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藍皮書首發 三種路線筑改革路徑
2008-7-14 11: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破”了什么,“立”了什么,怎樣理解“立”中的問題,未來“破”的前景如何?如何總結中國30年改革開放路程?
對于上述問題,7月11日,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發布的《發展和改革藍皮書(NO.1)??中國改革開放30年》,給出了系統總結。
在當天舉行的“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上,這些話題,也吸引了國家發改委、國資委等部委官員和部分高校學者近200人參與討論。
參會者提出了今后改革的路徑,包括土地改革、壟斷行業改革、社會政治改革等在內的未來中國深入改革的突破口。
30年改革三種“路線圖”
“任何改革的路線圖都不會是一組平行的直線,而是沖橫交錯的布局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鄒東濤表示。
該報告判斷:30年改革,從進程上來說,是農村走向城市;從改革的程度看,是從簡單走向復雜;從改革的方式看,有三種路徑,即一是自下而上的改革,二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三是上下結合的改革。
農村改革是第一種路徑的典型代表。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村農民自發創造的分田到戶的嘗試,在最終得到中央、國務院肯定后,燃起了農村改革的燎原之勢。而這也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起點。
走這種路徑的改革還包括所有制改革,即非公經濟的發展。鄒東濤稱,這個領域的突圍首先在基層醞釀、展開,雖然開始被限制,但最終逐步放開,并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比農村改革發源于“民間”,財政、金融、外匯、審批制度改革則是走了一條“自上而下”的路徑。“這些領域都必須是經過中央政府審批才能進行的。”鄒表示。
該報告認為,中國改革實踐中還展現出第三種“路線圖”,即上下結合的改革,也就是說,中央和地方,高層和基層相互呼應、相互配合的改革路徑。
如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市場體系建設等,屬于這條路徑,即“中央和地方都有積極性,兩個積極性上下配合。”鄒表示。
下一步改革五點原則建議
改革開放的30年,已是歷史,如何看待今后的改革任務?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認為,目前我們還遠沒建立以市場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本位的宏觀調控體制。社會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從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來說,有的才剛剛起步。總體來說成績有目共睹,但矛盾也非常突出。
因此,繼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拓寬社會政治文化改革范圍,成為學者們對未來改革的期盼。
相比上述長期目標,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常修澤提出具體的“壟斷行業”改革建議。
常對壟斷行業現狀比較擔憂:“鐵路、民航、郵政等專業性及工業性行業,供水、供氣、供熱、城市交通還有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行業,我們的改革力度相當不夠。”他建議:“下一步在繼續推進競爭性行業改革的同時,啟動并深入向壟斷性行業推進。”
此外,盡管農村改革已經邁過了30年歷程,但改革遠未到位。“農村的土地改革從56年到現在就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改革開放也僅僅是土地承包權交給了農民。”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蔡繼明稱。
中國進行了30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又衍生和膠著許多矛盾,“科學發展觀需要‘科學改革觀’”。鄒提出。
對此,該報告提出下一步五點改革原則:第一,在改革的廣度方面,要不失時機地從單項突破發展到整體推進,是改革從經濟領域推進和擴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
第二,在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方面,要從過去機制轉換式的改革,向全面的制度創新推進。
第三,在改革的操作方式上,要從過去的政策推進發展到全面的法制規范。
第四,在改革的指導思想方面,要從過去的“摸著石頭過河”,轉到為改革“造船”、“造橋”,從而“劃著船過河”和“踩著橋過河”。
第五,在改革的理論認識水平上,要不斷地從改革的“必然王國”向改革的“自由王國”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