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2008年中國GDP增長9.8%
2008-6-20 11: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世界銀行6月19日發布的最新《中國經濟季報》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至一個更可持續的速度,2008年預期GDP增長可達9.8%。《季報》認為,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200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活動也在減速,這部分反映了投資的降溫,但中國國內的經濟仍處于良好狀態。
由于投資品價格的上漲,實際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07年的21%,下降到2008年前5個月的16%。同時,對外貿易實物量增長放緩,而進口價格的顯著上漲使得進口貨物總價值仍保持較快增長,貿易條件的大幅度惡化,使得貿易盈余低于一年前同期的數額。
《季報》認為,今后幾個月,中國出口部門的增長和投資很可能進一步降溫,但內向型部門和投資動力保持強勁,銀行系統的流動性仍然很高,盡管存在商品價格和工資方面的壓力,但迄今為止多數部門的盈利狀況保持良好。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說:“全球增長趨向進一步減速,而由大宗商品價格引起的通脹在世界各地成為一個使形勢復雜化的因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仍可依靠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和強勁的國內經濟來支持經濟增長。”
對于目前中國的經濟放緩和通貨膨脹,世界銀行認為中國應采取進一步緊縮的貨幣政策,并考慮適當放松財政政策。
《季報》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沖銷外匯占款,以及信貸控制以減緩信貸擴張完成的,這些措施無助于培育更加商業化的銀行體系,而更大的提高利率空間將有益于宏觀經濟管理。
“由于通貨膨脹仍然高于貸款利率,而銀行間市場利率處于低位,要想抑制原材料漲價的溢出效應和通脹預期,就需要采取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說。
高路易還認為,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需要保持警惕和靈活性,如果經濟出現比目前預期更嚴重的放緩,可以考慮適度放松財政政策。“再者,由于匯率政策的制定要基于整個經濟的通盤考慮,如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和就業,寬松的財政政策或許比匯率貶值更有利。”
加強資本流入管制
世行認為,如何減少巨大的外貿順差仍然是一個中國面臨的關鍵政策難題。
《季報》說,經常賬戶盈余仍然是對外盈余的主要來源,若要減少經常賬戶盈余,就必須采取一系列的結構性政策來對總體經濟增長模式進行調整,而對于政府這一關鍵性的目標至今仍未取得明顯進展。
今年前4個月,官方外匯儲備創紀錄地新增2227億美元,使總量達到1.76萬億美元。
世行認為,國際收支盈余加大了貨幣政策的復雜度,但貨幣增長仍處于可控制的范圍。由于中國的利率已經高于國際水平,沖銷外匯的流入對中國央行來說已經成本高昂,但仍可以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和提高準備金率,來對投放的外匯占款進行沖銷。
因貨幣當局擔心提高利率會吸引更多資本流入,2007年秋季開始的貨幣政策緊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貸的配給。世行認為,這種信貸配給帶來了扭曲。
“熱錢”的流入同樣受到世行的關注。但《季報》認為,投機性資本流入的數額因幾個原因難以估算:轉入其他機構的外匯儲備數額難以確定,官方報告儲備數額是否以及如何反映出儲備資產價值的變化不得而知,及投機性資本流入和其他交易之間模糊的區分。
高路易表示,“近期投機性資金流入似乎出現上升跡象,鑒于目前的匯率預期及利差狀況,投機性資本流入顯然存在著利益驅動,收緊及強化現有對資本流入的控制可能是一個相對容易的決策,同時還可以采取能夠有效改變匯率升值預期的政策來加以抑制。”
同時,高還強調,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狀況需要繼續強化貿易加權后的有效匯率。
雖然投機性資本流入最近似乎有所加速,但世行認為經常賬戶盈余仍然是中國外部盈余的主要來源,并且應更關注中國最大貿易伙伴歐元區。
《季報》建議,減少經常賬戶盈余需要一系列的結構政策來重新平衡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更多的服務與消費、更少的工業與投資。這樣政策應該包括人民幣升值,政府開支向健康、教育及社會保障的傾斜,更多的金融改革,國有企業的紅利支付及公司管理的加強,放松對勞動力及資本流動的限制等。
由于更高的進口品價格,世行預計今年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約為3770億美元,即GDP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