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濟源鋼鐵發展之路
2008-6-17 10:4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石忠嶺 張年農
“發展是企業立足之基,機制是企業活力之源,科技是企業騰飛之翼,改制是企業動力之本。”
6月16日,在河南濟源鋼鐵集團成立50周年慶典大會上,該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李玉田對企業50年的發展做出了以上深邃而精辟的概括。
濟源鋼鐵集團成立于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從兩座3立方米的小高爐起家,走過了土法上馬、轉產合并、再次創業、革新工藝、機制體制轉變等曲折的歷程,經過幾屆企業領導職工前赴后繼五十載、沐風櫛雨逐夢想的不懈奮斗,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四座508立方米高爐,集以鐵、鋼、軋鋼、動力為主線,以礦山、焦化、鑄造、安裝、汽運、實業、建筑、發電、微粉、石油、房產等為輔的系統配套的工業生產企業。實現了“由鐵到鋼、由鋼到材、由建筑用鋼到工業用鋼,由普通用鋼到優特鋼”的成功跨越。
該企業目前固定資產達50多億元,員工6000多人,鋼產量將突破3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百億元,利稅10億元規模的企業,成為中國500強企業,中國500強制造企業,位居世界鋼鐵110位。
發展是企業立足之基
“鋼鐵企業的效益是規模效益”,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沒有大型化的裝備、沒有先進的工藝流程,就難以取得成本競爭力和質量競爭力,沒有適度的企業規模,就難以取得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效益。李玉田董事長說: “濟鋼的實踐再次闡釋了 ‘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正確性。”
近15年來,濟鋼不停步地連續擴建改造,先后投資40多億元,完成了煉鋼一期、二期工程,連鑄一期、二期等工程,并啟動了“十一五”發展規劃。在壯大企業規模的同時,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工藝裝備水平,調整產品結構,加快實施由建筑用鋼向工業用鋼轉型,由普鋼向優特鋼轉型的步伐。系統把握規模擴大、結構優化、技術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快速成長。 (下轉第6版)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它同樣適合于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濟鋼,在河南省鋼鐵行業中只是一個不知名的小鐵廠。
1993年以后的中國,以小平同志南巡而掀起的改革開放大潮洶涌而來的時候,市場經濟隨著買方市場的出現而顯現出巨大的威力,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界法則無情地考驗著企業。
濟鋼之所以在九十年代長達十年的市場低潮中免遭淘汰,脫穎而出,是濟鋼人及早地轉換了企業內部管理機制,激發了企業的活力。
精干主體,剝離輔線,使輔線和后勤單位成為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
告別舊的用工和干部管理制度,廢除了內部招工制度,面向大專院校和社會公開擇優錄用員工,通過末位淘汰和評先評后,實行競爭上崗,員工隊伍素質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同樣,競爭上崗、末位淘汰、能上能下、動態管理也成為濟鋼干部制度的核心。
認真學習邯鋼經驗,實行了成本倒推,按貢獻分配,讓員工收入和成本、效益掛鉤,同時收入分配堅持向一線生產崗位、苦、臟、累、險、高責任、高技術崗位傾斜。
在九十年代企業困難時期,每年學邯鋼挖潛增效都在5000萬元以上,才使濟鋼得以維繼。
科技是企業的騰飛之翼
“人力資本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踐行者,也是企業決勝市場的重要資本。"李玉田董事長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在企業的經營中不斷的進行實踐、探索和創新的。
濟鋼80年代以來進廠的大中專畢業生大都占據了中層以上的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骨干隊伍。
濟鋼重用人才體現在能夠打破地域界限,從五湖四海廣納賢才,并委以重任;體現在注重發揮了人才的作用,實現了人才與企業的互動。
濟鋼通過事業的氛圍、優厚的待遇和真摯的感情,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目前濟鋼的人才隊伍穩定,“比學趕超”氛圍濃厚,干部和科技隊伍的專業結構和管理水平不低于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人力資本成為企業寶貴的無形資產,也是今后決勝商場的重要資本。
濟鋼多年來堅持不懈地追求技術進步,積極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實用的技術成果,淘汰落后工藝,使企業的技術裝備、工藝流程迅速趕上國內外先進水平,經濟技術指標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據中國鋼鐵協會冶金信息中心2007年年底對國內84家鋼鐵骨干企業統計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排名第10位,總資產貢獻率排名第11位,資本保值增值率排名第10位,全員勞動生產率排名第10位,凈資產收益率排名第19位,人均產鋼排名第9位。
“正是近15年來的技術進步和技術隊伍快速成長,才使濟鋼邁入了國家大型骨干企業行列。”
上述一組組的數據與李玉田董事長的這句話互為詮釋、相得益彰。
改制是企業的動力之本
“體制活,則思路闊;體制順,則工作通。”
基于這一思路,以李玉田董事長為首的領導班子,2001年對公司的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就在那一年的11月8日,經過反復醞釀,一個全員持股的新濟鋼——河南濟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破繭而出,成為全國鋼鐵企業中第一個 “吃螃蟹”的國有企業。
改制以后的濟鋼人心齊了、觀念新了、看得遠了、效率高了。
幾乎百分之百的員工變成了股東,和企業結成了利益的共同體,由虛擬的企業主人成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經營者和決策層克服了重重困難,著眼于企業的五年計劃、十年規劃以至長期發展,并以科學的態度付諸實施,使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
2007年實現鋼產量250萬噸,銷售收入88億元,利稅總額8.34億元,其中利潤4.14億元,稅金5.43億元,員工人均收入2萬元,分別是改制前2000年的7.8倍、13.3倍、10.3倍、14.8倍、10.9倍、3倍。
2008年預計銷售收入超100億,利稅超10億,兩稅上交超7億元,呈現了國家多收、企業多留、員工多得的 “三贏”局面。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有濟源鋼鐵50年曲折發展鋪就的發展之路,有以李玉田董事長為首的領導集體正確領導,有全體職工的同心努力,走過50年輝煌歷程的濟鋼,而今正邁步向著 “打造中國建筑用鋼和工業用鋼精品基地”更高的目標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