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轉型升級我國企業發展新趨勢
2008-6-18 14: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美國盛維基金近日透露,他們的投資方向是國內的長三角地區,投資領域包括能源、金融服務、分銷和物流等方面,這也正是長三角下一步產業升級需要著力的方向。30年的增長,我國東部沿海企業也開始面臨不可回避的、正面性的轉型升級。這一歷史進程由于2007年以來的人民幣升值、稅收政策調整、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而驟然加快。
企業思變轉型升級
2008年,因為各種國內國外因素的制約,以民營經濟體為主導的中國輕工業遭遇出口形勢的急速惡化,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頸期。但是,一些企業選擇在壓力下追求產業升級,成為活力仍在的企業們殊途同歸的結局和選擇。
一位紡織業專家稱,“現在,大量紡織企業在思考從OEM(代加工)向ODM(自主品牌)轉型。提高紡織產品附加值,直接覆蓋床上用品、服裝等品牌終端,同時將銷售主戰場放在國內巨大的內需空間,這遠比織布賣布和代加工海外品牌有利可圖。”
面對今年并不明朗的出口形勢,江蘇桑陽的轉型之路卻已經日漸清晰,從服裝加工貿易到自主品牌外銷,今年將成為江蘇桑陽的轉折點。“我們研發的新面料今年7月份就可以批量生產,注冊商標的申請也已經獲批。”經理陸明慶說,“從給沃爾瑪、JCPENNY做代工,我們要轉型為自主研發,進而發展自己的品牌服裝和內衣。”
陸明慶介紹,根據公司的初步規劃,目前準備開工的這條生產線,月產量將達到3—4萬件。盡管產能看似降低了很多,但陸明慶卻十分期待著正式批量生產的那一刻。“我們用自主品牌進行外銷,雖然每月產量只有4萬件,但利潤比做加工貿易40萬件利潤還要高很多。”陸明慶說。
廣州經濟開發區內的蘿崗區當局,上個月成功敲定15家中外企業設點,投資總額達5.6億美元。而此次投資的企業,已不同于以前低價位制造業的面孔:諸如香港電子制造商松日集團打算在開發區內設立總部,物流網豐物流集團將在此成立供應鏈管理中心。此外,市場研究公司AC尼爾森與意大利時裝公司Vasto,同樣將成為最新進駐開發區的外國企業。
產業轉型的另一條路徑是開辟傳統產業外的“藍海”。一位一直關注浙江民營經濟的專家表示,目前浙江年輕一代商人的產業創想能力正快速提升,他們善于將傳統產業和信息化結合,或敏感捕捉新經濟形勢下的商機。
一個看似奇怪的模式,在去年吸引了鼎鼎有名的軟銀和鼎輝,聯手投資3000萬美元。這家創意企業是合共網,幾個30歲出頭的浙江人幾年前想到一個點子,是把各公共場所的廣告資源實現互相利用。比如一個帶視頻的書報架,擺放在星巴克某門店,要價1萬元/年的陳列費。這看起來有些荒唐,但銷售人員告訴星巴克的經理,該咖啡廳周邊10個公共場所(比如某高檔餐廳)可以同時擁有這樣的書報架,并播放星巴克的廣告。同一套說詞當然可以送給對面的高檔餐廳。于是,同城資源互相利用,小小的創意公司卻能坐收年利,同時開發其他的廣告資源。
河南納士科技公司,原屬鋼鐵生產行業,在節能減排的重壓之下決定轉型。今年4月份生產鎳合金取得成功后,該公司關停了軋鋼生產線,徹底退出了高能耗的鋼鐵行業,成功實現了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的轉變。企業成功實現產業轉型后,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污染物排放比當地環保局核定的標準總量下降1/3。
臺商投資明顯轉型
健鼎(無錫)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永年說,“我們的網吧是無錫最大的。現在有500臺計算機,以后要擴大到800臺。”據了解,健鼎公司是臺灣四大PCB(印刷電路板)制造商之一,2006年營收世界排名第12位。印刷電路板幾乎會出現在每一種電子設備當中,像計算機中的顯卡、內存等,用途十分廣泛。在錫山,臺資PCB企業有16家,其中6家位居臺灣同類企業前10。
2001年最初建廠時投資額為1200萬美元,以后以每年新增一個工廠的速度發展,到2006年增資加倍,當年增資3266萬美元。2007年3月,健鼎又追加3327萬美元,截至目前,健鼎在錫山累計投資已達5億美元。邱永年說,“增資只是表象,我們最初在這里從事的,只是低級別產品代工,現在我們要在這里建第六代、第七代工廠,生產世界最先進的產品,還要建設研發中心。到2009年,總投資預計將增長至8億美元,營收50億美元。”
臺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2006年就選擇在上海設立中心,由此開創了臺資咨詢業進入內地的先河。據該中心統計分析,目前僅傳統服務業如懦撥等,連鎖加盟店在內地已達2萬多家。到2015年,內地零售服務業將創造1.4兆元商機,消費水平較高的長三角無疑是其中最佳首選地。加上克里斯廷、一茶一座、元祖等臺灣知名連鎖加盟品牌在長三角的扎營,越來越多的臺灣連鎖加盟企業正加緊在內地投資布點。該中心一位負責人稱,“平均每周有3—5位臺商前來咨詢。”
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副會長、無錫市臺協會長孫佳鈞是較早來到內地投資的臺商,他的企業是標準的加工制造企業,生產商場里用于展示商品的貨架。然而就在不久前,他在公司開會時說,公司今后的主打產品將不再是“展示架”,而是“賣場氛圍營造解決方案提供商”。
“這不是玩噱頭,”孫佳鈞說,而是壓力之下的探求創新之路。他說,臺商初來時的“三寶”———資金、技術、用戶,如今內地很多企業也有了,臺企沒有特別的優勢。近幾年,珠三角長三角等地投資成本不斷上升,尤其最近出口加工政策收緊,加上歐美國家不斷對我們的產品出口采取反傾銷政策,傳統的以出口加工為主的臺商受到很大影響。一些家具、皮鞋企業轉向東南亞發展,也有一些從長三角淡出,向中西部轉移。孫佳鈞說,“臺商目前關心的重點不再是土地、勞動力哪里更便宜,而是關注自身的創新和轉型。”
“蘇州很多臺企也是這樣”,蘇州臺協名譽會長王勛輝說,這里很明顯一個趨勢,即臺商投資主體向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投資領域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轉移,越來越多的臺企開始將研發中心、運營中心遷移到長三角。“尤其在人力資源方面,很多臺企的中層管理都已在長三角本地化。”
政策引導轉型升級
30年的經濟增長,讓日本以及此后的亞洲“四小龍”順利地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目前為止,東部企業轉型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依靠資本和技術積累轉行,二是在更低成本地區實現擴張性產業轉移。前者是向更多附加值、更高技術含量、更高效率的產業模式遞進,總體上看,微觀領域的企業轉型構成了宏觀層面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演進,例如從農業過渡到輕工業、重化工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日本、韓國的產業演進無一不是通過企業的轉型升級來完成;后者則是產業梯度轉移的一種表現形式。
事實上,從上世紀中期開始,世界上的加工制造業已經經歷了從歐美向日本、從日本向亞洲“四小龍”、從亞洲“四小龍”向中國東部沿海轉移的過程,今天東部出現的企業向中西部或東南亞外遷無非是這一過程的延續。專家指出,首先政府的政策引導至關重要;對企業而言,有轉型勢必有陣痛。無論是轉行還是以低成本擴張,企業都要做好準備。
華南制造業重鎮廣東積極實施“騰籠換鳥”策略,趕出低價位的制造業,并以土地及現金補貼的雙重優惠措施,吸引服務業廠商進駐。據報道,上述15家中外企業包含香港、德國與美國企業,計劃在開發區內成立委外服務中心、企業總部與研發中心,或為當地提供后勤與金融服務。而他們得到的優惠政策包括一次發給人民幣70萬元至2000萬元不等的現金補助、土地與租金補貼,外加員工訓練經費與鐵公路基礎建設的補償金。
但與此同時,廣東當局也毫不留情地以降低退稅及提高環保標準等嚴苛手段,把“二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與資源密集)產業趕出廣東。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兼蘿崗區委書記薛曉峰說:“對有意在經濟開發帶提供加值更高服務的公司,我們有優惠政策。我們積極采取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等有效策略,大力引進與現有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薛曉峰指出,開發區吸引力最大的招商誘因,是外來金融機構或委外服務包商在開發區買地,每平方公尺土地就能獲得人民幣500元的現金補貼。
快速發展的北京,早已將產業轉型作為目標。最新數據統計,北京每100元地區生產總值中,有72元來自第三產業;每100名從業者中,有71人從事第三產業。北京是全國率先跨越這兩個70%的城市,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
據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介紹,北京市一直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能源資源消耗水平低的高端行業,如軟件、金融、研發、咨詢、信息服務、新媒體、動漫、移動通信等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堅決調整淘汰與首都功能不相符的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如造紙、煉焦、紡織、化工、印染、水泥、電鍍等行業。
現階段,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不僅僅成為北京第三產業主導,更有潛力把握北京的經濟命脈,國際市場已經把“淘金”的目光盯緊中國傳統文化,這個現象已經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關注。最新數據顯示,北京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已經超過800億元人民幣,占北京市GDP的10%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