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鐵工業走廊:鐵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
2008-6-23 14:5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保持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形成支撐力巨大的支點。2004年以來,鐵嶺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沈鐵工業走廊作為戰略支點,進行了全面規劃和大規模建設。截至目前,重點建設的18個工業園區產業規模基本形成,凡河新城區初具北方魅力水城形象,東北物流城全線開工,沈鐵工業走廊已經成為加快鐵嶺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是實現新鐵嶺大鐵嶺建設目標的希望所在。在省委、省政府全力實施“五點一線”開放戰略、遼寧中部城市群一體化戰略和遼西北突破戰略的新形勢下,沈鐵工業走廊建設必須創新理念,強化措施,乘勢而上,著力抓好優化發展,使之進一步發揮出支撐鐵嶺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作用。
叫響戰略品牌:完善規劃,提升形象
品牌是一個地區競爭力的標志。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力不只體現在產品的品牌上,更體現在區域的戰略概念品牌、發展模式品牌、城市環境品牌和資源優勢品牌上。沈鐵工業走廊作為一個區域發展的戰略概念,被寫入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后,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國的關注。近幾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發展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的戰略部署,鐵嶺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南起沈陽、北至吉林四平,縱貫鐵嶺全境的沈鐵工業走廊。通過建工業園區、建新城區、建大項目,實行高位對接,高層次轉型,使這條經濟帶成功地實現了由農業帶向工業帶、由村鎮帶向城鎮帶的跨越。到2007年,沈鐵工業走廊已入駐企業1050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47戶,完成工業產值400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57%。一個工業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功能完善、管理科學、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的新型產業基地初步形成。沈鐵工業走廊已經成為鐵嶺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標志和鐵嶺對外開放的一張亮麗“名片”,在省內外、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然而,鐵嶺要想達到強市富民、全面振興的目標,作為支撐鐵嶺經濟社會發展的沈鐵工業走廊,停留在現有發展水平上還遠遠不夠,必須完善規劃、科學定位、整體包裝、重點推介,將“名片”提升為“品牌”,讓“走廊”成為鐵嶺開放的窗口、創新的載體、發展的支點,對內產生更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對外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我們要站在推進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實施遼西北突破戰略,加速經濟社會全面振興的高度,對沈鐵工業走廊進行科學的功能定位和規劃布局。總的思路是,依托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按照“走廊建園區、園區聚項目、項目帶產業、產業興城市”的原則,突出發展“走廊”核心區、北部拓展區和東部拓展區三大經濟板塊,重點建設鐵嶺高新技術開發區、鐵嶺經濟開發區、鐵嶺縣工業園區等18個重點工業園區和凡河新城區、東北物流城,提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依托沈鐵工業走廊,主動承接沈陽經濟區和“五點一線”經濟輻射,構建與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相配套的工業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煤電及新興能源、先進制造及配套加工、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煤化工及生物化工、汽車改裝、新型建材和高新技術等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使鐵嶺成為全省乃至東北地區的新型能源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先進制造及配套業基地、改裝和專用汽車生產基地、現代物流基地、金融后臺服務基地、職業教育基地和旅游度假中心。通過重點產業帶動,提升“走廊”形象,叫響沈鐵工業走廊品牌,使之成為鐵嶺開放的先導區、新型工業化的示范區、特色產業的集聚區、體制機制的創新區和新鐵嶺大鐵嶺的重要增長極。到2010年,“走廊”內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實現80億元,使全市人口的60%、就業崗位的70%、經濟總量的80%聚集在沈鐵工業走廊區域內。
挺起工業脊梁:提升功能,做大項目,集聚產業
推進沈鐵工業走廊建設,要始終把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主線,以建設工業園區、引進重大項目和發展產業集群為重點,打造充滿活力、頗具潛力、富有影響力的經濟增長極,挺起工業走廊騰飛的脊梁。
高水平建設工業園區。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手段,開辟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廣泛吸引域內外資金,加強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兩年來,已經投入35億元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總面積197平方公里的18個工業園區,已有60平方公里起步區實現“七通一平”,部分園區達到“九通一平”標準。今后要在不斷完善園區功能的基礎上,按照“走廊”發展總體要求,高標準制定各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依據園區自身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和環境特點,確定產業發展方向,提高項目入駐標準。每個園區重點培育1—2個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做大做強,形成支柱產業,建設特色園區。特別要鼓勵投資者以“工業地產”模式在沈鐵工業走廊內建設專業產業園。
突出引進建設重大項目。園區是“走廊”的節點,項目是園區的支撐。加快推進沈鐵工業走廊建設,就要不斷地引進、建設、培育大批項目,實現項目的跟進接替,特別是要集中力量抓住一批帶動力大、支撐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的重大項目。重點抓好大唐集團總投資231億元,包括煤化工、煤矸石發電、煤炭資源開發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煤炭能源綜合開發項目。大力發展風力發電、秸稈發電等新型能源項目,全力支持鐵煤集團、鐵嶺電廠、清河電廠做大做強,確保到“十一五”末期全市新型能源裝機容量達到870萬千瓦,煤產量2200萬噸。積極推進鐵嶺陸平汽車改裝等3家企業上市,打造百億元產值企業。抓好金信生物化工、華揚機械、掌握客車等100個投資億元以上大項目,增強“走廊”工業發展實力。爭取每年都引進一批固定資產投資10億元以上的大項目,增強沈鐵工業走廊發展后勁。
著力發展產業集群。將建設工業園區、打造產業基地與發展產業集群相結合,依托產業優勢發展產業集群,實現由工業集中向產業集聚跨越,由發展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化跨越,把沈鐵工業走廊推向優化發展的新階段。圍繞能源、優質農產品加工、先進制造及配套和高新技術等重點產業,搞好配套和產業鏈延伸,著力發展新型能源、先進制造、機械加工、起重設備、農副產品加工、橡塑制品等產業集群。培育核心企業,加強上下游產業配套,促進產業聚集和規模提升,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叫響汽車改裝、有色金屬、煤化工、生物化工等優勢產業,形成品牌概念,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加強城鄉互動:依托沈鐵工業走廊發展城市群
工業化、城鎮化是沈鐵工業走廊建設的“車之兩輪”。只有把工業化與城鎮化結合起來,實施“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集中力量抓好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另一方面下大力氣抓好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建設,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助推工業化,才能實現沈鐵工業走廊和整個區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建設凡河新城區。按照加快融入沈陽經濟圈的思路,鐵嶺市委、市政府在位于老城區以南12公里的凡河沿岸規劃建設了一座核心區35平方公里、人口60萬的新城區,探索一條城市建設的新路子。兩年來,我們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運作、高速度發展,加速推進凡河新城區建設。已累計投資40億元,完成了5平方公里起步區基礎設施、城市水系建設工程。市民服務中心、公務員住宅、教育園區、金融財政服務中心等一批工程正在建設施工。兩座5萬平方米的現代服務業孵化器已經動工。今年,鐵嶺市、鐵嶺縣兩級黨政機關將按計劃南遷到凡河新城區,使之成為兩級行政中心、現代物流中心、職業教育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投資創業者生活休閑中心和獨具山水特色的 “中國北方水城”。凡河新城區拉近了沈陽與鐵嶺的距離,應積極推進兩市城際輕軌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設,大力加快沈鐵同城化步伐。通過新城區的吸引和聚集,到“十二五”中期,鐵嶺中心城市人口要達到100萬,城市化率要接近60%。
發展壯大沿線城市群。實施縣城改造擴建工程,加快建設5個副中心城市,使其成為輻射和拉動縣域經濟的支點,成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加快開原清河一體化和調兵山、昌圖、西豐城區建設步伐。通過園區帶動、旅游帶動、市場牽動、政策驅動,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重點建設新臺子、八面城等20個中心城鎮,形成沿沈鐵工業走廊帶狀分布、梯次推進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
放大輻射效應:以走廊為核心建設經濟隆起帶
沈鐵工業走廊是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的復合型經濟發展帶。如果說,工業化、城鎮化是沈鐵工業走廊的“車之兩輪”,那么,現代服務業等配套產業則是助力“走廊”的“騰飛之翼”。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加速現代服務業等配套產業發展,是實現沈鐵工業走廊周邊地區統籌協調發展,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依托沈鐵工業走廊發展現代服務業,要突出抓好商貿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四大重點。
建設東北商貿物流基地。樹立“不在低端市場搶飯吃,要在高端市場求作為”理念,以推進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降低區域物流總成本為目標,引進和培育現代物流和商貿企業。重點抓好香港華南城集團總投資100億元、一期投資50億元的東北物流城項目。該項目總建筑面積800萬平方米,是集商貿展示、電子商務、信息、倉儲、貨物配送及金融結算等功能于一體的超大規模商貿中心和高端生產服務基地,建成后將成為東北最大的物流中心。抓好開原再生資源物流中心和五金建材城、西豐東北土特產品交易中心、大商集團一級物流站等大型物流項目,努力把鐵嶺建成依托沈陽、立足東北、面向全國、輻射東北亞、進軍全球的現代物流基地。
建設北方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加快創建集銀行、證券、保險、產權交易和風險投資等多種金融服務功能于一體、金融布局合理、市場定位準確、有效控制風險、融資渠道暢通、開放水平較高的金融安全區和金融服務體系。重點建設為大沈陽經濟核心區金融中心配套的北方金融后臺服務基地。推進信用培植工程,積極搭建融資平臺,優化金融環境,創建“金融生態城”。
建設文化產業基地。樹立文化生產力理念,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叫響鐵嶺文化品牌,為“走廊”提供文化支撐。規劃文化產業園區,打造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品交易等項目。重點建設東北物流城內投資15億元、占地10萬平方米的鐵嶺文化博覽中心,打造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產品綜合交易平臺。挖掘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北二人轉等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建設一批有影響、有前景的文化產業項目,形成文化產業集群,使沈鐵工業走廊成為東北文化創業基地和影視文化產業中心。
建設旅游休閑中心。結合適宜人居的“中國北方魅力水城”建設,規劃開發凡河沿岸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區。重點抓好投資25億元的和諧之都綜合旅游項目,建設世界文明公園,主要展示兩河流域文明和中華文明。挖掘東北歷史文化,建設投資10億元的“關東文化驛站”項目,開發集展示關東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景區。建設“歡樂谷”等大型游樂項目。做大清河風景區、調兵山蒸汽機車博物館等特色旅游項目,使沈鐵工業走廊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旅游圈的節點,進入全國精品旅游線路。
堅持科學發展:打造科技、生態、創業走廊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沈鐵工業走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業走廊,是體現新型工業化,有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工業走廊。因此,要突出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兩大特點,揚起沈鐵工業走廊又好又快發展的“動力之帆”。
打造科技型走廊。工業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競爭、質量競爭。建設沈鐵工業走廊一定把科技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進步,建設科技創新走廊。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年”活動,立足沈鐵工業走廊的產業基礎和優勢,有針對性地引進和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具有后發優勢、擁有自主科技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實施技術改造的“1123工程”,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推進產業升級。以鐵嶺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中心,建設科技創新企業孵化基地。拓寬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省內科研機構合作渠道,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將沈鐵工業走廊作為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和實用人才培訓基地。
打造生態型走廊。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集約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樹立“工業為主、生態優先”的理念,注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全力推進環保示范園區建設,實現集約發展、節約發展、清潔發展、科學發展。提高環保準入門檻,重點引進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把沈鐵工業走廊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走廊、生態走廊。
打造創業型走廊。吸引創業、鼓勵創業、支持創業、保護創業,是保證沈鐵工業走廊充滿活力、長盛不衰的根本,是沈鐵工業走廊的發展之“魂”。打造創業型走廊,關鍵是打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模式和工作運行機制,更好地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服務。加強園區管委會建設,使之全面履行規劃、建設、招商、管理、服務五項職能。在各園區全面推進一門代辦受理、一次會議審批、一個公章生效“三個一”工作機制,使園區管理成為未來政府運轉的一個模式。簡化行政審批。目前鐵嶺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已從500多項削減到現在的50項,是全國行政審批項目最少的城市之一。創新政策機制,對“走廊”經濟發展所需土地、資金、交通等各種要素供應予以優先保證。創新服務機制,樹立“資源+環境+項目=鐵嶺發展的未來”和“環境決定發展”的理念,按照“機制特活、政策特惠、服務特好、環境特優”的“四特”標準,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作者系鐵嶺市委書記)
(遼寧日報 李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