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半徑: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2008-6-24 13: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從電器制造到箱包生產,一座座廠房靜悄悄地排列著。正是這些看似孤立的工廠,織成了一個密密匝匝的產業網,維系著浙江乃至全國的經濟。
李老板在開發區內擁有一間600多名工人的箱包生產企業。“我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既不是土地便宜也不是勞動力便宜,而是可以在不超過200公里的范圍內找到所有你需要的供貨商。”李老板認為。
在成就浙江經濟輝煌的種種因素中,產業集聚效應所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在溫州有30多個國家級制造基地,從西服、眼鏡到打火機、皮鞋等。像這種產業集聚現象在珠三角特別是東莞、中山、順德等地也很突出。
除了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比較典型的區域外,產業集聚現象在全國其他地區也很普遍。如北京中關村的IT產業群、福建晉江的運動鞋產業群、河北白溝的箱包產業群……這些產業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呈現了極大的活力。
這些產業的集聚表現為在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的公司及各種機構的集合。其主體是數量眾多、相互競爭的最終產品提供者,也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機器設備等專業化投入的供應商,下游的批發、零售、代理、進出口等流通企業。
連接大量上下游企業的是專業市場。在溫州,生產一雙皮鞋的所有原料都有自己的市場——鞋底來自樂清白石鞋底生產基地;鞋飾產自永嘉黃田鞋飾生產基地;鞋料來自河通橋鞋料市場;皮革由年銷售額20億元的生皮市場提供;鞋機來自歐北皮革機械市場……這些市場通常都集中在幾十公里半徑范圍之內,產品的各種原料、部件都可以就近交易,交易成本特別是運輸成本很低,低到任何一家企業自給自足都不如從外部購買。
這些市場組織起來的不僅是物流,還有同等重要的信息流。它們以強大的能量從外部采集和吸納各類相關的市場技術信息,同時又以密集的信息管網將區域內的企業連通起來,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的變化靈敏地捕捉到各種最新技術產品信息和市場需求信息。結果是較大的市場規模取代了較大的企業規模,較多的市場資源配置取代了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
這種產業集聚的業態是我國獨有的特色。一家皮具企業老板在考察了印度、越南等市場后發現,他們的勞動力成本有優勢,但是在產業配套上相差太遠,任何小的配件都要運輸過去才行。一家做高檔內衣的企業雖然把廠建在了越南,但也只是把生產的一個環節向外遷移了,完全在境外建立廠房的條件還不具備。
在上一個十年里,中國利用全球制造業產業轉移崛起為全球制造大國,但在制造業利潤漸趨微薄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控制生產規模、整合市場資源才是最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