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時代,企業再也不能像工業化時期的福特公司一樣什么都做了,它們必須專注于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
此時的企業,單打獨斗已沒有出路,它們必須在供應鏈上找到自己盟友,找到自己的歸宿,借助供應鏈的平臺生存與發展,這就要求物流能夠快速的不間斷運行,以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效率。這種物流在供應鏈上的快速無縫運作,需要資金在供應鏈采購、生產運作以及銷售回籠等經營過程各個環節都實時匹配,而這在傳統的質押融資業務下僅依靠銀行與借款企業的兩方往來是難以辦到的。時代已需要物流企業深度參與甚至主導物流金融業務,來有效溝通銀行與借款企業的聯系,成為供應鏈上物流與資金流運作的“管家”,物流企業開展的物流業務形式因而也深刻地影響了物流金融創新的形式。
依照物流金融發展的這一內在邏輯,我們可對業界代表性的企業——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與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的物流金融業務進行分析,從而探求物流金融業務的特色、挑戰與發展的趨勢。
中儲——國內的先行者
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是我國最早開展物流金融創新的物流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實施國有企業改制后,發展到現在,中儲總資產已達60億元,擁有貨場面積300萬平方米,庫房面積150多萬平方米,能儲存各類生產、生活資料,年吞吐貨物5300萬噸,年平均庫存300萬噸。
中儲還以各地物流中心為依托,把商流與物流相結合,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商品銷售網絡。而根據我國流通體系特色建立的現貨交易市場更是中儲獨有的流通渠道,具有獨具特色的“前店后庫”式格局,能提供物流延伸服務、市場配套服務和融資服務等,成為聚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一體的綜合物流基地,體現了我國流通體系的本土化特征。
許多入駐現貨交易市場中的企業在物流運行過程中都衍生了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中儲正是依靠自身的物流資源規模、全國性的網絡、龐大的客戶群以及品牌和信譽等核心競爭優勢,與銀行合作對中儲的客戶企業提供物流金融服務,并取得了飛速發展。
因為擁有巨大的倉儲資源,中儲在1999年開展的我國第一單物流金融業務就是從存貨質押開始的,發展到現在,單環節針對流通企業的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仍然是中儲物流金融的核心。按中儲網站提供的數據,僅2006年上半年,中儲系統內29家單位與銀行合作共為客戶提供質押貸款融資額56億元,同比增加93%,累計質押貨物289萬噸,同比增加137%,累計質押貨物價值75億元,同比增加63%,實現融資的期末余額50億元,同比增加194%。
作為物流金融領域的先行者,中儲在業務的拓展中也面臨著許多挑戰:
一是從傳統國有企業轉型而來的中儲物流資源參差不齊,在執行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調配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多方參與下物流金融業務效率也有待提高,以更好地為客戶量身定做物流金融服務。
二是銀行和物流企業在物流金融業務管理上的技術儲備不足和相關經驗數據的缺乏等情況,也對中儲物流金融業務的廣泛和深入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例如在存貨質押融資中,一旦存貨價格連續暴跌、借款企業又違約的情況下,融資方能否將質押存貨快速變現、價格如何確定,以及增值稅如何計算等問題都需要中儲和銀行來共同制定細則加以解決,這也要求中儲與金融機構、中小企業之間業務信息與數據的共享進一步加強。
三是供應鏈發展趨勢要求物流金融逐漸的全程化,中儲如何銜接供應鏈條的各個環節,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從單環節質押融資過渡到多環節直至全程融資,成為了中儲物流金融進一步拓展的關鍵。
目前來看,隨著中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大型功能性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及業務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其物流金融業務將呈現如中儲常務副總經理姜超峰所指出的幾大趨勢:一是從靜態質押監管向動態質押監管發展;二是從自有倉庫監管向庫外倉庫監管發展;三是從流通型客戶向生產型客戶發展;四是從現貨質押向買方信貸發展;五是從單一環節向供應鏈全過程發展。
怡亞通——供應鏈上的范本
相對于中儲,怡亞通則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物流金融的魅力。創立于1997年的怡亞通,先后經歷了“單一代理通關”和 “IT物流”等第三方物流模式,在此基礎上逐步導入供應鏈管理模式。僅僅10年,怡亞通就從單一環節的小型貨代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最領先的供應鏈專業服務商,其每年業務額保持40%多的年復合增長率。
作為一個輕資產的公司,2008年怡亞通資產總值已增至65億元,主要客戶包括GE、IBM、AMD、CISCO、PHILIPS、清華同方、海爾、英邁等國內外頂尖企業。
相對于本土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商,怡亞通主要采取的是目前國外物流企業普遍采用的 “一站式”供應鏈管理服務模式:供應鏈上核心的制造企業將生產研發之外的非核心業務轉包給物流公司,物流公司將所有流通環節整合起來,提供包括從訂單下達、倉儲、配送、銷售、資金回收與結算等各環節的整體服務。這種 “管家”式的服務使整個供應鏈物流運作過程更加一體化、響應速度更快,還能減少庫存,降低管理成本。
不過,如果怡亞通僅從事供應鏈一體化業務還不足以體現和別的現代物流企業的區別。研究發現,通過物流金融業務來有效支撐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運作才是怡亞通飛速發展的深層動因。因為怡亞通在接到核心企業的外包業務后,需要整合供應商、第三方物流企業、分銷商甚至制造加工商等來從事相應的采購、倉儲、分銷等各類業務。當這些企業資金出現問題時,怡亞通需要用資金流來支撐相應的物流運作,包括資金墊付、相關結算和應收賬款回收等,而這些運作僅靠怡亞通自身實力,是難以做到的,它們需要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物流金融業務。
事實上,在具體實務中怡亞通正是從銀行獲得了大量的授信額度,從而給供應鏈運作提供了有效的資金支持。這樣既保證了物流的不間斷運行,保證了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得以實現。而且,怡亞通還可以通過物流金融業務獲取高額的息差收入,以及保險結算等其他的金融增值服務收益。
由于供應鏈一體化運作服務與單環節功能性物流服務區別較大,所以怡亞通提供的物流金融業務也出現了和中儲開展的物流金融業務不一樣的特性。
在供應鏈一體化運作過程中必然牽涉到采購墊資、生產流通、銷售到貨款回收各個環節,若要對這一過程形成資金支持,不僅需要存貨質押融資業務,還需要相應的預付款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以及保險、結算的有機配合,這樣才能保證物流的一體化運作和無縫化銜接,因此怡亞通的物流金融業務呈現了強烈的全程性和組合性的特征,反映了供應鏈時代物流金融業務發展的趨勢。
由于要在轉型中的中國市場實施現代化的一體化供應鏈服務,怡亞通開展物流金融面臨的挑戰也是高難度的:
一是資金流來源有待擴展。為保證資金流的順暢,同樣從事一體化服務的國際物流巨頭UPS與DHL等都通過收購銀行,使其為物流業務提供資金支持。而受國內政策限制,這一混業經營模式對怡亞通而言無法實現。
目前怡亞通所需資金大多來自銀行,可靠資金的來源較單一,而且其與銀行的業務關系穩定性也比不上中儲與銀行的戰略關系,如果國家采取收縮信貸的政策手段,則對倚重金融機構資本來進行一體化服務的怡亞通而言,其業務量將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二是風險控制方面有待加強。由于怡亞通是輕資產公司,為客戶代付貨款的規模又較大,怡亞通負債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任何一次的收款不暢,都有可能給公司資金鏈帶來較大打擊,而且怡亞通從事的一體化服務涉及的環節特別多,處理的業務繁瑣,風險控制難度特別大,所以怡亞通在風險控制方面需要有效的技術支持。
三是業務外包時的控制問題。作為供應鏈整合商的怡亞通,不可避免要將許多物流業務外包。那么,如何借用社會資源進行物流金融業務的有效運作和控制,從而支持一體化服務,就成為怡亞通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關鍵。
根據怡亞通物流金融的特色與面臨的問題,可以預測怡亞通發展的趨勢:首先,物流金融業務從支持國內供應鏈運作到支持跨國供應鏈運作;其次,多方擴展融資渠道,重點防范資金風險;第三,風險控制措施逐漸加強;第四,建立與運行更加完備的網絡和物流資源來解決業務外包時的控制問題。
成功源自核心優勢
通過對上表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儲與怡亞通,它們一個是重資產,一個是輕資產;一個是功能性的第三方物流倉儲企業,一個是第四方供應鏈整合服務商。
同時,一個扎根于中國特有的現貨交易市場,主要從事以倉儲為核心的物流業務,因此其選擇的物流金融也以存貨質押為主,然后逐漸地向供應鏈上下游擴展。而另一個則是追隨現代化物流管理的潮流,主要從事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因此其選擇的許多物流金融創新業務也呈現出全程性和組合性特征。
其中,一個體現了物流金融業務在我國發展所獨有的現實性和本土化,一個則體現了物流金融業務在供應鏈時代的發展趨勢。
這樣非常鮮明的對比,表明了物流金融業務在現實中的實際表現具有強烈的個性。如同管理模式一樣,物流金融的創新模式也同樣可以學習,但不可復制,因此現實中的物流企業都應從自身的核心優勢出發,找到自己開發物流金融業務的獨特模式,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上一篇:京津高速開新路 物流市場潛力大
下一篇:我國將擇機開征燃油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