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供應鏈管理的形成及其在石化企業的地位分析

2008-7-10 13: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環節和鏈條是哲學范疇中的一對常見的對立統一體。企業的生產過程和商業流通領域也皆有之。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則是解決在生產過程和商業流通領域物資(包括原材料、產品或商品)供需中的對立統一問題。 
    國外學者和企業家非常重視供應鏈問題和供應鏈管理的改進。研究供應鏈管理產生的背景、歷史、過程以及發展模式和技術,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則是提高企業在信息經濟時期競爭力的關鍵。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組織200多名技術專家編寫的《美國化學工業2020年技術展望》中把改善供應鏈管理作為美國今后20年的4大關鍵技術之一,則是最好的例證。
    專家還認為,當今制造業的生存三個要素是信息技術(IT)、供應鏈管理(SCM)和現代制造技術。其中,使用信息技術就是由依賴人工的作業方式轉變為作業的快速化、高效化,大量減少人工介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供應鏈管理是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出廠的整個生產過程,使物流資源的流通和配置最優化。

    它和局部優化的區別就是全面最優化;現代制造技術是在合適的時間,生產適量產品的生產計劃排產優化技術,并隨著生產制造技術的深化,改善對設備的管理。可見供應鏈管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一、從業務模型到信息模型
    一般來講,企業的業務是按計劃、執行、評價、改進管理周期運作,即P、D、C、A循環。如圖1-1,1-2所示。
    該模型又稱REPAC模型。產品生產準備(READY)主要是為縮短產品生產周期。生產意圖的執行(EXECUTE)的焦點是產品生產的指示和意圖。過程(PROCESS)主要是過程能力和過程控制與管理。工廠和生產績效分析(ANALYZE)主要是績效計算,與指標對比,為改進生產提供依據。工廠內外協調(COODINATE)這是循環的最后一步。
    對新的作業進行改善,對工廠內部資源和工廠外部供應鏈進行調度和協調。這也就是常說的三層結構。其實,先有業務管理的三層模型結構,而后對應出信息系統的三層結構。正如ERP應是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的概念,而ERP系統既是管理的統稱,又是信息系統的統稱。具體到某一種ERP產品則不能統稱為ERP。
    作為業務運作的信息支撐系統,大致分為幾部分:作為計劃系統的工具就是供應鏈管理軟件,特別是調度工具APS( 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作為生產現場執行系統的工具則是MES(Manufacturing Executed Systems )軟件;公司的業務管理和業績評價工具則是企業資源計劃(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三者之間,又形成反時針方向的閉路循環的工作流。如圖3所示。
    二、從ERP的缺欠到  SCM的形成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制造業相繼推行MRP和MRP-II,一直到90年代初演變為ERP。MRP、MRPII和ERP在企業資源計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80年代后期,一些重要的公司如BASF、DOW、DuPont發現,單靠企業自身生產過程優化和經營管理改善所獲得的效益越來越小,因此開始考慮由“眼睛向內”轉到“眼睛向外”,分析上下游企業的供需關系。到90年代,這些企業不得不把管理的視點轉移到與自己相關的但卻是獨立的企業之間的協調和企業外部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和優化上。
    ERP盡管在90年代增加了與客戶和供應商的交互,但仍然不具有協調多個企業間資源的觀念和能力,仍舊是面向企業內部的事務處理系統。另外,ERP的計劃管理模型基本上是繼承MRP-II,存在著嚴重的弱點和不足。另外,特別是ERP缺少決策支持能力。只在事后反映企業做了什么,做得怎樣?并不能在事前告訴企業要做什么,怎樣做好。因此,發展、擴展ERP是勢在必行。到90年代中期有了成果,即高級計劃與排產技術(Advanced Planning & Scheduling, APS)的實用化和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真正的提出。
    供應鏈(Supply Chain)指相互之間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產品、技術或者服務的生產商、供應商、零售商以及合作伙伴等組成的網絡關系。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則是對供應鏈中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規劃、設計、管理與控制,從而提高供應鏈中各個成員的效率、效益和競爭能力。最終保證客戶滿意,即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產品或服務送到正確的地點。
    它是在企業資源計劃(ERP)的基礎上,把企業的生產過程、庫存系統、銷售系統與供應商、零售商以及各種合作伙伴集成為一個有機體,最大限度地縮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利用資源,創造更大價值。
    業務計劃層是從會計系統開始,其副產物是庫存管理,在此基礎上發展到MRP,并將物流和資金流統一考慮,而且從以會計為主調整為以物流管理為主。到MRPⅡ階段,則將管理重心擴展到全企業的范圍內的多種資源,但是仍以物質資源即物流為主。
    到了ERP階段,其本質仍然是以企業資源管理為主,但是其管理范圍有擴展到了產、供、銷、人、財、物。總之,萬變不離其宗,企業的核心一直是關注著生產對象,即供應鏈,也就是物流,物流是生產的主要對象和基礎,物流管理是生產的主要管理環節,通過物流加工形成生產鏈,生產鏈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流動生成過程又形成了產品鏈。產品鏈與其價值的疊加則形成了資金流和價值鏈。硬刺,資金流是物質流的產物,二者具有因果關系。而信息流又是物流和資金流的顯現形式或載體。
    因此,從MRP、MRPⅡ到ERP,從名稱到實質,顧名思義,都是以物流管理為主。但是,到了ERP階段,主要是當時的技術原因使之偏離了初衷,不是管理思想變化,而是信息產品發生了變化,即供應鏈管理功能低下成了ERP的軟肋。被逼無奈,ERP公司和一些非ERP公司,又在ERP之外專門研發了新的獨立的SCM軟件。這就是又催生了SCM產品市場、SCM公司和產業。ERP與SCM的聯姻互補構成了新的業務管理層,又還歷史本來面目。如圖4 所示。
    實現供應鏈管理的兩大技術支柱是集成(Integration)和協同(Coordination)。協同技術主要包括通訊技術、過程標定基礎(Benchmarking)和高級計劃與排產技術(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APS)。APS能夠統一協調企業之間的長期、中期和短期計劃,是SCM的核心。如果沒有APS,SCM只能作為一種管理理念。
    高級計劃與排產計劃(APS)可以對總體資源和產品族進行長達數年的預測,可以完成ERP的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計劃和年度進度編制的工作。APS著眼點是整個供應鏈,其計劃范圍已擴展到企業外部,并采用線形規劃、約束優化、模擬、OLAP等決策技術解決許多復雜問題。
    因此,現在ERP一般同時作為APS的信息源,并接收APS計劃、決策、預測的結果。現在的ERP有用APS引擎取代MRP模塊或把APS作為ERP套件之一的趨勢。如SAP有了SAP APO(Advanced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Baan有了Baan SCS(Supply Chain Solutions),Oracle、People soft、J· D· Edwards都有了相應產品。這就是擴展的ERP(Extended ERP)概念。
    三、供應鏈管理在石化企業的地位
    1.SCM與ERP
    一般的ERP產品如圖6所示,支持公司的業務管理。在石化工業的等流程工業使用的ERP產品,要具有生產管理功能,如SAP公司的R3則有面向流程工業的生產計劃管理模塊(PP-PI),除了生產管理外,還有財務、價格、資金、銷售、流通、人事、供應、采購、資產、倉儲等多種管理功能。
    對于業務層的重要功能,即供應鏈計劃,ERP支持不力,主要由稱作SCP(Supply Chain Planning)的軟件來實現。包括需求預測,銷售范圍渠道管理,廣域生產物流計劃管理,工廠日排產調度管理等。
    2.SCM與MES的集成與分工
    SCM與MES的集成與分工如圖6所示。SCM軟件的SCP模塊完成年度、季度計劃,在分解到廠級月度計劃,在到裝置級的日計劃,這才送到MES系統執行,落實到在哪生產、何時生產、怎樣生產等作業問題。其生產績效,包括產量、質量、消耗、能力等等,又由MES反饋回來,到ERP和SCM。進行下一階段的生產計劃和改善。
    3.SCM在企業信息化框架中的地位
    如圖7所示,企業信息化架構中,SCM處于核心位置。最上層的戰略模擬、計劃層的ERP、中間層的MES、底層的過程控制,都有密切的聯系。它們共同構成了現代的集成的工廠信息化系統。
    早在1997年,PRTM公司進行了一項關于集成供應鏈管理的調查,涉及6個行業165個企業,結果表明有如下效益:總供應鏈管理成本比例降低10%以上,準時交貨率提高15%,訂單執行提前期減少25-35%,增值生產率提高10%以上,資產運營業績提高15-20%,庫存降低3-15%,現金流周轉周期縮短40-65天。Kearney咨詢公司調查指出,供應鏈的各環節耗費公司25%的運營成本。
    如果對一個利潤僅有3-4%的企業而言,如果降低5%的供應鏈耗費,也足使企業利潤翻番。總之,通過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在進入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分銷渠道、改善售后服務水平、提高用戶滿意度、降低庫存、壓縮后勤成本、降低系統制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諸方面取得很好效果。
    總之,這幾年人們對企業資源計劃(ERP)、客戶關系管理(CRM)、電子商務(E-C)、等術語、概念和管理模式已不陌生,或者說比較熟悉,然而對供應鏈管理(SCM)、供應鏈技術、供應鏈軟件和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則比較生疏,或者說不熟悉。但是,國外已經流行了十幾年,而且大多數公司已經或者正在實施,把它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如圖8所示。國內企業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失時機地了解供應鏈管理的理念、跟蹤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學習供應鏈管理的軟件和盡早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才不失戰略之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