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經濟放緩 宏觀政策有望微調
2008-6-3 13:2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6月1日,剛剛出籠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5月份全國制造業的生產、訂單指數大幅降低。其中5月生產指數為55.7%,比上月回落10.8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5.4%,比上月回落9.6個百分點。
這份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5月份制造業指數,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工業生產并不樂觀。目前制造業占到中國GDP約40%比重,占工業比重約80%。其下行意味著二季度經濟可能下滑。
對此嚴峻的形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立群認為,“當前需要警惕由于需求變化導致的經濟增長態勢的變化,這是比價格走勢更值得關注的變化。”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多次指出,防止物價上升過快,是當前最為重要的任務。一些投行預測,今年全年物價漲幅約在7%左右,超出國家4.8%的目標。不過,目前先行指數反映出經濟減速過快,產生了新的風險。
5月經濟放緩
早在4月份,因為出口訂單指數微降,曾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來自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顯示,5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3.4%,比上月回落5.5個百分點。當月生產指數、采購量指數、積壓訂單指數降幅達到10個百分點左右。
根據這份調查,企業感到生產困難加重,比如5月份反映問題的企業比重為33.7%,比上月上升6.5個百分點。企業反映價格上漲、資金緊張、原材料問題的比重分別比上月上升8-10個百分點不等。
制造業目前占到全國經濟約40%的比重,占到工業增加值約80%的比重。通常,制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反映經濟衰退。5月份有色金屬冶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等4個行業略低于50%。
5月份經濟放緩是地震導致,還是企業本身效益不佳的表現,各方說法不一。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唐有成認為,經濟的確有下行的表現,這與企業效益不佳有關,這一點在當月稅收增幅降低上可以得到印證。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譚雅玲指出,5月份情況可能是地震導致的,很多企業都轉產救災產品,正常的生產被打斷,“所以是不是生產下行了,還要看2季度數字,如果數量下降,質量提高,這沒有什么不好”。
但也有專家認為,這與整個大環境變化有關。據悉,5月份整體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3.3%,比上月回落5.9個百分點。如果6月份再維持下跌態勢,不排除制造業出現衰退的可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立群指出,“背景應該是出口增長減慢、國內投資增長剔除價格因素后也明顯減慢,導致總需求增長減慢。需求變化開始對工業制造業的增長產生抑制作用,與此聯系,購進價格指數開始高位回落,產成品庫存指數開始提高。這些都是經濟增長由升轉降的一種表現。”
宏觀政策要做微調
針對經濟下滑的情況,一些人士擔心這可能超越物價,成為另一大風險。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5月28日的長安論壇上指出, “在控制通貨膨脹、防止物價上漲的過程當中,如何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幾年前相比,更多的是要防止經濟的下行。”
去年年底以來,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意見,防止物價上漲過快是宏觀調控中最主要的任務。但陳東琪認為,經濟如果下滑過快,會上升為比物價更重要的問題。“我們原來對經濟增長下滑的估計,可能要做一個修正,至少在下滑的速率、幅度方面,尤其是大地震之后,我們要做一個調整。”陳東琪說。
陳東琪的擔心不是惟一的。亞洲開發銀行的專家也認為,如果受到出口下降、通脹加劇,以及房地產和股票資產縮水的多重打擊,2008年中國經濟最壞的可能是只增長7%,屆時財政、貨幣政策都需要放松。
但是更多的人認為,目前經濟增長問題不需過慮。譚雅玲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增幅仍在9%以上,仍屬于比較快的增長。即使下降一點,也不是壞事。
花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中小企業包括一些韓資企業開始撤離中國,出現倒閉歇業的狀況,但問題并不大;四川地震最主要的影響還是加大通脹壓力。預計全年經濟增幅為9.8%左右,但是由于四川是勞務輸出大省、資源大省,地震后會加劇物資緊張,勞動力也會回流。
沈明高將2008年全年物價增幅已經由過去5.8%修訂為7.4%,大大超出中國制定的4.8%的目標。
5月30日,央行發布2007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則認為,雖然2008年中國面臨外部需求減弱和國內冰雪、地震等災害影響,但區域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增速適度放緩,結構進一步優化。
從6月10日左右開始,國家統計局將開始公布5月份的各項數字。這些數字將成為下一步調控的重要依據。陳東琪認為,下一步仍需要采取微調的辦法。在財政政策方面,可以有一些彈性、靈活性。比如,對地震受災地區的企業的稅負、個人所得的稅負都應該做一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