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糧食物流的啟示
2008-7-18 16: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和貿易國對糧食物流一直給予高度重視,無論是糧食物流理論研究還是實際運作都有較快的發展。在加拿大,糧食運輸基本實現了散裝化,糧食加工出品率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降低了糧食物流成本,提高了糧食流通效率。
五類糧食倉庫
加拿大的糧食儲運體系比較完善,它的糧食總倉容略多于糧食產量,約有6000萬噸。從糧庫的性質看,加拿大糧食倉庫大體有5類:
一是農場糧庫,主要用于糧食收獲后、出售前的整理和短期儲存。
二是收納庫,主要負責接收農民運來的糧食。
三是中轉倉庫,主要是接收西部糧食并通過水路集運到出口港。
四是終點庫 (又稱終端庫),主要是接收各中轉庫運來的糧食,進行出口前的清理、稱重、檢驗、害蟲及有害生物的檢疫和處理。
五是加工廠倉庫,包括面粉廠、榨油廠和釀酒廠的原料庫。
加拿大糧食倉儲設施均由農場主和私營公司投資建設,其中除農場倉庫外其他糧庫只有經加谷委注冊登記后,才能夠建設并收購糧食,或者接受加拿大小麥局和其他糧食公司的委托,代理糧食儲存及轉運業務。加拿大糧庫倉型比較單一,基本都是立筒倉,適應了糧食短期儲存、快速周轉的特點,便于機械化作業。
加拿大的糧食運輸體系也比較健全,糧食產量的70%多用于出口,國內糧食集并主要依托85萬公里的公路和7萬多公里的鐵路,出口主要采取海運方式。糧食先由農場倉庫經公路運至800多個糧食收納庫,再由收納庫經鐵路運至16個終點庫,由終點庫將糧食海運出口到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場倉庫向收納庫集并一般是用載重約20噸的卡車走平均50公里的路程來完成的,收納庫向終點庫運輸則是由CN(國家鐵路公司)和CP(太平洋鐵路公司)兩大鐵路公司的2.5萬個車皮完成的。每個車皮載重約100噸,這些車皮基本上都是漏斗車皮,容量大、裝卸容易。糧食的集散、裝卸和臨時儲存全部是散裝作業。農場主接到加拿大小麥局的調糧通知后,將糧食用卡車運到交通沿線的中轉站,再由火車運往東西海岸的出口港。
糧食“四散”流通
加拿大糧食的 “四散”流通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體系,糧食從收購、中轉到儲運的各個環節都采用散裝方式,系統配套、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糧庫作業采用智能化管理,每個中轉庫和港口庫都配備有完善的散糧流通設施計算機管理信息網絡系統。糧食儲運設施配套,工藝先進、齊全,裝卸設備實現了標準化、專用化、系列化,且自動化程度也比較高?茖W合理的配套不但大大降低了糧食流通成本,也極大地提高了糧食運輸效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從1975年就開始研究糧食的集裝箱運輸。近幾年,國內糧食集裝箱運輸有了較快的發展,目前已有5%的糧食通過集裝箱裝運出口,主要品種是豆類、油菜籽和啤酒大麥等。從當前看,糧食集裝箱運輸成本較高,但隨著儲運條件的不斷改善,集裝箱運輸的優越性將更為明顯。
當然,發達國家的糧食物流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因貨物和信息溝通等多方面的原因,運糧火車許多都是單程運輸貨物,回空現象較為普遍。其次,集裝箱運輸雖具備一定的優勢,但因運輸成本較高 (包括回空導致的高成本),目前還僅限于豆類、油菜和啤酒大麥等少數幾個品種。糧食集裝箱運輸占整個糧食運量的比重還比較低,加拿大僅為5%。最后,散裝運輸需要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要求各個環節密切銜接配套。 “四散”設施投資很大,發達國家也同樣面臨資金方面的難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數量和范圍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外糧食物流呈現新的趨勢和走向。物流設施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糧食裝卸、儲運、周轉環節密切銜接配套,公、鐵、水運輸方式在分工的基礎上得到有效結合。“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消費需要,必然要求物流設施和物流作業要與之相匹配。另外,國際糧食貿易中集裝箱運輸所占比重將會增大。目前糧食集裝箱運輸還只是處于初始階段,品種也僅限于大豆、油菜籽、啤酒大麥等。相信20年后,糧食集裝箱運輸將與現在的散裝運輸同等重要。 (摘自物流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