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快遞巨頭降價風波沖擊中國民營商
2008-7-16 11:5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聯邦快遞是全球四大快遞巨頭之一,2007年6月正式進軍中國國內快遞市場,以時效性和可靠性打入高端市場。在隨后的一年中多次降價,今年6月2日進一步調低資費,“次早達”服務上海到北京1公斤起價只要21.6元,“次日達”18元,與最初資費相比降價幅度超過70%。除降價舉措,聯邦快遞還進一步加強了其“時效”優勢,將國內限時“次早達”的服務從最開始的19個城市拓展到了40多個城市,而“隔日達”服務可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另外,“次早達”的時間也從第二天的中午12點提速到上午10點30分,截件時間則延長到了晚上9點。 此舉大大提高了聯邦快遞的性價比,民營快遞和國營郵政的價格優勢喪失殆盡。比如,民營快遞公司順豐快遞“次日達”收費為每公斤20元,比聯邦快遞最新的價格還高2元,而郵政EMS“次早達”一公斤需31元,遠遠高出聯邦快遞的價格。
銀聯信分析:
油價突漲,成本陡增,物流業運輸成本上漲,在多家民營快遞商意欲漲價的同時,聯邦快遞卻宣布調低國內服務價格,還進一步加強了“時效”優勢。這表明,國際快遞巨頭仍然具有消化和轉移油價上漲的實力。
聯邦快遞之所以具有消化高油價的能力,在于其不斷強化的規模效應。聯邦快遞繼在廣州建立亞太轉運中心后,又在杭州設立了中國區轉運中心,并收購大田集團,中國服務網絡已覆蓋220多個城市,以后還將不斷拓展二、三線城市,全國擁有的分公司數量也超過了100個,通過規模效應將大大降低單件貨物的遞送成本。而調價后,其客戶已成功拓展至一年前推出服務時的三倍以上,隨著聯邦快遞市場份額的擴大,其規模效應將得到強化。
銀聯信分析師認為,聯邦快遞降價之舉意在擠垮民營快遞企業,搶占市場份額。此前其他三大國際快遞巨頭也曾介入國內快遞市場,但由于成本、價格和網絡上不敵民營快遞企業的強有力競爭,目前已不構成競爭威脅。同樣追求時效性的民營快遞商成為聯邦快遞的直接競爭對手。
相較而言,民營快遞只能通過壓縮利潤來消化油價,在聯邦快遞這一輪降價的擠壓下,追求時效性的民營快遞企業危機重重。如同樣從事“次早達”、“次日達”業務的民營企業目前已深感壓力。
一方面,受制于聯邦快遞的低價策略,民營企業不能通過提價來轉嫁上漲的運輸成本,但隨著油價的不斷升高,目前用包機做快遞已處于虧損邊緣。另一方面,由于民營企業已喪失價格優勢,在時效性、可靠性與品牌知名度上也不如國際快遞巨頭,目前已有部分潛在客戶和現有客戶流失,而客戶流失將意味著規模效應減弱,單件貨物遞送成本上升,將進一步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此類民營快遞企業可謂危機重重。
不過銀聯信分析師也注意到,在目前的中國市場,很大一部分客戶并不講究時效但追求低價,這也是更多的民營快遞公司的目標客戶。這些民營快遞的運費目前仍遠低于聯邦快遞。如果聯邦快遞想要搶占這部分低價的國內快遞市場,實非易事。因為不管國際還是國內快遞業務,聯邦快遞在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操作成本上都要高出民營快遞3-5倍,進一步降價空間十分有效。
本次聯邦快遞降價風波將給中國的快遞市場的不同細分領域帶來不同影響。在追求時效性的快遞領域,降價將給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在多重市場風險的考驗下,民營快遞企業需要通過強強聯合整合資源,壓縮成本,尋找利潤空間。而在不追求時效性的快遞領域,以廉價勞動力和靈活經營模式取勝的的民營快遞企業仍安然無恙。
在追求時效性的快遞領域,民營企業的兼并收購將給銀行信貸帶來機會,建議重點關注有比較完善的配送網絡建設以及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優勢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