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越南市場震蕩 中國能做什么
2008-6-21 18:5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越南股市、樓市、匯市全線下挫,引起亞洲市場投資者高度緊張,擔心東亞金融危機再來。對此,部分學者主張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地區大國,應本著睦鄰、善鄰、幫鄰的宗旨,適時伸手相助,避免重蹈東亞金融危機覆轍。
當前,東亞經濟深度依存,利益與風險高度關聯,任何局部市場的震蕩,都不可避免地會波及整個地區經濟。
但是,與自然災害或其他形式的危機不同,市場震蕩或危機,往往隱藏著深層的經濟結構、政策傾向及對外經濟關系等多種問題,具有自身特點,因此,援助與否,采取什么方式援助,很難貿然行事,或者簡單采用一般的“緊急援助方式”。否則,不僅政策的有效性將打折扣,甚至會產生負面效果,帶來政策風險。
就當前而言,我們首先需對越南市場震蕩的成因、變化趨勢及其影響,以及與當年東亞金融危機的異同等進行研判,才能談制定有效的對策。
實際上,自1986年越南實行“革新開放”后,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990年到2007年,GDP年均增長率達7.5%以上,成為東亞經濟的新亮點,甚至一度被日本企業看做分散“對華投資風險”的新基地,但由此也形成了“外資偏重結構”。
這與當年的東盟各國極為相似。1997年前的老東盟五國,雖然較早引進外資,并借外資成就了“東亞奇跡”,但并未形成“本土產業群”,未能蓄積“本土生產力”。結果,在外資拉動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過早形成了國內消費熱,外資大舉流入金融和不動產市場,催生經濟泡沫。為對付經濟過熱,當時各國相繼提高利率,而不是緊縮財政,結果,推升市場利率攀升,加速本幣升值,不僅沒能有效抑制通脹,反而給外資銀行擴大國際信貸提供了機會,助推了國際投機行為。在高危結構下,泰國率先實行匯率市場化,給早已瞄準泰銖的對沖基金提供了“扣動扳機”的最佳機會。
事實上,自2000年越南開設股票交易所,放松資本管制,尤其是2007年入世后,外資控股比例上升到49%,國際資金涌入股市、樓市,推動股價飆升,如胡志明證交所市價總額膨脹30倍;主要城市的高檔住宅價格膨脹,本土銀行系統蘊含大面積壞賬風險。
令人擔憂的是,與1997年的低油價不同,當前國際資源價格猛漲,推升越南國內通脹率高達25%,政府被迫提高利率,不僅平添企業融資成本,削弱國際競爭力,而且對股市、樓市造成沉重打擊,演變為市場動蕩的直接誘因。
而從經濟結構看,越南扭曲的產業和消費結構,有可能通過市場動蕩,引發新的風險。
一是貿易收支赤字化。如,越南出口產品以原油、鐵礦石為主,但國內消費則以石油和鋼鐵制成品及純銷費品為主。出口原材料的漲價部分遠不敵進口制成品的漲價額度,使越南的貿易赤字難消。一旦外國資本回撤或轉移,難免不引起資本匱乏型經濟危機。
二是消費資產化,空耗外資,蘊含外債危機風險。近年來,越南個人消費日益表現為“資產消費”傾向,住宅、黃金乃至高檔摩托車都被當做資產囤積。如,2005年底越南對七大城市廢除了“每人只能擁有一輛摩托車”禁令后,本田、雅馬哈等高檔摩托車成為越南人的“資產”,預計2008年底,其市場規模將達日本國內市場的3倍。
在對外經濟關系上,2003年越南與日本簽訂了“日越共同倡議”,強化日本對越投資;2005年12月,雙方又在投資、勞動、稅制、產業、基礎設施、關稅與物流、法律與執行等七大領域搞“共同規范”,外來投資呈現偏重日資傾向。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日越共同倡議”明確規定了日元的結算貨幣地位,使越南企業和銀行面臨復雜的匯率風險。自2002年歐元現鈔流通后,日元對歐元等主要貨幣持續貶值,日元實質匯率跌到1985年9月廣場協議前的22年來最低水平。日元結算使越南企業、銀行付出了沉重的匯差代價。而近幾年,日本金融機構利用超低利率的日元資金,大肆展開“日元套利交易”,推升了越南資產泡沫。其提前獲利回吐,則將泡沫崩潰風險留給了越南市場。
可見,當前越南市場動蕩,既與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有相似之處,又存在極大的不同,中國無法簡單模仿1997年金融危機后的做法單獨支撐越南經濟,而必須依據市場原理,利用東亞地區金融合作成果,引導地區集體救援。如適時呼吁啟動“清邁倡議框架”,力求集體一致,實施集體救援。當前,東盟+中日韓框架下的雙邊貨幣互換機制的可運用外匯資產接近800億美元,一旦有效啟動,集中投入越南市場,不僅將有效阻擊國際投機行為,而且將有利于抑制其對地區的波及。這正是清邁倡議的初衷。
同時,可依據市場原則,通過促進中國企業加強對越直接投資,強化中越企業跨地區合作,共建石油化工、鋼鐵、食品加工等生產基地,構建“地區產業群”,蓄積“地區生產力”,糾正越南產業和貿易結構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