘高速公路復線;建設海濱大道等重點交通工程,完善新區內部交通網絡。改善能源供應,發展海水淡化,擴大海水直接利用規模。到2010年,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560萬千瓦,海水淡化能力達到日產50萬噸。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濱海新區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的福利水平,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網絡,著力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暢通民主參與渠道,建立矛盾調節機制,夯實和諧社會基礎。到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十一五”期間,新增就業崗位30萬個以上,實現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開發建設濱海新區,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從服務環渤海及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結合天津實際做出的一項跨世紀發展的戰略決策。經過全市上下十幾年的奮斗,天津迎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議和綱要,明確指出要“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濱海新區納入全國總體發展戰略布局。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國發[2006]20號),市委召開了八屆八次全會,對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做出全面部署,標志著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國家級經濟新區正式進入了實施階段。
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濱海新區取得顯著成績。生產總值由1993年的112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960.49億元,年均遞增20%以上。財政收入由23.6億元增長到380億元,增長16.1倍。外貿出口由5億美元增長到226.2億美元,增長45倍。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92.45億美元,世界500強中70多家跨國公司在新區投資了152家企業,濱海新區已成為外商在中國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2006年,新區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實現生產總值1960.49億元,增長20.2%;完成工業總產值5200.52億元,同比增長31.3%;實現合同外資61.80億美元,同比增長24%;實際利用外資33.45億美元,同比增長31.1%;外貿出口達到226.20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64.29億元,同比增長24.7%,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第一年經濟發展的高起步。
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天津濱海新區已經形成了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對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是,區位優勢。濱海新區處于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與珠三角地區的深圳、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浦東比肩而立;同時背靠“三北”、依托京津冀、面向東北亞,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中國北方連接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還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鄰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新區內陸腹地廣闊,遍及北方12個省市自治區,區位優勢明顯。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于促進我國東部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從而帶動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三北”地區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二是,功能優勢。濱海新區具有集港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于一體的功能聚集優勢,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窗口。天津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貨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強,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2006年貨物吞吐量完成2.58億噸,集裝箱運量595萬標箱。天津港的進出口貨物70%以上來自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市,集裝箱運量60%以上來自“三北”地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多年來一直在全國各開發區中處于領先地位。天津港保稅區已成為服務華北、西北地區和北方最大的保稅通道,進出區貨物總值中60%以上是外省市創造的,被國家批準為區港聯動試點。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使這一地區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
三是,產業優勢。濱海新區已經形成了優勢比較突出的電子信息、石油開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汽車及裝備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藥等七大主導產業,具備了比較雄厚的產業基礎,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群。這些產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輻射功能強。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IT制造業居全國前列,石油套管產量躋身世界四強,全國1000多家企業為新區的產品配套。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是繼深圳經濟特區、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四是,科技研發優勢。濱海新區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人才創業基地已初具規模。現有各類國家和市級科研機構42家、大型企業研發中心50余家和博士后工作站44個,還擁有一大批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的高級人才。
五是,土地和資源優勢。濱海新區有1214平方公里鹽堿荒地,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適宜耕種的重度鹽堿地,可作為生態和建設用地的空間很大,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是不多見的。新區其他資源也比較豐富,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98億噸,天然氣儲量1937億立方米,年可開采地熱2000萬立方米,原鹽年產量240多萬噸。還有大面積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平原水庫,生態環境基礎較好。充分發揮好、利用好這些優勢,用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推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于新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區位優勢:濱海新區地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和歐亞大陸橋的東起點,是中國與蒙古共和國簽約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薩克斯坦等內陸國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擁有“三北”遼闊的輻射空間。
交通優勢:濱海新區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發達,是連接海內外、輻射“三北”的重要樞紐。同時擁有躋身世界20強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濱海國際機場是我國重要的干線機場和北方航空貨運中心。
資源優勢:在濱海地區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建設的荒地、灘涂和少量低產農田。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98億噸,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2億噸、天然氣近2000億立方米。
工業基礎優勢:濱海新區是我國重要的石油開采與加工基地。電子信息業名列全國前茅。海洋化工歷史悠久,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世界知名、全國領先。石油套管產量躋身世界四強。
體制創新優勢:濱海新區擁有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等一批功能經濟區,已經建立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和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在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一批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通曉現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
發展潛力巨大:濱海新區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鹽堿荒地,油氣和地熱資源豐富。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資源儲量98億噸,天然氣1937億立方米,年可開采地熱2000萬立方米。
08年上半年濱海新區實現生產總值1467.45億元,同比增長23.01%
2008年上半年濱海新區實現生產總值1467.45億元,同比增長23.01%,完成全年任務的50.9%,近6年來首次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也是近10年來增長最快的時期,顯著縮小了與國內先進地區的差距;固定資產投資687億元,增長40.3%;工業總產值3782.4億元,增長32%;合同外資額47.46億美元,增長30.8%;實際利用外資26.35億美元,增長30%;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8億噸,集裝箱408.1萬標箱,機場客貨吞吐量分別增長28.4%和34.3%,其他主要指標也都實現了歷史最好水平。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11.2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投資368億元,增長22.0%;第三產業投資317.71億元,增長70.0%。基礎設施投資205億元,增長86%,年初確定的66個道路交通和環境建設項目已開工47項
工業增長勢頭強勁。重點行業成為拉動發展的主要動力,石油開采業完成產值420.9億元,增長54.8%;冶金行業完成產值424.47億元,增長50.9%;汽車及機械制造業完成產值700億元,增長50.3%。
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保稅區進出區貨物總值增長37.8%,中遠散運、同方環球、振華物流等大型物流企業快速增長;金融業發展進一步加快,聚集了工銀租賃、民生租賃等一批金融機構和股權投資基金,各銀行和保險企業收入增速均超過30%。
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一汽豐田、美國波音復合材料、日本東海碳素、丹麥維斯塔斯風電、加拿大鋁業等163個外資項目增資擴產,增資額13.04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新投資霍尼韋爾環保自控、威立雅永利水務等5個項目,累計投資項目達到22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