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輔料價格暴漲 陶瓷企業沒錢賺
2008-6-26 11: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曾經有人用一個字來形容2007年的中國經濟,那就是:“漲”!2008年,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嚴格控制通貨膨脹。然而,一系列的內外部因素,并未使CPI上漲的步伐有所放慢,尤其是原油、煤炭、礦產類原料和化工類原料的大幅度上漲,使陶瓷企業原本微薄的利潤被不斷地壓干榨盡,部分企業開始徘徊在虧損的邊緣。在看似紅火的市場背后,建陶企業的利潤正大幅度下滑,有的甚至已陷入虧本經營的困境當中。 原料漲價狂產品提價難
無論是大宗的坯用原料、門類眾多的色釉料、化工原料,還是機電配件、運輸費用、包裝材料……幾乎所有的原輔材料都在不停地漲價,可以用一路狂漲來形容,供應部門的采購人員已經習慣了各種原料的漲價,企業的現金開始越來越多地被原料采購所占用。如果哪種原材料從去年到今年價格沒變,反而顯得不正常。
三水精博硅酸鹽精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恒青說,自去年以來,各類原輔材料價格就從未停過上漲的步伐,各類原材料不但大幅度漲價,甚至部分原料有錢也買不到,許多材料幾乎是一天一個價。一家陶瓷化工企業的副總經理同樣告訴記者,去年八九月份,一噸三聚磷酸納的市場價格是4700多元,今年元月份漲到了6000多,而目前已漲到9400元,就這樣,還經常出現斷貨,只要有貨源,企業已不計成本購進,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可想而知。
據了解,今年以來,除氧化鋅、鋯英粉等個別材料漲價幅度不大外,鈦白粉、鉻綠、片堿等各類陶瓷原料加工企業所用的原材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度漲價,片堿5月份的價格還在2700/噸,6月份就漲到了3400元/噸,鉻綠則接近5萬元/噸,由此導致陶瓷企業各類原輔材料的上漲。進入6月份以來,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國家相關部門開始加強對工業危險品的運輸管理,對炸藥、雷管等特殊物品進行歸口管理,一些不具備資質條件的企業和個體戶,其運輸和采礦業務將受到影響,由此導致一些特殊化工產品和礦產原料供應量趨緊,而部分企業為了奧運期間的正常生產,開始加大了原料庫存,在一定程度上更進一步加劇了各類原材料的上漲。
據保守估算,自今年以來,建陶企業的采購成本平均漲幅超過3成。然而,雖然自年初以來就有企業開始醞釀產品漲價,并在四五月份逐漸形成了一次漲價高潮,但建陶產品的提價幅度遠遠小于原材料漲價幅度。據了解,新中源、新明珠、能強、博華、順成、騰達、華泰、蒙娜麗莎等諸多企業5月份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價,但提價幅度大都在5%左右,超過10%的企業并不多見。而東鵬、歐神諾等一批品牌企業,由于品牌溢價較高,至今并未漲價。東鵬陶瓷市場總監梁風華說,相對于低價競爭的企業來講,東鵬對成本上漲的消化能力要強一些,但并不排除6月份對產品進行提價的可能。
從漲價幅度可以看出,陶瓷產品的漲價幅度遠遠低于陶瓷原料上漲的幅度。三水精博的葉恒青說,鋯白熔塊的生產成本今年以來大幅度上漲,但醞釀了幾次,提價仍然困難。而一些怕丟失市場份額的陶瓷企業,至今并未貿然提價。一些提價后的陶瓷企業,雖然經銷商能夠理解并予以接受,但其5月份銷售業績卻有下滑態勢,從而導致企業在產品提價方面慎之又慎。
煤價還要漲,回落無指望
作為一個高能耗產業,能源在建陶產品生產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約占到總成本的30%左右。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使陶瓷廠所用的重油、工業油價格水漲船高,許多企業在萬般無奈中,頂著來自政府部門的安全、環保壓力,大上煤氣站,試圖以國內豐富的煤炭資源化解高油價帶來的壓力。
許多年前,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陶瓷這樣一個高能耗的產業,能源結構將嚴重影響到未來產業格局的變化。在經過幾番論證、探討與實踐之后,煤制氣似乎成了企業消化成本壓力最有效的途徑與方式。與那些燒油的企業相比,上了煤制氣項目的企業一年僅在燃料成本方面就可節約一筆不菲的資金,甚至比企業一年的利潤還要多。再加上中國本身是一個煤炭生產大國,各地煤炭儲量豐富,煤制氣似乎是建陶企業的必由之路。雖然面臨著安全、環保等方面的巨大壓力,但面對巨額的成本差異,陶瓷企業還是義無反顧地對煤制氣項目表示出濃厚的興趣。一時間,打著環保、高效、節能招牌的各類煤氣設備公司紛紛進入陶瓷行業,在行業內掀起了一股煤制氣工程熱潮。
然而,世事無常。還沒等企業分享到煤制氣帶來的好處,甚至連建煤氣站的成本都還沒有收回,國內煤炭價格卻出現了大幅度的狂漲。去年底,佛山陶瓷企業從內蒙古采購的煤炭,一噸進廠價格在800元左右,到今年5月份已上漲到每噸1200元。如此大幅度的漲價,使陶瓷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嚴重侵蝕了企業本就微薄的利潤。
進入6月份,國際原油價格在國際買家的操縱下,創下了每桶139美元的新高,單日上漲幅度高達10美元。世界各國開始越來越重視能源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受此影響,國內煤炭同樣是居高不下,在今年上半年國內遭遇一系列重大災難之后,能源對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產生更大的影響。據業內人士估計,國內煤炭價格回落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佛山陶瓷企業煤制氣所用的煤炭,大部分來自內蒙、貴州和山西,當地采購價約在900元/噸,加上運輸費用的上漲,未來幾個月內進廠價上漲到1500元/噸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陶企撐不住,停產等時機
一家陶瓷原料企業的老板日前說,受煤炭、原料等費用大幅度漲價的影響,福建泉州、云南易門等地的陶瓷企業由于無利可圖,進入6月份以來出現大面積停產的現象,個別產區停產比例高達40%。
但通過了解到,雖然各個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停產現象,但比例并沒有那樣高。而且停產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在福建泉州,不少陶瓷企業今年開春以來就沒有開工,進入6月份以后,部分企業由于不堪負重而選擇了停產。在福建晉江,福建省陶瓷協會會長、華泰集團董事長吳國良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目前晉江地區的陶瓷企業基本上生產正常,但也有一些企業由于前段時間未停窯檢修,近期停下來進行檢修。在云南易門,許多福建人、溫州人投資建設的陶瓷廠,由于難以消化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近期停產企業較多。當然,也有部分企業是因為環保不過關而遭遇關門停產。
從目前來看,關門停產的這類企業,基本上是位于建陶制造鏈末端的企業,即產品檔次低、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后的企業。這類企業生產成本的波動對利潤的影響較大,而產品價格又難以上調,完全是*低成本賺取點辛苦費,成本的大幅度上漲,使這類企業不斷陷入虧損的困境,只好停下來等待機會。行業的洗牌,從價值鏈低端開始,這也符合產業優化升級的一般規律。
進入6月份,伴隨著農忙季節的到來,部分區域建陶市場將無可避免地出現下滑。在北京市場,隨著奧運會的臨近,許多工程已結束裝修,而新的項目則被推遲,對瓷磚產品的需求陷入多年來的最低點,這個為國內諸多實力型建陶企業提供了巨大“蛋糕”的市場,正從峰頂滑入低谷;而受此影響,坊間盛傳淄博地區數百家陶瓷企業將會在奧運期間因環保問題而關門修整;而夾江產區由于受汶川大地震的影響,部分企業同樣處于停產檢修期間;在廣東佛山,百余家陶瓷企業因產業整治而面臨著限期關門的危機;房地產市場回落帶來的影響,將會在陶瓷行業進一步釋放,最終影響到對建陶產品的市場需求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