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價格波動看如何保持價格穩定
2008-6-9 11:38:00 來源:揚州晚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五年,我國國民經濟穩中求進,呈現出“高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的良好發展態勢。但與之相伴的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而其中最為突出、影響最直接、百姓最關注的問題是當前以及今后較長時期內價格異常波動將呈現發生頻率快、影響時間長、變動幅度大、涉及范圍廣等特點。保持價格基本平穩、防止價格大起大落已成為當前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
近五年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及其原因分析
從近五年情況看,經濟運行中所出現的價格異常波動具有一些明顯特點:此起彼伏,頻繁發生,已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具有全球化特征,國內外價格異常波動的傳播速度明顯加快;波動具有明顯的擴散性,涉及的地區和品種范圍逐步擴大;發生時間越來越長,商品價格異常波動時間上有所交叉;突發性越強、被關注程度越低的商品,價格異常波動就越快、波動幅度也越高。而價格異常波動的原因呈現多樣化特征。
1.供求關系發生明顯變化,是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根本原因。由于市場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而且國內的投資和消費比例關系仍不協調,需求未能得到合理引導,并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使得供應和需求的真實狀態很難判定,在一些易變或不可預測的因素刺激下,商品的需求或者供應狀態可能會突然發生改變。當這種供求關系的裂變過程很難被及時發現并預防時,就很容易導致商品價格發生異動。如2003年非典期間,由于居民出現心理恐慌,非理性搶購現象嚴重,需求急劇增加,造成藥品及衛生用品價格短期內大幅度上漲;2004年我國糧價上漲,就是在連續三年減產、庫存大幅度下降、糧食供給出現短缺情況下的一次價格異常波動;2007年的豬肉價格持續上漲,主要是由于疫情、前期養殖賠本(肉價太低)等原因使生豬供給出現短缺所造成的。另外,供求本身的特征也容易引起價格出現異常波動。有研究表明,容易出現異常變動的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對供求的敏感性更強。
2.成本的合理補償和轉嫁,是商品價格大幅漲落的基礎性因素。近五年,資源環境成本日益受到重視和關注,國家更加注重經濟的質量、結構和效益的相互協調,而且非基礎性產品或者下游產品生產企業消化成本的能力也在明顯減弱,成本的推動效應和作用更加明顯。從實際情況看,商品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動力有鋼鐵、有色金屬等資源類,煤、電、油等能源類產品,化肥等農資價格的不斷上漲,采購和運輸成本的增加,工資福利水平的提高,環保治理補償費用的提升,資金利息的增加,美元持續性貶值導致的進口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海運費的明顯增加。
3.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傳導愈發明顯,使得價格異常波動可能性越來越大。近五年,商品價格已具有明顯的全球化特征,價格聯動效應在增強,加上國際初級產品價格本身已進入一個全面上升期,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如大豆、石油、有色金屬等價格的變動就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很大;我國的糧食進口依存度不斷上升,已成為糧食價格長期上漲的重要推動力;特別是我國已成為重要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石油價格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性很強。而且,由于玉米、大豆等油脂作物能夠提取出乙醇、乙醚等能源,它們已從傳統糧食產品變成重要的能源替代品,通過期現貨市場的傳導作用,已成為國內價格波動性較強的商品。
4.市場機制不夠健全,監測體系不夠完善,成為價格異常波動的重要原因。市場中存在人為扭曲價格或惡意競爭的現象,價格的信號功能存在一定失真,加上社會信用制度、個人信用體系還很不健全,商業欺詐、制假售假現象又相當嚴重,價格壟斷、欺騙、歧視問題相當普遍,價格行為又不太規范,價格秩序仍未完全理順,會直接影響到價格機制作用的發揮,這樣不夠成熟的市場價格機制導致價格并不按通常經濟規律走。如我國的糧食產量在不斷增加,品種、地區、結構等問題正在不斷優化,庫存一直保持較高水平,但在市場實際供求情況掌握不準、糧食進出庫調節時機很難把握、糧價信息引導不夠及時等因素影響下,價格反而在持續增長。同時,受機制、機構、人員、經費等問題制約,我國監測預警體系還不很完善,仍未建立起有效的應對突發事件的價格異動預警和處置機制,還很難在第一時間捕捉到價格異動信息,宏觀調控容易失去控制事態蔓延的最佳時機。
5.國內外投機、地緣政治、市場預期、心理等不確定、不規則因素的存在,是價格頻繁發生價格異常變動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國金融體系不盡相同,世界范圍內的對沖基金、閑散資金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外期現貨市場投機炒作越發頻繁,加上世界各地政治環境差異較大,許多擁有一定資源和商品價格話語權的國家和地區政治局勢混亂,其商品價格發生異常變動的可能性會很大。由于這種投機活動和政治動蕩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使得價格異常波動更加頻繁。同時,市場預期、社會心理、流言蜚語等社會因素,也是價格異常波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一般來說,這些不確定不規則的因素很難預測準確,而且這些因素的不確定性、不規則性又在變強,相應使得價格異常波動的可預見性越來越弱。
6.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紛繁復雜,相互交叉,也增大了價格頻繁出現異常波動的幾率。目前,所處的“十一五”時期是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尤為關鍵的時期,它既是大有作為的“黃金發展期”,也是必須應對種種挑戰的“矛盾凸顯期”和“事故多發期”,特別是當前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以上,社會中貧富懸殊、失業增多、城鄉差距拉大和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愈發突出,矛盾沖突和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加上我國投資過熱、順差過大、熱錢流入過多、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等經濟社會問題互為因果,密切相關,紛繁復雜,相互影響。這些問題助長了國內樓市、股市等資產出現泡沫,儲蓄與投資、內需與外需之間出現結構性失衡。同時,國際政治經濟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國內經濟受此影響較大。在國內外各種復雜矛盾的交叉影響下,許多品種價格出現異常波動幾率明顯加大。
當前存在的潛在問題值得重點關注
雖然價格異常波動形式千變萬化,但從其特點來看,對經濟運行、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將可能造成很大影響,特別是當前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值得重點關注。
1.價格異常波動存在蝴蝶效應,價格穩定形勢愈發嚴峻。由于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信息的相互共享和快速傳導,某一地區每一時刻發生的很小價格異常波動,可能馬上會在很遠地區有所反映,使得價格異常波動更容易發生,突發性也越來越強。對于我國經濟來說,國際市場重要商品價格對國內市場的蝴蝶效應較強,國外一些突發性事件或者很小的價格波動都可能引起國內相關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價格之間的聯動愈發緊密。如去年印度海運費一經上調,國內鐵礦石價格馬上就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又如去年廣東等南方部分地區出現豬肉缺貨情況,幾乎同時,東北外銷地區價格就明顯出現大幅上漲。
2.影響社會穩定和百姓生活,市場預期和輿論引導有待提高。穩定是根本,當百姓生活滿意度明顯降低時,價格異常波動情況造成的社會問題會相當嚴重,保持社會穩定任務也就愈顯重要。同時,這一問題的處理難度也越來越大,許多商品價格異常波動性逐年增大,相關商品陸續或同步出現上漲,無疑會對宏觀調控工作增加難度。特別是市場預期和社會中流傳的一些輿論,對今后百姓生活影響很大。如何處理好市場預期和輿論、流言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當前服務民生的重要切入點。需要注意的是,市場預期的最大問題是容易被擴大化和放大化,市場預期若未被準確分析和預測,可能會演變成謠言和錯誤輿論;謠言、錯誤輿論的特點是通過口頭傳播非常快,影響面很廣。
3.我國價格監測預警水平仍然很低,預測預警能力還很弱,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加強價格監測預警,既能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有效性,更能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一核心,真實體現“服務型政府”的本質。目前,我國的價格監測預警水平同國外相比差距很大,主要問題是在體制和機制上。在我國,價格監測預警作用日顯突出,已建立起系統的價格異常波動情況反映機制,能較為及時、準確地報告價格波動和突發性事件。但價格監測預警的基礎性工作仍十分薄弱,特別是機構體制不順、法制保障力不強、財力相對緊缺,是造成“監測預警水平低”的根本問題,也是制約價格監測預警職能作用充分發揮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總之,機構性質和政府職能的不相稱、高層次法規的缺失、工作經費的緊張是價格監測預警能力較弱的重要原因,也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保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的建議
保持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是當前宏觀調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價格監測組織預警體系,及時解決好突發性價格異常波動問題,特別是要防范和緩減國際經濟和價格情況發生突變對國內市場的不利影響。經濟調控的關鍵在價格,價格調控的基礎在監測,所以說價格監測預警是宏觀調控的基礎。價格監測預警工作應成為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保持安定局面的重要利器。今后,應把價格監測預警擺到更為突出位置,著力構建起反應靈敏、協調有序、情況準確、預警及時的價格監測組織、預警、應急體系,要建立起政府性質的、正規的、權威的價格監測預警機構,針對經濟運行中不穩定因素和潛在矛盾,見微知著,及時反映重大情況和苗頭性、傾向性、趨勢性問題。同時,注意解決好突發性價格異常波動問題,要不斷加強肉蛋菜、食用油等食品價格的生產供應保障,疏通農產品物流渠道,繼續落實好“綠色通道”等政策,穩定市場預期,并建立和完善價格上漲與保障低收入群體生活的聯動機制。要密切跟蹤并及時處理好原材料價格異常波動以及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要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做到遇事主動,臨危不亂,從容應變。特別是,要實時掌握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變動情況,盡可能地縮短國外價格出現異常波動的反應時間。另外,要解決好關系民生的房價和藥價。最后,要繼續加大對捏造、散布虛假信息、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價格違法和亂收費行為的查處力度。
2.加強糧食、能源、基本生產資料等物資的戰略儲備,并實現合理調撥和調配,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價格異常波動的能力。物資戰略儲備這項基礎性工作能直接增強政府應對突發事件以及價格異常波動能力,做到未雨綢繆。對于制度建設,要進一步完善糧食、石油等儲備制度,確保有足夠數量的物資儲備,以便在緊急狀態下,能做到調得出、銷得開、用得上;擇機研究和實施食用油、肉類等食品以及煤炭、鐵礦石、稀有金屬等生產資料的儲備制度。對于儲備過程,政府應多渠道、多領域加強儲備,應將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有效結合,將國家儲備和商業儲備有機結合,把握好調撥和調配儲備物資出入庫的時機、節奏、數量,并做好產銷協調、跨地區移庫及運輸安排等各項工作。
3.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有效性,注重調控手段的綜合運用和密切配合,形成調控合力,搞好經濟綜合平衡和市場價格穩定。市場價格要想穩定,要想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合理搭配和協調運用,離不開宏觀調控部門之間的緊密合作。在具體調控過程時,要減緩投資步伐,在節能、環保等方面要制定和執行更加嚴格的標準,投資重點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并利用好稅收政策;要運用好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再貼現等各種金融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控制好信貸規模,加強金融機構窗口指導和流動性管理;要不斷擴大內需,控制好進出口規模、結構和速度。同時,宏觀調控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協調機制,把握好調控時機、力度和前瞻性,注意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靈活性、預見性、有效性。
4.充分發揮價格信息的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價格信息服務,暢通信息發布渠道,提高信息質量,健全信息傳播機制。新形勢下搞好價格信息服務,突出價格信號的引導和調節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價格信息服務的重點在于,一要積極準確、有針對性地提供價格信息服務。發揮各級網絡、新聞媒體、廣播宣傳等載體的服務功能,繼續做強、做精電視、報紙、鄉村公示欄等渠道,實行價格信息發布制度,探索實行有償和無償服務形式,充分發揮重點服務對象的帶頭、引領作用。二要及時調查、審核、公布涉及國計民生的商品成本情況和利潤率,及時、快捷、準確地發布成本、收益情況和價格信息,引導農民、企業規避市場風險。三要抓好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提高價格和收費工作透明度,推行明碼標價制度,擴大明碼標價普及率。(劉 剛/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牛芙蓉/解放軍總醫院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