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 乘勢而上奮力實現張灣新一輪大發展
2008-6-4 13:5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是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中間年。按照區七屆政府提出的"一年加油、兩年提速、三年騰飛"發展目標,2008年更是張灣新一輪發展的提速年,要搶抓十堰享受"兩個比照"政策、城區西部發展空間加快拓展、東風公司實施商用車改造提升計劃、國際國內產業梯度轉移加快等機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6+X"園區建設為支撐,以和諧社會建設為條件,以務實作風為保證,奮力實現張灣新一輪大發展。
一、推進特色園區建設,打造經濟發展新優勢
全力推進"六大板塊"建設。堅持把漢江工業物流園區、東風創業(孵化)工業園、東風汽車新區、西城高新技術園區、柏林現代紡織城、白馬山旅游區等"六大板塊"作為張灣新一輪發展的主陣地,作為膨脹經濟總量、培植稅源基礎的關鍵,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全力推進,并在近郊溝岔因地制宜發展若干個特色項目,盡快形成以"六大板塊"為主體、一批特色工業園為支撐的"6+X"園區發展格局。加快云燕農博園、黃海宏志物流、沃爾汽配、久康食品加工、十堰高速客運站等項目建設,跟蹤服務風神物流、潤恒物流、堰中蔬菜批發市場二期工程,著力引進3-5個投資規模5000萬元以上的物流項目,把漢江工業物流園區打造成十堰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集群區。加快東風創業(孵化)工業園建設,力爭一期工程當年建成、當年見效,吸引、聚集高新技術企業5-10家。加快推進西部萬畝工業用地整理項目,完成4000畝土地整理任務,啟動水、電、路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為支持東風公司發展、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搭建平臺,力爭經過3-5年努力,打造成十堰汽車產業發展的新亮點。盡快完成西城路拓寬改造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楊家溝工業園建設,著力提升西城開發區對外形象和投資吸引力。全力支持金鼎紡織實業公司尋求對外合作,啟動10萬錠紡織新園區建設。加快白馬山旅游區開發步伐,籌建白馬山武當武術研修中心等基礎設施和旅游景點,開通城區西部"一日游",打造張灣旅游精品名牌。
著力優化工業結構體系。堅定不移地服務東風,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加快構建"一主(汽車)三大(冶金、醫藥化工、輕工)"工業體系。建立工業發展專項基金,加大對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支持、獎勵力度。積極支持東風公司商用車國際化合作,全力爭取東風公司新上項目落戶張灣,支持東風實業公司、雙星東風輪胎公司做優做強。竭力支持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總成發展,鼓勵汽車模具、汽車電子產業發展,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十堰圣奧FR項目和高檔汽車油漆、益民銅材擴能、福堰鋼鐵擴能改造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沃爾沃、京能熱電等帶動影響大的項目落戶轄區。大力實施工業企業"個十百千"工程,全力推進"雙億工程",新增產值過億元的企業3-5家。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積極幫助企業解決融資、信息獲取、人才引進等難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新增規模企業15家,力爭工業總產值增長20%以上。
提升第三產業整體效益。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方向,著力培植第三產業優勢品牌,確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以上。充分利用錦繡華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大樓、青年大廈、車城金都等項目建設開辟的商業新空間,引進和培育商貿、電子信息龍頭企業,抓好整體包裝、宣傳推介,進一步提升張灣中心商貿圈吸納輻射能力。運用現代服務技術和經營方式,改造提升餐飲業,鞏固以金威美食廣場、邦輝國際大酒店為品牌的張灣餐飲業地位。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強力推介白馬山-黃龍水庫-黃龍古鎮-方灘為重點的"山水一體"旅游線路,加快花果龍泉寺旅游區、西溝生態旅游線路開發建設。支持社區發展養老、托幼、家政等服務業,鼓勵各種經濟成份創辦便民服務實體,推進社區服務產業化。
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壯大蔬菜、林果花卉、畜禽水產三大特色支柱產業。穩定蔬菜基地面積,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建設柏林、黃龍標準化蔬菜種植示范基地,蔬菜上市量達到7500萬公斤。加強林特基地管護,擴大干鮮果、有機茶、花卉苗木等特色基地規模;注重林特產品深加工,推進白馬山標準化茶葉基地示范項目建設。抓好良種繁育、技術推廣,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預警機制,籌建黃龍萬頭商品豬場,推廣"150模式",推進生豬標準化養殖;繼續鼓勵發展土雞養殖,擴大白魚、小龍蝦等名優水產品養殖規模。大力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形成一批具有張灣特色、市場認知度高的農產品品牌。培育、扶持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組織,搞活農產品流通。
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大力推進鄉村路網建設,完成白石至板橋、朱莊至安城路面硬化以及西溝至葉大路基改造工程,爭取啟動北環公路維修改造,繼續抓好通村公路建設。推進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公路養護質量。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抓好病險水庫、堰塘加固,做好長坪水庫灌區項目建設協調服務工作。深入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水堤溝、長坪塘2個首批重點村整村建設成果,完成白馬山、大溝村整村推進年度任務,啟動3個村整村推進工作。扎實推進"百鎮千村"項目建設,大力實施"一建三改",建設戶用沼氣池1000口。加強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建設,加大南水北調扶持項目爭取力度。強化各部門在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面的職能作用,捆綁使用支農資金,打造一批新農村建設亮點。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政策性增收。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營銷、交通運輸、文化服務和農家休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移。鼓勵村集體通過土地整理、資源開發、房屋出租和物業經營等多種渠道,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農村自我發展的"造血"功能。
三、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
大力推進各項改革。鞏固和提高企業改革成果,切實解決企業改革遺留問題。完善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建立"以錢養事"新機制。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合理流轉,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推進城中村、園中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財政改革,增強"財政"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財政資金運行效率和使用效益。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務員"進退流轉"機制;全面推行事業單位聘任制、合同制的新路子,把優秀人才集聚到各項事業中來。
努力擴大對外開放。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規律和特點,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工業"一主三大"產業,以"六大板塊"為平臺,瞄準"珠三角"、"長三角",緊盯大企業、大財團,大力引進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稅源收入多的項目。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堅持動靜結合、內外并舉,積極組織參加廈門、深圳、廣州、香港等地的經貿、技術洽談會和京津地區對口扶持合作項目推介會,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強化金融協調服務,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的聯系與合作,協調金融部門加大對優勢產業、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積極爭取利用銀行貸款3000萬元。
創優經濟發展環境。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快區級信息平臺建設,完善"六大中心"服務功能,為市場主體提供"保姆式"服務。進一步理順和強化部門職責,提高辦事效率,堅決杜絕"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行為。嚴肅查處損害經濟發展環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人和事,重手整治"三亂",讓企業"無障礙進入、無障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