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區域經濟打通萊蕪“血脈”

2008-6-3 14: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如果把濟青高速南線比作萊蕪溝通外界的大動脈,則萊明路、仲臨路等則是萊蕪的主動脈,它們和新修的長勺路、萊鋼大道、鳳凰大道等接連線一起,上接濟青南線,下連各主干道,使整個萊蕪血脈暢通,真正形成了城鄉一體、上下連通的有機體。 

  依托這些動脈,我市建設了“三大產業板塊”“四個功能區”,形成了區域經濟的框架,并迅速發展壯大成萊蕪經濟的強健肌體。 
  全省“一體兩翼”發展戰略,使萊蕪真正融入了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萊蕪區域經濟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有了新的源頭活水。 
  2006年8月31日,《濟南都市圈規劃》通過專家評審,與濟南空間距離最近的萊蕪入圍濟南都市圈。 
  萊蕪的經濟區域在濟南,建設“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對萊蕪來說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接軌了濟南,就融入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接軌濟南的工作做好了,我們就能借助這個高位平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否則就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市委市政府把接軌濟南、融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作為搶抓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選擇。在定位上,依托濟南、接軌濟南、服務濟南、發展萊蕪,當好濟南“最佳配角”。在工作要求上,以觀念接軌為先導、產業接軌為核心、企業接軌為重點、文化旅游為紐帶,做到與濟南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惠雙贏,努力把萊蕪建成濟南的休閑度假的“后花園”、制造業配套基地、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去年,我市與濟南簽訂了《交流合作框架協議》,引導各級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開展接軌活動。目前,全市130多個部門和單位陸續與濟南進行對口洽談,借助濟南平臺引進合作項目200多個。 
  濟青南線貫通后,我們能夠“一小時上天,兩小時入海”,時間換取空間。接軌濟南,貫通青島,為我們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集聚生產要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也使“魯中腹地”正在變成開放發展的“前沿陣地”。 
  三大產業板塊、四個功能區,打破了區域經濟的界限。區域與產業的交融為經濟注入活力,萊蕪經濟充滿打破城鄉的張力。 
  我市特色經濟優勢明顯,加快發展的鋼鐵產業、不斷擴大的姜蒜種植面積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各區各鄉鎮分而治之的格局使這些特色產業形不成規模,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市委市政府抓住濟青南線修建和貫通的有利契機,打破行政區域界線,把2246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發揮產業優勢,優化區域布局,規劃了北部生態旅游、中西部姜蒜加工儲運、南部鋼鐵加工物流三大產業板塊和雪野旅游區、萊城工業區、高新技術開發區、鋼城開發區四個功能區,構架出萊蕪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和整體框架。 
  經過近年來的建設和發展,三大產業板塊具備了壯大升級的良好基礎,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         像鋼鐵加工物流板塊,正在向鋼鐵精深加工和現代物流轉變,完全可以打造成為區域性鋼鐵加工物流基地。姜蒜產業板塊正在由傳統的種植、儲運、加工向品種引育、精深加工、科技研發、信息交易等方向發展,通過努力將來完全可以做到全國一流。北部生態旅游板塊文章做好了,不僅可以帶動我市服務業發展,而且可以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打造成新的城市品牌,增強城市對外吸引力和影響力。可以說,新的產業優勢發揮好了,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不可估量。 
    事實也正如此。姜蒜產業板塊目前已發展標準化生產基地40萬畝,年產姜蒜50萬噸,戶均1噸多。加工儲運企業600多家,加工儲運能力100萬噸。其中,區域性龍頭企業53家,帶動全市30%以上的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姜蒜主產區農民收入70%以上來自姜蒜產業。今年“五一”,雪野旅游區每天接待游客4萬多人次,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還多,逐漸成為我市服務業的“領頭雁”。 
    建設“三大產業板塊”,促進了我市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城鄉分工合理、區域特色鮮明、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產業空間布局正在形成。據有關部門測算,按照現在的發展勢頭,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三大產業板塊”可形成生產總值6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0億元的發展規模,屆時全市經濟總量將實現翻番。 
    2007年,“四個功能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0多億元,引進投資過億元項目30多個,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其中,承接濟南產業轉移的萊城工業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億元、工業增加值6.44億元、利稅2.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39%和38%。目前,“四個功能區”已成為我市產業聚集的優良平臺和對外開放的主陣地,并將成為我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希望所在、潛力所在、關鍵所在。 
    發展鎮域經濟,特別是“飛地經濟”、園區帶動,打破了鄉鎮經濟發展的地域界限,為每個鄉鎮提供了加快發展的用武之地,促進了城鄉互動、融合發展。 
“我們是兩區無縣。”這是我們常對外地人說起的萊蕪區劃狀況,其中多少有些調侃的成分。但區劃少,兩區面積、人口相差又懸殊,難以形成競爭卻是客觀事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市委于建成書記在全市鎮域經濟發展會議上曾指出:“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重點和難點在鄉鎮,潛力和希望也在鄉鎮。鄉鎮發展得好,全市就發展得好;鄉鎮發展得快,全市就發展得快。必須在發展鎮域經濟上做文章。” 
    為激勵鄉鎮率先發展、扶持基礎相對薄弱的鄉鎮迎頭趕上,我市設立了“鄉鎮財政貢獻獎”、“鄉鎮財政進步獎”兩個獎項,對部分發展基礎相對較差的鄉鎮實行“財政增收經費”、“招商引資經費”、“項目配套資金”三項補助,并調整部分鄉鎮“飛地經濟”稅收入庫辦法,加大了對基層干部的獎懲力度,一個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良好發展局面就此形成。 
    鋼城區辛莊鎮是山區鄉鎮,又是城市水源地。許多項目因環保條件不合格而無法落地。該鎮租借高新區鵬泉街道秦家洼土地,建設辛莊工業園區,走出了“以內促外、內外結合”的發展模式,愛迪高分子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紛紛入駐。去年,園區安置項目23個,合同資金5.31億元,年實現財政收入300萬元。辛莊鎮黨委書記任啟民說:“飛地經濟讓我們擺脫了一畝三分地的束縛,打開了思路,現在我們可以立足本鎮,在全市范圍內確定我們的鎮域經濟發展戰略,捕捉發展機遇。”萊城區鳳城街道“跳出鳳城、發展鳳城”,在萊城工業區內劃出了鳳城工業園,并引進了4個項目。 
    作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關鍵,鎮域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拓寬了我市的發展領域、激活了發展主體、創新了發展方式,加大了促強扶弱力度,并靠強鄉鎮的支撐和帶動,促進了城鄉互動、融合發展。 
    鄉鎮還是那些鄉鎮,但面貌卻已煥然一新。2007年,20個鄉鎮有15個地方財政收入過千萬元,鄉鎮地方財政收入平均超過3000萬元,其中鳳城、羊里、艾山等3個鎮(街道)過5000萬元。最高的鳳城達到1.29億元,鄉鎮地方財政收入平均增長52.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5個百分點。大王莊、楊莊、茶業、和莊等基礎薄弱鄉鎮地方財政收入增幅都超過80%,羊里、艾山等經濟強鄉鎮也實現高基數快增長,增幅超過70%。  (記者 萬京華)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