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興國縣“民生交通”帶來新景象
2008-7-16 12: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條條農村公路延伸到農家,一輛輛公交車開到農民家門口,一處處交通安全設施在農村路口亮起了“紅綠燈”……這是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農村道路建設帶來的新景象。由于興國縣在農村公路建設中較好地解決了農民運輸難、出行難、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難等民生問題,興國百姓把在農村實施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親切地稱為“民生交通”。
條條大路通農家
“條條大路通農家,路面平整又硬化。拉進運出省功力,科學發展魅力大。感謝政府來重視,丟了扁擔車子化!边@是一首在興國鄉村廣為流傳的山歌《修路謠》。樸實的語言唱出了農民修通農村公路后的喜悅心情和便利的交通給農民帶來的巨大變化。
龍口鎮文院村是興國縣首批修通水泥公路的村。以前,該村只有一條兩米多寬、坑坑洼洼的簡易機耕路,農民種植的花卉苗木由于交通不便賣不出好價錢。2005年,新農村建設工作隊進駐該村,請來專家對路網建設、水利設施等進行規劃設計,編制了20年中長期發展規劃。很快,該村的進村水泥路就修通了。
此時,村民們又有了新要求,希望把水泥路進一步延伸進組、進戶。興國縣遂出臺補助辦法,對鋪設進組、進戶的水泥路也實行政府獎補政策,并把這一措施向全縣推廣。于是,工作隊又幫文院村鋪設了8條進組水泥路,實現了組組通公路,80%的農戶鋪設了進戶水泥便道。
路網建設使文院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車輛可以直接開進村里的花卉基地,花卉苗木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城里,價錢提高了,農民種植有了積極性,上百戶村民加入了村花卉種植協會。如今,文院村的桂花已賣到了廣東、福建,成為遠近聞名的“桂花村”。
據了解,至2007年年底,興國縣硬化農村公路達1200余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88.2%的建制村通瀝青路,1100多個新農村建設點的450公里通組主干道全部硬化,新增興國至萬安、興國至永豐等多條出縣公路,農村公路建設無論是建設里程還是建制村通水泥路率均居贛州市第一。從2005年起,興國縣連續三年被江西省、贛州市評為農村公路建設先進縣。
“便民公交”開進村
“公交車開到家門口,進城只需1元錢,如今生活真方便!边@是開通村級公交車后,興國農民發出的感嘆。目前,該縣已有203個村開通了公交車,十多萬農民可以像城里人一樣享受到在家門口乘車的方便。
為了進一步方便農民出行,興國縣在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又實施了現代城鄉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工程。該縣首先在長岡鄉、高興鎮進行了農村客運網絡試點,然后通過對經營權招標的形式,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開通了52條通村客運班線,新購置了15座以上客車67輛,在村道主要客流匯集點建設候車亭100多個。去年11月,該縣又在縣城至瀲江鎮紅門村班線上增添了6輛無人售票公交車,使群眾出行更加安心、舒心。
通村公交車開通后,縣城周邊鄉鎮的菜農得到了大實惠。高興鎮文溪村農民劉鳳原來只種了1畝多地的蔬菜,自從村里開通公交車后,她種植的蔬菜面積翻了一倍。每天早上,她都會搭上公交車,把百余斤的新鮮蔬菜運到縣城的農貿市場,一上午就能賣完。
最近,興國縣對城鄉公交網絡建設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10年前,全縣100%的鄉鎮要建起等級客運站,80%以上的建制村要建設招呼站或候車廳;全縣所有鄉鎮客車通達率要達到100%,建制村客車通達率要達到95%;農村客運運力要全面更新為符合國家標準的車型等。
農村路口亮起“紅綠燈”
龍口鎮來溪村位于興國縣南部山區,兩年前,村里修通了水泥路,促進了村里的肉兔和綠殼蛋雞養殖,通村路上的車輛多了起來,在與省道興江線的交叉路口上,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去年,興國交通部門在該路口豎起了兩個反光安全警示牌,安裝了減速帶和減速壟,有效杜絕了交通事故的發生,保障了農民群眾的出行安全。農民稱之為鄉村道路上的“紅綠燈”。
通村水泥路修好了,農村的私家轎車、農用車陡然增多。路好了,車多了,車速快了,農民出行還安不安全?經排查,在319國道、省道興江線、古高線、大郵線共有平交路口143個。在這些路口中,都存在搶道、超速、超載、橫沖馬路等交通安全隱患。
決不能讓便利的交通成為農村新的安全隱患。從去年開始,興國縣把農村平交路口安全隱患整治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工作范圍,縣政府聯合交警、交通、公路、安監等部門,在通往國道、省道、縣道的鄉村公路上設置了交通安全標志和減速帶或減速壟,促使支路車輛駕駛人減速慢行和防止便道上的車輛快速進入主干道,提高農村平交路口的安全保障系數。目前,全縣投入60余萬元在平交路口設置交通標志145個,安全警示牌148塊,減速帶145處,減速壟133處,有效地消除了不安全因素,使農村公路平交路口安全事故同比下降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