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澳礦投資的中鋼經驗

2008-6-5 16: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陳姍姍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礦產,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中鋼集團可以算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行者。
    不過,那個時候,中鋼集團還是其前身中國冶金進出口總公司,隸屬于冶金部。當時,國務院認為應該在資源領域做一些海外投資,于是決定由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牽頭,正式開始與澳大利亞方面談判合作。
艱難邁向海外
    那時,國際鐵礦石還處于買方市場,對于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澳大利亞反應相當積極。經過四年的談判,1987年11月,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與澳大利亞CRA公司(力拓的前身)旗下專事鐵礦石開發的哈默斯利鐵礦公司(Hamersley)達成合作協議,開發西澳洲皮爾巴拉(Pilbara)地區的恰那鐵礦。
    恰那鐵礦位于澳大利亞西部連綿起伏的山巒之中。根據當時雙方的協議,中方參股40%,不過澳方要求中方每年包銷1000萬噸鐵礦石,并且只限在中國銷售。
    而在當時,這一交易卻在中國國內引發激烈爭論。因為當時中國鋼鐵工業并不是很大,只有幾千萬噸鋼產量,有人就質疑 “40%的股份為什么要全部包銷”?直到最后國務院力排眾議才解決爭議。
    “當時改革開放時間不長,投資環境與現在很不一樣。不過,好在冶金部的老領導有遠見,觀念超前,當時的投資只需要幾千萬美元。”中鋼集團總裁黃天文回憶道,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后,中國預計國內的產量億噸就夠了,沒想到從2003年開始就達到了3億噸,然后是4億噸,到去年的近5億噸鋼產量依然有市場。
    上世紀90年代初,一如恰那礦曾經遭遇的阻礙,赴海外投資礦產資源對中國企業來說曾經是敏感話題。南非最大鐵礦公司就曾聯系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希望簽署向中國每年供應500萬噸鐵礦石的長期協議,可是沒有人敢再決定投資。到2000年,中國在海外的礦產投資仍然有限。
    1990年,恰那礦建成投產,如今已經順利運行了18年,年產鐵礦石1000萬噸。而在這期間,鐵礦石市場也從供大于求變成了供不應求,恰那礦的命運,也從每年需要冶金部開會催著企業買,轉變為想買都不一定能買到。
    之后,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與其他幾家企業合并,整合為中鋼集團。而中鋼在澳大利亞的鐵礦,一度是中鋼最為賺錢的項目。
不要輕言走出去
    黃天文告訴記者,中國企業真正意識到要 “走出去”,還是最近三五年的事,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雖然提出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但主要還停留在口號上,企業沒有實力和能力。
    隨著中國鋼鐵產量的上升,對海外鐵礦石需求也直線增加,鋼鐵生產企業開始主動到海外投資礦產。2001年,寶鋼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協議,合資開發巴西鐵四角地區鐵礦。2002年,寶鋼又與哈默斯利公司達成協議,合資開發澳大利亞帕拉布杜東坡鐵礦。
    而中鋼在2004年就把資源開發作為重點業務之一,之后的開發力度越來越大,先后在南澳投資了鈾礦,在津巴布韋入股了鉻礦,還找到了國開行建立的中非投資基金進行合作。
    今年3月,中鋼更是提出擬以每股5.60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總價共計12億澳元,當時就已成為中國海外金屬資源的最大收購案。
    對于目前大量的中國企業 “走出去”開發海外礦產資源,黃天文則建議要量力而行, “如果沒有經驗、能力,操作大項目會有風險。畢竟現在已經沒有像恰那礦那樣已經勘探好,儲量清楚,就缺合作者的 ‘好項目’了,因此如果要投資海外礦產,首先就要有一個基本的風險判斷,并設立風險準備金,因為現在的勘探投資結果的風險,要由企業自己來承擔。”
“入境問俗”是第一課
    “中鋼是老牌的外貿公司,上世紀80年代初就在全世界設點,對當地的稅收、法律了解很清楚,而且在80年代就培養了一批海外運作的人才,因此與其他公司相比具備了一定的經驗。” “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形象地位,最終取決于自身綜合實力的增強。只有增強企業本身的實力,你才能具有跟人家抗衡的能力和余地,最后贏得對方的尊重。”黃天文表示。
    據記者了解,為了建立健全中鋼集團全球信息和業務網絡,中鋼集團在澳大利亞、南非、印度、新加坡、巴西、德國、加蓬、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越南、土耳其等國家以及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了21家子公司和2個代表處,并在此基礎上擁有澳洲、南非、印度、歐洲、香港五大海外區域公司。
    一位長期從事海外礦業開發的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現在的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首先比的是毅力、耐力、耐心,最后才是水平。
    黃天文進一步指出,“走出去”之后還要做的第一門功課應該是 “入境問俗”,在開展業務之前主動學習所在地的政治、法律、文化和社會習俗,“學懂了再干,而不是邊干邊學,遇到問題再補課。”
    據了解,中鋼集團旗下的中鋼澳大利亞礦業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就拿到了西澳洲中西部地區的午爾得礦區赤鐵礦和庫連努卡磁鐵礦的采礦權,面對兩個總儲量達10億噸、品位超過60%、開采條件極為便利的露天礦的資源,中鋼澳礦公司卻不急于開工,原因就是兩個礦區均位于土著文化遺產申請區,開采礦山與環保、土著居民社區關系都要做好。
    目前,中鋼還在與力拓公司進行新一輪的談判,因為根據恰那礦之前中澳雙方協議的規定,一旦銷售量達到2億噸,或者到2012年,雙方的合同將終止。因此,中鋼與力拓的合作期限預計到2013年將到期。
    “目前正在就延長協議期限的具體合作細節進行談判,比如資源價格,擴產投資額,雙方的持股比例等問題。”黃天文告訴記者,談判要比雙方第一次合資談判時艱難些,畢竟,現在的鐵礦石市場,已經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