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在稀缺中過剩
2008-6-17 9:5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馮晶
市場現狀:
需求錯位
隨著氣溫的升高,招聘求職市場溫度在逐步升溫,眾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也在謹慎地思考著,如何踏出職業道路的第一步。物流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墒俏锪鲗I的學生就業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很多畢業生對“畢業”即“失業”的現狀感到很渺茫。
一位物流專業準畢業生對記者說:“馬上就要畢業的,我們班找到工作的還不帶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都不對口,真正找到對口工作的相中彩票一樣難!
是崗位需求少嗎?據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到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為30萬至40萬人。中國的物流人才缺口為600萬左右,其中高級物流人才缺口約為40萬左右。物流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顯然不能用需求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很多物流企業也發出“想招個物流經理實在難。”的感嘆。一位物流企業人力資源經理,僅僅是為了招聘一名普通主管,他在人才市場泡了近一個月!扒皝響傅娜说拇_很多,形形色色的證書更不少,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是合適的不多,真正面試的時候能讓人滿意的就更少了。”這位經理說。
現代企業最需要的高級物流人才是那種既懂得從戰略的角度規劃企業長遠發展,又有一線部門實際工作經驗的物流人才,如果有在國外著名的物流企業、物流上市公司或咨詢行業工作過的背景最佳。有實戰經驗的中、高級人才是人才市場的“香餑餑”。
無論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還是已有兩三年工作經驗的一線工作人員,都必須在實踐中繼續提高才能滿足現代企業快速發展對物流人才的需要。
這種錯位的需求不得不讓物流教育者思考。什么樣的人才才能符合市場口味呢?怎樣才能培養符合市場的人才呢?
錯位原因:
知識多實踐少
對于造成錯位需求的原因,專家認為,國內教育還沒有真正了解物流行業的實際需求,學校培養的物流人才普遍書本知識多、實踐經驗少;國外知識多、實際知識少。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物流人力資源培訓中心主任王增東表示,現在,很多學校沒有及時轉變觀念、更新思想,還是按老一套來教學:重教學,輕研究;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掌握,輕能力培養;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質。這些都使其所培養的物流人才質量大打折扣。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物流及其相關專業火熱起來,部分高校教學中生搬硬套,盲目趨從,在師資不強、設備不全、經費不足、教材不規范、課程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草率開設物流專業或在相關專業下設置物流課程。課程設置不科學。許多高校物流課程設置老化,授課內容與企業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課程偏重于理解釋和分析,缺乏對企業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導致部分課程實用性較差,導致物流畢業生參加工作后不能很快進入角色。培養模式不實用。由于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緩慢和落后,在教育體制上,使得我國對物流人才的培養模式也相對滯后實行關門辦學,閉門教書。具體到教學中,往往理論講述多,實習實踐少。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是導致物流人才進入企業不知何處下手的主要原因。
另外,企業人才成為無源之水的重要原因是只重視使用人才而不重視培養人才。首先,企業要接受高校只能培養出來“人才坯子”這個現實。短期內,大型物流企業立足自己,下功夫將“人才坯子”打造成所需的各類人才;中小型物流企業不是天天需要高級綜合管理人才,另外也養不起,若需要時可以到物流咨詢公司請教,或者請大型物流企業的高級綜合管理人才為自己作所需方案,這樣做經濟實惠。長遠考慮,各類物流人才還需社會培訓,但是不能只寄希望于“秀才們”,應該是大型物流企業和物流培訓機構共同為社會有償培訓各類物流人才,大型物流企業要直接參與物流人才培訓的教案設定、課程設置、實習鍛煉等全過程。
專家支招:
產學合作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任豪祥表示:在學歷教育的完善上,要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踐訓練,使教育教學內容做到實用化、綜合化和國際化,以適應全球化競爭和發展的需要。
在學科發展上,要注意學科交叉滲透,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或在通才基礎上培養具有突出技能的專家型人才。吸收國外最新理論和國內的成功經驗,體現出實用性、適應性、可操作性和先進性,形成我國物流人培養的特色。重視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自覺進行現代生產仿真實驗,充分運用案例教學,構建一種產、學、研相結合,校內學習與企業實踐相銜接,社會、企業、院校和培訓機構互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使學生做到既懂理論知識,又善實踐操作,還能思考研究,從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綜合素質,增強他們工作的適應能力,滿足社會和企業對物流人才“實用”、“頂用”和“好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