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通貨膨脹?
2008-7-1 10: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價水平的不斷上漲,就意味著一國通貨膨脹的來臨。這是讓我國政府、企業家和老百姓都頭痛的事情。因為通貨膨脹不僅讓你今天的錢貶值了,還讓你一生的積蓄都縮水了。
可怕的俄羅斯通脹
俄羅斯在獨立后的10年改革中,經歷了4次大的通貨膨脹,使本國國民的財富蕩然無存,把所有中產階級都變成了無產者,他們一生的積蓄在瞬間被通貨膨脹蒸發了,凡是持有盧布的人財富都大大縮水。
俄羅斯之所以經濟能復蘇,是因為地下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儲量的20%。俄羅斯還有世界儲量最多的天然氣,他們可以靠賣石油和賣天然氣來支撐。
因為經歷過多年通貨膨脹,俄羅斯人嚇得不敢把錢存在銀行,他們把錢裝進一個布袋。每天上班的時候拎上這個錢袋子,放在身邊,然后開始工作,下班時再拿走。只要一聽到通貨膨脹的消息,第一件事就是沖進商場把東西買回家,買的都是吃的東西。到今天俄羅斯還是這個樣子,可見通貨膨脹給人造成的痛楚是多么深重,人們一生的勞動積蓄都會在通貨膨脹中化為烏有。
通貨膨脹真的非常可怕。如果物價指數一直往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一旦不可控就進入惡性通貨膨脹。這時錢沒有購買力,像廢紙一樣。通貨膨脹等于變相地讓所有人再給政府繳了一次稅。通脹率有多高,我們就繳了多高的稅。例如,本來國民的財富占70%,政府占30%,因為通貨膨脹政府不斷往外發鈔票,結果國民財富變成60%,政府財富變成40%。如果再發鈔票,國民變50%,政府變50%。政府發鈔越多,國民的財富就會越變越少,因為政府只發鈔票,卻沒有那么多東西可買。
中國改革開放30年,走出了一條強國富民的道路;而俄羅斯的改革多年,俄羅斯人貧富懸殊、食品短缺,通貨膨脹率比我國高得太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因為中國經濟今天有點問題,就指責政府,不是這樣的。中國政府在30年的改革當中,已經給中國經濟起飛鋪下了一條康莊大道,和過去相比,我們都變得富裕了多少?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面對通貨膨脹,政府該怎么辦?
中國政府一定要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怎么能保證民生,能讓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給農民補貼嗎?給進城務工農民工加薪嗎?給我們所有人都加薪嗎?政府加息還是給農民財政補貼?還是發國債?不管政府究竟怎么選擇、怎么做,政府必須要做,如果不做,物價就降不下來。如果政府不去做,物價就會一直漲下去。
政府要在幾難中做出選擇,政府不是動用財政政策給予補貼,也就是漲工資,或者動用貨幣政策,那就得加息。我國法定準備金率從7%提到16.5%,已經達到歷史高位,目的是收縮銀行信貸,不讓錢從銀行流出來。政府再用貨幣手段只能是加息了。如果加息,企業的日子就難過了,我們貸款買房的個人,還貸的月供就高了,一旦還不上,就會變成銀行的資產。所以,通貨膨脹不是一件小事,怎么能控制住通脹,這是我國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
既然治理通貨膨脹壓力這么大,那就應該把這輪通貨膨脹的源頭先搞清楚。我們通常說“開源節流”,這里我們能不能借用一下,倒過來說,搞一套辦法,叫“節源開流”呢?這是什么意思呢?
“節源”
什么是“源”?說的是資金之源。通貨膨脹無非是錢多了貨少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錢在哪里。
這輪物價上漲,錢有幾大主力:
第一,1.6萬億外匯儲備。這意味著有相應的超過10萬億人民幣從中央銀行流了出來,進入經濟領域。
第二,20萬億居民儲蓄。當然,這里面和第一部分有一定重合,第一部分中有些資金在國外的銀行儲蓄,有些在周邊國家手里,甚至在民間,比如許多泰國人就把人民幣存著不用。
第三,民間資本。平時銀行里看不見,藏在家里的地窖里。
第四,國際游資,也稱為熱錢。這些游資不知從哪里游過來,換成了人民幣,使我國外匯猛增。幾年前我國只有幾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現在已經有1.6萬億美元。很多熱錢以貿易和投資的名義,甚至通過地下錢莊進來了,可謂防不勝防。
這四大力量多厲害,多龐大?尤其是后兩個,民間資本和國際熱錢的強大力量在于,經濟本來是大致平衡的,但民間資本和國際游資做出一致的利益判斷、一致的行動以后,會立即打破這種經濟平衡。它有巨大的示范效應,會讓20萬億儲蓄在銀行待不住,馬上想沖出來。
這些資金行動的前鋒部分是基于預期,它們判斷中國經濟一定會有大發展,于是提前行動,提前布局,買入房產、股票或者其他資產;尾隨部分是一旦這種趨勢形成,平衡被打破,便馬上跟進,推波助瀾。而20萬億居民儲蓄分散在很多人手上,無法提前一致行動,所以只能跟風,不是追漲,就是殺跌,注定如此。
所以,當老百姓還覺得中國經濟問題重重的時候,那些國外大資本卻已經看好中國,它們堅決投資中國。
這是兩難。你說中國經濟不好吧?我們努力改革開放30年,我們勤勤懇懇工作,創造了很多財富,還有很多機會。我國修的那些高速公路,有多少人的勞動在里面?有車在上面跑,有錢在上面賺。那些高速路通到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投入了多少錢?凡是高速公路通到的地方,地價能不漲嗎?
上漲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事情。問題在于不要上漲過快,不要透支過多。
所以,政府的第一個思路很清楚,“節源”就是千方百計抑制國際資金游進中國。
“開流”
那“開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開機會之流。
就像治水一樣,封堵是救一時之急,但不是長久之計。中國不可能完全不讓肥水流進外人田,把門關起來,不讓外面熱錢來,說我們這里錢太多,不需要了。
既然不能堵,就只有疏,把龐大的資金之流盡快地、成系統地疏導到各種各樣的機會上去。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難在哪里?難在我們沒有提前為中國的崛起做好準備,這些渠道不是一夜建立的。比如柜臺交易,就是老百姓可以小規模投資一些私人企業,可惜很多年前因為欺詐太多,我們潑臟水時連帶把孩子也潑出去了,中國人為自己的信譽付出了慘重代價;國債期貨交易當年也是這樣;信托公司也是這樣;“紙黃金”交易,黃金都漲到600多美元1盎司了,才開辦這項業務。沒有了財富效應,還有多少空間去真正形成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呢?發行新股,股票狂漲,就是因為錢太多、股票太少。股市暴跌5年,新股發不出去,又錯失幾年大好時機。現在股指一暴跌,又不敢多發股票了。股指期貨很久不敢推出,瞻前顧后,股市一直沒有健康的自我制約機制,逼迫政府每次動用政策調控,把巨大的政府信用都押在里面;基金本來是個好東西,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無奈當年的基金黑幕記憶猶新,自己不珍惜信譽,也是代價慘重。
中國其實有很多投資渠道,在過去的歲月中幾乎一條一條都被堵死了。我們為自己的信用付出了慘重代價,迫使中國今天不得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短期行為頻頻出臺,走一步看一步。國際資本可是看了中國好幾十年,它們看明白了,既看明白中國累積了大量的勞動財富(20萬億),又沒有足夠的“河道”疏通,明擺著在等洪水暴發。
所以前面堵,“節源”無非是權宜之計。長久之計,是趕緊疏通,趕緊“開流”,開機會之流。這才是政府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