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供應鏈風險研究

2008-6-25 12: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1.供應鏈風險 
    供應鏈風險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它會利用供應鏈系統的脆弱性,對供應鏈系統造成破壞,給上下游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帶來損害和損失。
    供應鏈上的各環節是環環相扣的,彼此依賴,相互影響,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波及其他環節,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例如:1993年,日本知名的半導體原料供貨商住友化工工廠發生爆炸,供貨中斷,這一事件嚴重威脅了其下游的眾多半導體生產廠商,給這些生產廠商造成了巨大損失;2000年,美國新墨西哥州飛利浦公司第22號芯片廠發生火災,這家工廠是愛立信供應鏈中的一環,為愛立信提供多種重要的零件芯片,當幾星期后工廠恢復生產時,愛立信已經損失了4億美元的銷售額,市場份額也由之前的12%降至的9%;2002年9月,美國西海岸發生工潮,港口關閉兩周,由于美國西海岸是中遠集團進入美國的主要門戶,中遠集團到達美國的集裝箱船無法卸貨返航,這使得中遠集團兩周內至少損失2400萬美元,同時中遠集團的客戶也因此損失慘重。
    很多風險因素都影響著供應鏈的正常運作,了解并識別這些可能的風險因素,對參與供應鏈的企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供應鏈風險通常來自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自然環境風險主要有水災、火災、地震、閃電、雷擊、風暴、隕石、冰雪損害、火山爆發、山體滑坡、外界物體倒塌、空中運行物體墜落以及其他各種不可抗拒的原因所造成的損失等,這些風險一般都是難以控制和預測的。
    社會環境風險主要有:
    (1)獨家供應商的風險。采用獨家供應商政策存在巨大風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鏈條就會崩潰。
    (2)信息傳遞的風險。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繁雜時,信息傳遞延遲以及信息傳遞不準確都會增加,并使整個供應鏈因此陷入困境。
    (3)物流配送的風險。生產過程和運輸過程中的不穩定將會造成物流配送的延遲,并導致供應物流的中斷,從而影響到供應鏈下游企業的運營。
    (4)財務狀況的風險。某些企業在生產運營中可能會占用上下游企業大量的資金,如果其財務狀況不夠穩健,將隨時導致對整條供應鏈的致命打擊。
    (5)市場波動的風險。影響銷售的市場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旦出現不可預料的不利因素就可能導致銷售下滑,市場出現逆轉,整個供應鏈可能立即崩潰。
    (6)合作伙伴的風險。供應鏈中各企業之間在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人員素質、企業文化、職業道德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都影響著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和獲利能力,并決定著供應鏈的穩定與否。
    (7)利潤分配的風險。供應鏈中的企業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供應鏈整體利潤一定的條件下,某些企業利潤的提高會導致其他企業利潤的降低,某些企業獲利水平過低將導致消極合作甚至退出供應鏈,使供應鏈崩潰。
    鑒于很多企業因未作好供應鏈風險控制而招致損害,使企業陷入困境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上、下游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所帶來的教訓,衡量與評估供應鏈風險的暴露程度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就顯得十分重要。
    2 供應鏈風險評估
    2.1 應鏈風險評估方法
    供應鏈風險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有些信息已知,另一些信息未知,是一種灰色信息。在風險評估的實踐中,供應鏈風險系統中有許多事件的風險程度是不可能精確描述的,比如,往往無法簡單地用高低或數字來界定供應鏈企業配送中斷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因此,筆者在供應鏈風險的綜合評價中采用模糊風險因素分析法。它結合了模糊評價方法和風險因素分析方法,通過對供應鏈各個環節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模糊評價分析,以確定供應鏈各個環節風險發生的概率。模糊風險因素分析法能較詳細地反映各要素的風險程度,也有利于考察其對最終風險的影響。
    為方便起見,一般通過計算供應鏈系統的可靠性來衡量供應鏈系統的風險。采用模糊風險因素分析法進行供應鏈風險評價的基本思路是:綜合考慮各種供應鏈風險因素,確定每一種風險因素的可靠性程度,計算出供應鏈企業的可靠性,進而計算出整條供應鏈的可靠性。
    評價供應鏈企業可靠性水平的具體步驟是:①選定評價因素,構成評價因素集;②根據評價的要求,劃分等級,確定評價標準;③對各風險要素進行獨立評價,得出評價矩陣和權重矩陣;④進行數學運算,計算出評價結果(見表1,其中Fn為風險因素,Pn為風險因素的權重,amn為評價值,Sm為企業名稱,A為評價結果)。
    有了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可靠性評價之后,用式(1)計算出整條供應鏈的可靠水平:
    表1 可靠性評價矩陣
    企業名稱 F1(P1) … Fn(Pn) A S1 a11 … a1n Pja1j????
    Sm am1 … amn Pjamj

    Ps=R1R2…Rm(1)
    式中,Ps———供應鏈系統可靠性;
    R1,R2,…,Rm———供應鏈中第1到第m個企業的可靠性。
    2.2 應用分析
    影響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的風險因素很多,根據具體情況,其側重點也各有不同,為簡便起見,筆者以信息風險、財務風險、物流風險、時間風險、組織風險這5個因素構成的評價因素集,進而評價供應鏈企業的風險水平。其具體評價內容如下:
    (1)信息風險評價:供應鏈企業的采購、制造、貨流、庫存和交易信息在整個供應鏈中是否連續不斷地進行,和所有的重要客戶是否以電子化連接。
    (2)財務風險評價:供應鏈企業管理成本的高低,現金周轉時間的長短,財務狀況的優劣。
    (3)物流風險評價:物流配送的運作保障能力,包括單據傳遞準確率、貨物發運及時率、送達及時率等。
    (4)時間風險評價:生產提前期,定單完成提前期,完好的定單履行情況,供應鏈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的時間。
    (5)組織風險評價:供應鏈過程是否貫穿組織部門并水平地協調與管理,系統的變動性,系統的柔性。
    假設某一條供應鏈鏈條上有A,B,C,D,E五家企業,如圖1所示,在確定評價因素集和相應的評價標準之后,根據模糊評價方法對各風險要素及其權重進行獨立評價,構建起各風險因素的評價矩陣和權重矩陣,再計算出供應鏈企業的可靠性。可靠性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企業名稱 信息(0.3) 財務(0.2) 物流(0.2) 時間(0.1) 組織(0.2)可靠性評價
    A 0.95 0.98 0.95 0.96 0.99 0.965
    B 0.90 0.91 0.85 0.95 0.95 0.907
    E 0.98 0.92 0.96 0.93 0.90 0.943
    F 0.92 0.94 0.92 0.97 0.92 0.929
    G 0.93 0.95 0.92 0.91 0.94 0.929
    通過對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可靠性評價,根據式(1)可得:Ps=0.965×0.907×0.943×0.929×0.929=0.7123即該供應鏈的可靠性水平為71.23%,發生風險的概率為28.77%。
    在得到供應鏈的風險水平之后,還需要確定供應鏈系統的警情預報線,以便對供應鏈的風險程度作出判斷。科學地界定供應鏈系統的警情預報線,關鍵在于合理地規定系統的若干閾值。一般可以先擬定出若干閾值的大致界限作為若干警情等級的實效劃分,經過實踐不斷修正,最后確定出具有一定可靠度的警情預報線,然后在每兩個警情等級之間建立不同的應急措施和具體步驟。此例中在綜合考慮上述因素之后,定義可靠性R的評估集VR={低風險,一般風險,高風險},其相應值為{1.0,0.7,0.3},并認為R>0.7供應鏈系統為安全,R<0.3供應鏈系統為危險,介于二者之間的為一般供應鏈系統。
    通過對各企業以及整條供應鏈的風險評估,認識所處供應鏈的穩定性,選擇風險低的企業加入供應鏈,及時發現并替換高風險的企業,防范供應鏈中任一環節出問題,經由長鞭效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上下游企業的運營。
    3 供應鏈風險防范
    眾多事例告訴人們,建立和控制一個包括廣泛供銷渠道在內的供應鏈是不容易的,而長期地維護整個供應鏈的安全運行更難。在具體操作中,為了保證供應鏈的安全運行,盡量避免供應鏈風險,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進行防范。
    3 1 設計柔性的多頭供應鏈
    傳統的企業供應鏈往往是單一的供應商機制,整個供應鏈缺乏柔性。為確保產品供應穩定,重要產品應該由兩個以上的供應商提供,不能單單依靠某一個供應商,否則一旦該供應商出現問題,勢必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使整條供應鏈變成一條危機鏈。設計柔性的多頭供應鏈是解決供應鏈瓶頸,預防供應鏈風險的重要措施,多頭的供應商機制不僅使供應鏈具有足夠的柔性,而且還能在供應商之間形成競爭態勢,保證產品的穩定供應。
    3.2 建立高效的信息傳遞渠道
    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和信息手段管理并優化整個供應鏈體系,通過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對供應鏈企業進行互連,實現信息共享,使供應鏈企業之間實現無縫連接,所有供應鏈企業分享業務計劃、預測信息、POS數據、庫存信息、進貨情況以及有關協調貨流的信息。從而供應鏈上的客戶、零售商、分銷商、生產廠、各級原材料供應商、物流運輸公司和各個相關業務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能夠進行協同工作。一般來說,若企業上下游之間有先進的通訊方式,及時的反饋機制、規范的處理流程,供應鏈風險就小,反之就大。
    3.3 對供應鏈進行流程重組,消除冗余環節,采取有效措施,使物流暢通
    針對供應鏈進行組織流程重組,對各企業采購、制造、營銷和物流等過程采取跨職能部門的平行管理,將多余的交接工作、垂直管理的弊病、不確定性和延誤降到最少;對產品的生產、包裝和運輸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對生產設備和運輸工具進行管理和維護,降低故障率,增強可用性;對分銷網絡和運輸路線進行優化,采用專用運輸工具和路線;采用第三方物流,將包裝和運輸服務外包給專業物流公司,安排充足的提前期和時間裕度,加強運輸過程實時跟蹤控制和及時信息反饋,通過這些方式保證物流的安全和高效運行。
    3.4 對重要供應商的經營情況進行跟蹤評價
    對重要供應商經營的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對其業績、設備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質量控制、成本控制、技術開發、用戶滿意度、交貨協議等方面作及時的調查,并進行科學的評估。一旦發現某重要供應商可能出現問題,應及時通知對方進行預防和改進,必要時要對有關的供應商進行調整。
    3.5 制定發生供應鏈風險的應急措施
    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首先通過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在風險發生之前,盡量消除各種風險隱患,減少風險發生。但供應鏈是多環節、多通道的一種復雜的系統,往往難以避免發生一些風險事件,所以供應鏈企業要對風險事件的發生有充分的準備,提早預測各種風險的損失程度,制訂應變措施和應對風險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應變事件的領導小組,以便在風險難以避免和轉嫁的情況下,企業有能力承擔最壞的后果,將損失有效地控制在企業自身可接受的范圍內。在風險事件出現后,要運用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對損失的后果及時進行補償,促使其盡快恢復,使企業免遭滅頂之災。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