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明顯放緩 趨緊政策可能松動
2008-7-22 12: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海關總署近日公布了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備受關注的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是這一增速已經明顯放緩。而且,從目前外貿企業面臨的各種困難來看,出口繼續回落的壓力仍比較突出。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6666億美元,同比增長21.9%,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緩5.7個百分點。進口增長30.6%,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2.4個百分點。累計貿易順差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凈減少132.1億美元。
在內外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外貿出口增幅放緩跡象日益顯現,而今年上半年表現得尤為明顯。與之相關的行業發展也出現波動,據報道,在第一外貿大省廣東,已有上千家中小企業因此倒閉。
這不禁令人擔心:中國的外貿發展是否會走向拐點?這幾年從緊的貿易政策今后是否有放松的可能?
“市場+政策”因素
“今年上半年的進出口順差同比下降11.8%,這個回落幅度是我國入世以來最大的數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趙晉平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而且,這個數字還是以美元計價的,若按人民幣計價的話,考慮到人民幣升值的因素,還會更高。另外,這其中還沒考慮物價上漲的因素。
導致出口放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趙晉平總結,是“市場+政策效應疊加”的結果。
第一是世界經濟放緩,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惜貸還在繼續蔓延。去年11月,商務部政研室曾發布一份名為《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調研報告,報告認為,美國次貸危機的波及面可能讓全球經濟都踏上顛簸之旅,與之高度相關的中國將首當其沖,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中國外貿企業很可能在未來陷入訂單大幅縮水的困境。這是商務部突然一改之前對我國出口上揚勢頭過于追高的判斷,轉而警示出口企業,防范因外需下降可能導致的出口急速下降風險。
第二是美國經濟放緩,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而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0%,在世界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是人民幣升值。一方面是人民幣匯改導致的升值;另一方面是美元貶值所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這對國內出口企業尤其是一般貿易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影響較大。
第四是生產成本上升。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揚,今年以來,受全球糧食、能源等初級產品價格飆升的影響,中國出口企業也面臨原材料、燃料等成本加速上升的壓力,擠壓了利潤空間,影響企業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是人工成本上升,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都有所上調,尤其是東部沿海勞動力價格上揚。再加上土地、銀根、環保等政策的不斷收緊,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五是政策因素。2006年以來,為了減緩經常收支順差過大壓力、抑制“兩高一資”型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勢頭,國家多次調整加工貿易和出口退稅政策,這種緊縮性外貿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第六是國際市場需求明顯減少,貿易監管加大,貿易保護日益嚴重。
第七是自然災害的影響。年初南方雨雪冰凍災害、“5·12”汶川大地震、6月份以來許多地方持續洪災等,導致基礎設施破壞嚴重,電力緊張、開工不足。
趙晉平分析,受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外貿順差適當減少尚屬正常。減少順差,減少貿易摩擦,減少資源浪費,限制“兩高一資”商品生產和出口,符合政府宏觀調控的目標。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盧進勇博士認為,回落是正常現象,與宏觀調控追求的目標基本符合,最終形成外貿進出口基本平衡,這是好事。“國家就是想從出口投資拉動型經濟轉變到內需拉動上來”。 繼續從緊還是適度放松?
“雖說不能對出口放緩盲目恐慌,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趙晉平提醒說。部分相關行業和企業的出口將面臨很大困難,例如紡織類企業,它對就業等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今年1月—5月,我國紡織業實際就業人數減少4.6萬人,而去年同期是新增20萬人,一進一出相比,今年前5個月實際少吸收就業25萬人。
另外,紡織類虧損企業也在增加。今年前5個月紡織企業虧損722家,去年同期是337家,虧損率上升1.9個百分點。利用工業和貿易統計計算,可以發現,紡織品全年出口每下降10%,該行業的銷售收入將下降6.3%,就業崗位將相應減少61萬個左右。而對美國的出口每下降10%,我國的紡織行業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稅收總額將分別減少187億元、7.2億元和5.3億元。
趙晉平分析,形勢發展產生的壓力可能超出企業和城鎮就業的承受能力,一些行業難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要考慮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他認為,下半年,外部經濟環境改善的可能性較小,適時放松出口政策,是防止出口滑坡的關鍵,也是防止經濟劇烈波動的關鍵。
趙晉平建議,政府制定政策時應更多地考慮企業承受能力,把政策調控目標相對集中,或者有選擇性地放松。首先應放慢政策調整的節奏,不宜增加新的出口緊縮性政策,包括加工貿易和出口退稅政策等。如果由于出口增長快速回落開始對國內產業造成較大沖擊,應當有選擇地放寬政策限制,例如加工貿易保證金實轉政策等。
其次,政策目標應當相對集中,避免多重目標擾亂市場預期。減順差的著力點,一是應當放在進口方面,可以通過開放市場、取消許多商品的進口許可管理、提供良好的進口信貸和便利化服務等措施促進貿易平衡。二是應當繼續將抑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增長作為主要目標;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事關保障就業增長和穩定的大局,不宜成為壓順差的目標。
再次,政策實施應當因地制宜和兼顧企業的承受能力。加工貿易政策調整過快和過渡期短,是企業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之一。
盧進勇也建議,要關注降溫過程中一部分行業和企業的承受能力,關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困境會造成多大的就業問題。
但他也認為,隨著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目標的一步步實現,低端出口行業的空間將越來越小,草根式出口模式的生命力也將愈發減弱,優勝劣汰是自然的選擇。以紡織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形勢的變化,在客觀上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我國的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導向是一致的。
當然,他也建議政府要把握好形勢演變過程中的政策選擇。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更應該從拉動內需上多做文章,而低端出口受擠壓、虧損、倒閉,如果這是政府調控的目標,就不必驚慌。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幫助企業轉變增長方式、改變出口模式、技術引導和創新,在稅收和資金上給予一定支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也認為,不應再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支持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出口管理不能放松。但是目前控制出口增長的政策力度不應再加大。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關系到勞動力就業的國計民生,應該支持。
他認為,針對通脹壓力減弱、經濟增長趨降的變化,穩定經濟增長,加大對企業經營的支持力度應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重點。
那么,外貿政策到底會選擇繼續收緊還是適度放松呢?6月前后,國務院有關領導已經批示,要求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等幾部委在各自范圍內調研外貿出口形勢。據悉,這些調研材料會在各部委的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匯總,隨后撰寫調研報告上報國務院。經過調研,有關將紡織品出口退稅率從11%回調至13%,服裝出口退稅率從11%回調至15%的建議也已上報國務院待批。
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曾在前不久一次會議上明確表示,將在適當時機推出扶持政策,幫助出口出現問題的紡織等行業。另外,商務部已正式向國務院建議放慢人民幣升值步伐。對此,趙晉平表示支持。
從這些言論也許可以預測下半年外貿宏觀政策的走向。但是,政策的微調,可能更多是從政治意義上來考慮的,是為了一些中小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進一步升級轉型,而非整個宏觀調控的轉向,畢竟優化貿易結構的大方向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