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結匯新政繃緊出口企業神經
2008-7-10 10: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即將于7月14日執行的《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加大了對貿易項下熱錢流入可能性的監管力度,但外貿企業結匯周期也將因此延長,不僅影響資金流轉速度,同時可能增加企業的匯率風險。 不少出口企業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三部委聯合頒布的旨在圍堵“熱錢”的《辦法》,表達了上述擔憂。由于目前新政的具體實施流程尚不明朗,企業疑慮頗多。
中基寧波副總經理應秀珍表示,因不確定因素較多,政策的實際影響目前很難估算。比如,是不是以后不再用核銷單結匯,而是全部網上監控?企業預付款和延期付匯是否有明確的比例和金額限制?與應秀珍有同感的業內人士不在少數,他們認為,新政帶來的可能不僅是資金問題,也將牽扯今后貿易和管理方式如何確定的問題。
但業界最為關注的還是,在政策成本高企的情況下,新政是否真能有效堵截“熱錢”?
影響的不僅是資金流轉
熱錢通過貨物或服務貿易進入中國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企業既可通過低報進口、高報出口的方式引入熱錢;又可通過預收貨款或延遲付款等方式將資金截留在國內。
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直接將矛頭指向出口預收貨款和進口延遲付款,規定企業到賬外匯先要進入待核查賬戶,等待電子報關單聯網核查完成后才能結匯。也就是說,出口企業的收匯必須等核實其真實貿易背景后,才能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
“這一過程便形成一個收匯周期,無疑將影響企業的收結匯速度。”應秀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保守地估計,這一周期起碼要2~3天,企業應做好相關準備。
在當前信用證遭受冷落、貿易環境復雜多變且由此間接導致的國際貿易誠信狀況欠佳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選擇通過提高預付款(訂金)比例的方式,減少成本損失與誠信風險。
中紡集團副總裁李靈敏向本報記者坦言,千方百計提高預收款的做法是大環境所迫,這種方式對企業而言至少有四個益處:一是規避不履約風險;二是部分規避匯率風險;三是在銀根縮緊時期,增加企業的資金流動;四是保障貿易企業對生產工廠的訂金支付,穩定供貨渠道。對于很多工廠來說,訂金是其可以及時購買生產資料的必要保障。
但收結匯新政策執行后,企業難免陷入兩難境遇:一方面,多收預付款就等于核查時多占流動資金,同時可能面臨結匯周期內的匯率損失;另一方面,少收預付款,就要冒合同違約風險以及直接的匯率風險。李靈敏稱,現在的匯率損失是相當可觀的,基本上5000萬美元的貿易額就可能損失500萬人民幣。
來自溫州的一份統計顯示,目前,溫州外貿企業中約有50%的貿易資金是通過預付款方式結算的,一般預付款的比例為全部貨款的30%。以去年出口101.48億美元計算,相當于全年約有15.2億美元的資金是預付款進入溫州的。本來這部分資金可以在結匯后提取使用,現在多了一道聯網核查的程序,也將可能形成一大資金缺口。
據應秀珍等業內人士判斷,政策影響的恐怕還不止是資金,今后的貿易和管理方式如何確定也成了新問題。比如,作為規避匯率風險的手段之一,T/T電匯的預付款結算方式還要多大程度地繼續下去,預付比例如何確定,等等。
企業積極接招政策考慮成本
收匯新政實施在即,專家提醒企業應從三方面積極應對:一是要盡快熟悉新政內容,注意不同貿易類別下收匯核注的不同方法,保證出口報關單與外匯局的出口預收貨款數據一致。二是在14日前抓緊對已有合同及外匯債權債務進行梳理,盡快做好出口及預收貨款收結匯。三是對大型成套設備進口、簽訂長期進口供貨合同等超出規定比例的延期付款需求,以及新設企業的延期付款需求、今年新增進口量較大的付款需求和船舶出口的預收貨款,盡早與外匯局銜接;同時做好現金流準備。
李靈敏強調:“解決熱錢問題,根本還是要穩定匯率政策,減少對人民幣的投機預期。”目前,一些企業好不容易才將預付款比例抬高,將匯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轉移給了客戶。新政的實施,則可能使這些企業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此外,若要對熱錢進行有效監控,就要求每一筆資金的進出數據都核對確實,完全堵住通過買賣核銷單造假的渠道。然而,這也極大膨脹了有關部門的工作量和難度。特別是,目前幾乎每一項外貿生意都是分期付款的,很難跟蹤監管。
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承認,這種直接控制的方式確實成本太高。他建議,應該考慮通過提高不合意游資(即在國內經濟增長偏快或過熱、通脹明顯時期的大量流入資金)的流動成本來間接遏制熱錢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