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泰四評中國物流業
2008-6-4 11:0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問題一:如何評價“物流熱”? “物流熱”近年來被炒得火熱,人們也把物流與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情況相聯系。但是目前中國的物流現狀,尤其是作為該行業構成主體的企業發展情況,并不很讓人感到歡欣鼓舞,宣傳與現實之間似乎存在著較大的反差。這是因為從總體上講,中國物流發展剛剛起步。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或者說還處在一個幼嫩階段。在這個階段,有些矛盾反映出來,應該說是正常現象。如果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要求,中國企業對于物流管理和技術的應用還達不到應有的水平,這需要時間,要有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物流和引進一項技術不一樣,技術買進來,把人一培訓,就可以運用了。物流,更主要的是一種管理形態,跟結構、體制關系相當密切。所以不可能一個命令,一個號召,一個條文,就把物流整個面貌改變了,物流的涉及面太廣了。
在初級階段,物流管理沒有進入正軌,企業對于社會物流的需求不足,企業大部分都是自己做自己的物流;社會上物流供給也不足,不能真正滿足企業的需要,有效需求、有效供給都不足。我們現在所說的需求,大都是理論的需求。但理論的需求也是需要的。它是從潛在的需求,潛在的供給,提醒各個企業要考慮今后的事情。
人們在探討一項事物的內涵和外延時,外延必然要放大。你必須既要認識到它的核心,也要認識到它的放大。媒體在物流上并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導向。值得擔心的倒是政府部門,也有些所謂協會,在物流引導方面做得有偏差。媒體在物流方面給大家提供一種多方面的信息,既有微觀的也有宏觀的,既有核心的也有放大的,這種信息對我們作判斷是有好處,有幫助的。
問題二:如何看待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應該是個百花齊放的事情,不能說哪個模式就一定是方向。尤其是現在的中國物流模式,應該從多方面進行探索。我并不同意,業務應該一概要外包,第三方物流就一定是方向,所有的物流企業一定要向這個方向努力。我們應該鼓勵自我創新,通過自我創新,很可能創新出一些別的東西來。第三方物流是發達國家的創新,但我們不一定非得跟著走。像美的公司的安得物流,就很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新的模式。美的的做法按第三方物流的看法,不是在發展美的的核心競爭力,但安得的做法不一定就是不行的。
中國物流還處在一個探索、探討的過程中,什么模式最適合中國國情,也許還沒創造出來。中國的國情跟國外不一樣,像日本一個大企業集團內部,也有搞流通的,但他們之間只是一種資本紐帶,美的與安得物流之間還有行政關系。不能說國外有企業自己做,我們也跟著照學。中國10年、20年之后所走的道路,不一定就非得是重走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
問題三:政府部門如何發揮主導作用?
在中國,政府在經濟的許多方面都是居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的。這是中國的國情、體制決定了的,我們無法回避。它引導得對就是好事,引導錯了就是壞事。但事實上,在中國很多政府行為的效率是很低的。這一引導或主導的結果,就看政府是否懂得并遵從物流發展的規律。我國有的政府官員對物流業的引導是令人擔心的。
比如,原來有物資部,物資流通協會去申報物流協會,他們認為物流就是物資流通,就批了。這一來,交通領域就非常有意見。包括前些年有些領導人講話,認為物流就是物資流通,造成的現狀就是體制分割,這個協會把物流往我這邊靠,那個協會又把物流往他那邊拉,永遠是部門分割。你看這些會哪有鐵道來參加的,中國交通協會實際上也只有水運和公路,鐵路也不聽它的,口岸什么時候到會,航空也很少到會。物流基礎平臺被體制分割得非常嚴重,“體制病”表現得非常突出,已成為物流行業的“重災區”。
藥方很簡單。1985年,當時的國家經委副主任柳隨年組織了一個物流研究會,完全不分部門,因為經委統管各部門,商業、物資、交通、海運在里面都是平等的。綜合性的組織要引導企業,必須有這樣的結構格局,而不能由某個部門去牽頭,一個部門牽頭必然排斥其它部門。搞物流嘛,都是為了促進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面向物流而不是面向誰組織的,為什么要拒絕參加?這是體制病的典型表現。
所以,中國物流協會組織,要不然完全由民間組織起來。當然,民間也有問題,它總要“拉大旗做虎皮”,掛靠某個部門,不像日本、美國,就是企業組織起來,沒有什么部門色彩。要不然就是由國務院直接牽頭。現在成都市就是由一位副市長統一出面,由官方整合起來后再交出去。總之,你不能老是讓下面各個口去“打架”。
問題四:物流在地區經濟中的角色
物流是產業嗎?當然!物流是眾多不同行業和企業的聚集,肯定形成為產業。這與“物流是一種管理+技術的組織形式”的提法沒有矛盾。高科技用于各個領域,主要也是一種手段和技術,那你能說高科技不是一門產業嗎?但是這個產業能否成為一個地區或區域的經濟支柱產業呢?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看什么地區了,看這個地區所依托的各種資源關系(并不是所有的區域,物流一定會成為支柱性的產業)。物流作為一種基礎,一種支柱,那是各地區都應該有的。但是否把它作為一種支柱產業,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從區域經濟角度看,物流的主要作用,是支持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聯結這個區域的企業,它帶有區域性,因此,它跟別的區域的服務對象是不同的。所以,區域經濟之間的物流,起碼現在還看不出,必須要在競爭中求發展,或已出現了一種競爭勢態。這種競爭起碼表現得不明顯。
縮小范圍來看,物流部門在大企業中應該上升為戰略部門嗎?也不能一概而論。這要看那個企業的發展重點。在有的企業中,物流起的作用就不太大,在有的企業中物流的作用就很突出。比如制造業衍變為制造鏈之后,物流成為整合制造鏈一體化的重要因素。而對于原材料生產,基本只在一個企業內完成的,物流只起到輸入和輸出的作用,那它的作用就不是那么突出。總之,這要看不同的企業,也要看企業家的不同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