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擇業的心態表現
2008-6-16 11: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功利心理。
這種求職心理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或其他知識分子身上常?梢钥吹。他們求職或擇業的動機既有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的強烈愿望,也有獲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許多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涌向經濟特區,涌向三資企業,或者是開創民辦科、工、貿一體的公司,往往出于這種心理。在有關部門最近對北京高校2000多名學生的調查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擇業傾向。當問及“您對人生價值怎么看”時,選擇“人的價值既在于貢獻,也在于取得功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為70.1%、69.0%、72.3%、74.3%;當問及“您追求怎樣的人生”時,選擇“既追求為社會做貢獻,也追求個人生活的幸!钡拇鸢福恢了哪昙墝W生分別為92.4%、92.9%、94.1%和90.3%;當問及“您的人生哲學是什么”時,選擇“多貢獻、多得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級學生分別為80.3%、78.2%、80.6%、84.4%;當問及“您選擇工作的標準是什么排序”時,大學生把“工作條件好、有利于發揮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經濟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會地位高”排在第三位。從這些調查答案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學生們求職擇業時的功利心理。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清貧、社會潮流的影響以及校園經商的啟發,誘發了擇業中追求高經濟收入的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謂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選擇職業時有些人往往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而選擇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單位。這種心理在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求職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許多干部、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高校、科研單位,認為這些地方雖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穩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往往選擇國營大、中型企業,也是出于安全穩定的考慮。此外,人們還發現懷著安全心理來求職擇業的人群之中,家長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大學生的家長說:“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風險掙大錢,只想幫他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了卻當家長的憂慮。”這種家長不在少數。
3.求“名”心理。
在消費者中,有一種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在求職擇業者當中也有這種求名心理,不了解職業的內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某些工作,單純追求“名望高、名譽好”的單位。
4.競爭心理。
商品生產的競爭是人們競爭心理產生的源泉。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實行獎學金和貸款制度、科研單位實行有償合同制、人才流動以及取消干部終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競爭,保護競爭,從而強化了人們的競爭心理。
競爭心理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據一位已被上海希爾頓大酒店錄用的大學生說:“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資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說,我不滿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環境。有人說我不知足,在有名氣的單位做清閑的工作夠愜意的,為什么還要調動呢?可氣就可氣在這清閑上,沒有多少活可干,人又不能調走。我愿意參與各種競爭,情愿快節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這多痛快!”這位大學生的直言不諱代表了許多人的求職心態。
5.求閑心理。
求閑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中追求舒適、清閑的心態。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這樣一種怪現象,即有些工作無人愿意干,而有些人無工作干,使大批農村打工仔填補了空白。在一些招工見面會現場,常?吹皆S多手持求職證的人在”挑肥揀瘦”地尋求職業。他們寧可待業,也不愿去當煤礦工人、紡織工人、清潔工人……有些熱門部門的招聘桌前卻人山人海,擁擠不堪。一位女青年的表白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還讓我們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紡紗機,沒門!寧可吃閑飯,干個體戶,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掙錢不多的工作!鼻箝e心理在大學生的求職隊伍里可能只占少數。
6.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指那些為了離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種求職心態。事業與家庭、工作與生活常常有許多矛盾,造成許多不便,從而在擇業時產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大城市而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學講師,為了全家團聚,竟然屈就去當一名門衛。
在大學生擇業傾向上,也可以看到這種求便心理。據北京市有關部門1988年調查,當問及“假如您在畢業時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去向,您首選選擇哪些地區”時,大學生選擇北京的23.2%;選擇沿海開放城市的21.0%;選擇其它大城市的16.7%。理由是為了生活、學習方便。1987年對部分高校在校生調查時,當問及這個問題時,大學生選擇大城市的占24.2%;選擇離家近的單位的占21.0%,選擇邊遠地區的只占極少數。可見求便心理在大學生擇業中的位置。
7.奉獻心理。
這種心理常見于那些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的求職者。例如,放棄到國外繼承萬貫家財,立志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甘當螺絲釘的國家機關干部;愿做“蠟燭”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教師:甘為人梯的科研人員;為了國家的需要甘當“無名英雄”或自愿到邊疆工作的人們等等,他們以過硬的思想素質和對人民、對祖國、對事業強烈的獻身精神,義無返顧地選擇國家急需的工作,這些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較大的成績。奉獻心理是我們在擇業指導中應大力提倡的一種職業品德。
8.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在求職擇業時也會常常遇到。一些大學生在求職現場尋找熱門職業,報考的人數越多,她們對那些職業的渴求越大。于是人們在求職時紛紛擁擠在“三資”企業、大飯店及外貿部門等狹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為此“獻身”或受騙。因此,我們在就業指導中再三告誡學生,求職擇業是一項嚴肅鄭重的大事,一定要認真考慮,謹慎從事,決不能“跟著感覺走”,盲目從眾。
9.依賴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句流傳很廣的社會俚語也在左右著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很多大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就是由家長或中學老師做的主,臨近畢業時,這些人又把就業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懷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賴心理。即使畢業分配制度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盼望國家繼續“統分統配”。他們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稱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處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長尋求幫助、有的對職業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貽誤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