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漲價成浪潮 能源漸成奢侈品
2008-6-25 10:34: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際油價在2008年伊始突破了每桶100美元的關口后,便如脫韁野馬般一路狂奔,年中之時更將價格推進至接近每桶140美元,而人們的心理防線早已潰不成軍。 6月19日晚,中國國家發改委宣布調高汽油、柴油價格以及航空煤油價格和全國銷售電價。這一舉動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并給國際市場帶去波瀾,當日國際油價應聲而跌。
從大背景看,中國的這次提價行為與其他實行能源補貼的新興經濟體步調相似,暗示一個新趨勢的到來。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內,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實行政府補貼的能源消費國,在高油價的重壓下已紛紛提高了成品油價格。
“把燃油價格調整到能反映能源短缺的程度,對于實現經濟平衡和減少扭曲是重要的”,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甚至認為:“這種調整不必是一次性的,應采取漸進式的,直至達到國際水平”。
看來,實行價格補貼的一些亞洲國家開始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趨向顯露。這樣的集體調整發生在全球經濟陷入高油價困局的背景下。有分析認為,世界第三次能源危機已經到來。6月22日,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石油消費國代表共同召開國際石油會議,試圖為解決能源危機開出良方。作為東道國的沙特當日作出了將原油日產量增加20萬桶的決定。
“目前原油需求已正步入季節性的需求旺季,而供應大幅增加卻很困難”,中國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專家朱險峰對記者分析國際油價基本面時說:“當前國際油價的走勢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多空雙方的博弈非常激烈。高盛的分析師甚至認為未來24個月間原油價格將上漲至150~200美元/桶區間。我個人認為,影響國際油價的因素特別是中長期走勢首先還得看全球宏觀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
亞洲新興經濟體紛紛減少成品油價格補貼
6月19日晚,在中國許多城市出現了汽車長龍排隊“搶油”的壯觀場面;20日凌晨,加油站紛紛更換了油價牌:漲價了。
“較低的燃油價格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影響中國的能源效率和經濟結構調整問題”,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對記者分析說:“對中國企業來講,全球油價上漲傳導到企業層面,會促使他們更加節能”。
而杜大偉則分析認為,這種價格調整可采取漸進式步驟,直至達到國際水平。而且他認為:“如果燃油價格是漸進的,對中國的通脹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壓力。如果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也可減輕壓力。”
如按分析所言,未來采用漸進式的方法開啟能源價格市場化之路,是否意味著年內油價還會調整?無論如何,這將決于國際油價的未來走向。在經歷了高歌猛進的2008上半年之后,國際油價接下來會瘋狂依舊還是現出疲態?
朱險峰在接受采訪時說,當前國際油價的走勢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支持油價上行的因素是:原油需求正步入季節性的需求旺季,而供應大幅增加卻很困難;支持油價下行的因素是:近期國際油價的上漲已明顯偏離了真實價值,主要是投機資金的炒做和美元貶值造成的。油價大幅上漲損害了經濟的發展,企業利潤被壓縮,對油的需求就會降低。“我認為目前原油市場基本面上的支撐并不牢固,市場一旦看空,跌幅將會很大。”
在國際油價不斷突破歷史高位后,亞洲的幾個經濟體最近都上調了成品油的零售價格。事實上,在中國正式出臺調控政策之前,很多分析師已預測,中國將是下一個調價國家。
6月4日,印度宣布該國的成品油價格在年內第二次上漲,其中,汽油價格提高11%,柴油提價9.5%。這是印度13年來最大的油價漲幅。據統計,滯后的燃油價格已使印度煉油企業在本財年面臨高達2萬億盧比的巨額虧損。若長期下去,印度石油企業將無法恢復元氣,甚至無力再到國際市場上購買原油。
6月5日起,馬來西亞的每升汽油和柴油的銷售價格分別上調41%和63.3%,幅度之大令人詐舌。盡管如此,實行補貼的油價仍比鄰近一些國家便宜,為防外國汽車入境“揩油”,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6月22日提出,馬邊界約500個油站將在近期實行雙油價制度,以保證只有國民享受政府補貼。
此前的5月24日,印尼政府也將各類成品油提價25%至33%不等。
兩大原因促使能源價格調整“一些國家的低燃料油價阻礙了需求對價格機制作出反應。中國與其他幾個國家一樣將燃油價格保持在低位,以使燃料油和其他基本必需品價格維持在中低收入人口可以負擔得起的水平。但是,低價格扭曲了供需行為。能源是全球的稀缺商品,因此需要有高的定價”。高路易分析認為,新興經濟體調整成品油價格是必要的。“即使價格控制所帶來的財政負擔是可以持續承受的,仍有必要進行價格調整”。
使價格機制更貼近市場真實,是中國等亞洲國家減少成品油價格補貼的一大原因。前一段時間,就有一些西方輿論敦促中國和印度這兩大需求旺盛的新興市場不要通過補貼的方式來緩沖高油價影響,而是讓價格機制發揮作用。而財政支出日益加大帶來的巨大壓力,成為調價行為的又一原因。
中國發改委在宣布提價時就表示,近一段時期以來,國際市場油價持續大幅度攀升,特別是今年2月中旬以來漲速加快,國內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矛盾加劇,企業加工和進口虧損嚴重。
高路易認為:“盡管不像某些其他國家那么嚴重,但是中國燃油價格補貼所帶來的財政后果仍然很明顯”。根據世行的估算,如果中國成品油此次不提價的話,以2008年平均石油價格每桶108美元計算,2008年對消費者的暗補大約將是2180億元人民幣,約占GDP的0.8%,這方面的成本將由石油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擔。但假使國際平均石油價格達到約134美元/桶,全年石油補貼將達到3336億元人民幣,占GDP的1.2%。由于這些對燃油產品銷售的反向激勵因素,局面地區的燃油短缺時有發生。這種損失也引發了中石化要求提供補貼的談判,因為中石化是原油的凈買入方,不像中石油那樣主要依靠國內生產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