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成汽油凈進口國 油價上漲壓力大
2008-6-17 10:11:00 來源:中金在線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5月第一次成為汽油凈進口國,當月原油加工量亦出現五年來首次同比下滑,顯示煉油企業面對虧損選擇增加成品油進口而削減國內產量。面對嚴峻的形勢,成品油調價的壓力遽增,中金甚至建議,要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 煉油企業減產成品油增進口
路透社報道,中國財政部自4月起對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的成品油進口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該政策優惠使其從國際市場進口汽油、柴油較之在國內生產更為劃算,兩大公司繼而大舉擴大進口,同時削減了國內煉廠的產量。
中國政府不允許國內成品油價格跟隨國際市場價格上浮,導致無論石油企業無論進口還是生產成品油均承受虧損,但相對而言進口的虧損幅度要小一些。
國際原油價格已于5月突破每桶130美元大關,而中國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上一次漲價還是在去年11月,這使得煉油商在國內煉油銷售而帶來的損失大大增加。
“虧損太大導致石油公司不愿意煉油。”上海中期的分析師吳君說,“如果選擇自己煉油,是拿不到這麼多補貼的;但如果選擇進口成品油,即便價格貴些,卻可以從政府那里拿到更多的錢。”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中國5月出口汽油16萬噸,進口汽油則達創紀錄的33.8572萬噸,首次成為汽油的凈進口國。隨著北京奧運的臨近,中國煉油企業還面臨保障奧運期間成品油供應的重壓。
國家統計局公布,5月國內原油加工量同比下滑1.1%至2778萬噸(日均654萬桶)。而上一次原油加工量同比下滑出現在2003年,當時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SARS,非典)疫情導致企業大面積停產。
中金報告建議成品油價格調高50%
中國首次成汽油凈進口國的形勢,使得油價調整的壓力越來越大,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師哈繼銘在其報告中指出,中國應從自身利益出發,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以使國內煉油毛利與國際水準一致。這將在諸多方面有利于中國經濟,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長期通脹預期的下降。
就在本月3日,中金公司當時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就建議中國應借鑒新興市場國家,取消對成品油的補貼。當時中金認為,目前中國成品油價遠低于國際水準50%以上,國家對于油價的隱性補貼在2007年已逾2200億元(占GDP達0.9%)。中金認為“補油不如補糧”,政府應取消對成品油的補貼,理順能源價格以降低能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本次中金發布的報告更具體地建議中國政府對于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明確數字目標,并且進一步分析了中國油價改革和國際經濟之間的關系。國際油價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的能源價格政策,因為中國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費的40%,中國若不進行能源價格改革,中國經濟將持續過熱,2009年通脹率將上升至8.7%。若2008年中期中國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則中國2009年通脹率能夠降低至7.3%,且其他經濟體的通脹也將放緩。
油價補貼長期難以維持
中金公司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已低于某些石油出口國水準。作為能源進口大國,這一能源價格政策有損中國自身利益。中國應將成品油價格提高50%,以使國內煉油毛利與國際水準一致。
關于中國成品油改革的時間表,在5月16日舉行的五國能源部長會議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暫緩成品油價格改革有利于穩定社會經濟。中金公司的報告中也充分注意到政府相關負責人的表態,中金公司報告中表示,短期內中國可能仍將繼續控制國內能源價格,因為控制成本尚在可承受范圍之內,且中國政府擔心能源價格改革導致的短期通脹將對奧運前的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不過,中金公司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能源價格改革的拖延將增加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但中國不會是第一個倒下的國家。若2009年底油價達到每桶200美元的水準,中國油價補貼與GDP之比將達26.3%,高于國企利潤與財政結余之和,這將嚴重削弱中國財政狀況,并可能導致煉油公司破產。所以油價補貼長期難以維持,而且那時被迫提高油價將被視為中國經濟弱點的暴露。當然,那時其他許多國家的通脹水準和財政赤字將遠高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