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就業指導

大學生擇業的心理問題及其調適

2008-6-16 11:4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新型就業辦法在大學生的心中引起強烈的波動,在不少學生的心理上產生了消極不良影響,也可以說是種種的心理誤區與心理障礙這對大學生順利擇業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動走出心理誤區,排除心理障礙,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去迎接就業這一人生的重大選擇。 

    1.擇業自卑感及其心理調適。 

    在擇業問題上,自卑感強的同學最主要的問題是,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這是大學生很容易產生的消極心理,面對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較普遍的。自卑感產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環境的、家庭的或社會的等原因,但主要還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擇業中總是自己拿不定主意,過分退縮,對自己能勝任的工作,也不敢說“行”,總是說,“試試看”,顯得很沒自信等。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有自卑感。怎樣消除自卑感呢?首先要相信自己,因為自卑主要產生于缺乏自信心。車爾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個總想著:‘我辦不到’,那他必然會辦不到。”一個人的自信心并非與生俱有,而是在不斷戰勝困難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碰到困難和挫折。正如有的人講“上帝不會把所有幸運都送給別人,而把所有不幸帶給你”。應該說張海迪是最不幸的,她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連行動的自由都沒有。但她身殘志堅,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她不但獲得碩士學位,還自學掌握了幾門外語,翻譯了大量的外文資料和著作,贏得了社會的承認,成為當代青年的楷模。克服自卑感的最好辦法是行動,在實際行動中逐步加強一種信念——我干什么都行。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必須消除的心理障礙,市場經濟需要開拓精神和自信心,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職過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求職時畏首畏尾會給人以無能的印象,使求職不易成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正確評價自己對有自卑感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正確評價自己的辦法就是要糾正過低的自我評價,多找自己的長處,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這些本來就屬于你的財富對于你恢復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長,利用自己的優勢以長補短,尋求成功的經驗,增強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經常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說:“別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 

    再次,克服懼怕心理。不要怕失敗,因為失敗并不表示你不如別人,失敗更不表示你一事無成。充滿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2.擇業焦慮及其調適。 

    畢業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學生求職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拓寬了大學生職業選擇面。職業選擇自由度越大,職業選擇行為的責任越重,擇業心理壓力便越大。事實也是如此,畢業分配制度未改革,大學生們呼喚新的畢業分配政策的出臺,想沖破舊制度的束縛;然而一旦把求職的自主權送到他們手中時,他們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經濟、競爭的風險及各種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產生了危機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懼感。例如,這幾年實施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策以來,總有一部分人一時沒找到工作,這本來是正常現象,要找到本人求職愿望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需要時間過程,甚至是機遇。但不少同學怕自己走入這個行列而憂心忡忡。有的同學面對用人單位嚴格的錄用程序:筆試、口試、面試、心理測試,感到膽戰心驚。尤其對自己向往的高職、高待遇的單位,參加競爭的人越多,錄用條件越嚴格,有的同學就越失去了被錄用的信心。當然還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職困難,有的因自己學習成績不佳而煩惱,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緊張。這些都是擇業心理焦慮現象的表現。 

    剛走出校門,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對選擇職業這一人生大課題產生擇業的焦慮心理是正常現象。加之我國剛剛進行畢業分配改革沒幾年,很多人對人才競爭不了解,沒體驗,心中無數也容易產生各種焦慮心理。一般來說,適度的焦慮使學生產生壓力,這種壓力是對自身惰性的進攻,它可增強人的進取心,人只有面對壓力才會迫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產生求勝的心理和行動。這樣的戰勝壓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勝枚舉。但是,如果心理上過度地焦躁、沮喪、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時問內化解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會成為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它會嚴重影響學生本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埋沒他的潛能和才華,給就業帶來不必要的困難,影響擇業的進程,甚至造成擇業失敗。 

    要克服焦慮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觀念,打破中國傳統的事事求穩、求順的思想,樹立市場競爭的新觀念。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生活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恐怕要伴隨你一生。大學生求職過程就是競爭過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職業,如果沒有競爭意識,不繼續努力,也還可能丟掉這個工作。有競爭必定會有風險和失敗,確立了競爭意識,不怕風險和挫折,焦慮的心理必定得到緩解或克服。當然還應克服擇業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這樣做容易使擇業失敗,失敗的體驗又會強化沮喪、憂慮的情感。客觀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設計求職目標,盡量減少挫折,增強求職的勇氣,也會減輕心理焦慮的程度。 

    3.擇業嫉妒心理及其調適。 

    所謂嫉妒,就是在求職過程中對他人的成就、特長或優越的地位持既羨慕又敵視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內化就是嫉妒心。這種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別人的優越之處視為對自己的威脅,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懼和憤怒,于是借助貶低、誹謗以致報復的手段來求得心理的補償或擺脫恐懼和憤怒的困擾。實際上這是一種變態的心理滿足方式。強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會對本人及對方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在某些國家正式將其列為一種心理疾病。 

    嫉妒心在大學生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只不過是輕重有別。在實際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為嫉妒的對象,如嫉妒別人長得高、漂亮,嫉妒別人能歌善舞,嫉妒別人朋友多,嫉妒別人學習好等。在求職問題上嫉妒心理的表現如看到別人某些方面求職條件好,或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時,產生羨慕,轉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態。甚至為不讓別人超過自己,而采取背后拆臺等不良手段。別人成功了則說風涼話、諷刺挖苦、造謠中傷以發泄自己的惱怒。在擇業中嫉妒心會使人把朋友當對頭,使朋友關系惡化,嫉妒心還會使團體內(班級或宿舍內)人心渙散、人際關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會增加內心痛苦和煩惱,甚至影響求職的順利進行。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態,新時代積極進取的大學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嫉妒心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狹窄,虛榮心太強,名利思想太嚴重等,實質上是自私的表現。嫉妒心是市場競爭中的一種不正當的以極端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強自我修養,提高道德水平來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兩點:其一是要真誠待人,其二是要學會愛人。做人要誠實,這是立身之本,誠實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懷坦蕩,瀟灑地工作和生活,不會因做了虧心事而自欺欺人、擔驚受怕、惴惴不安。誠實的人還可以主動改善人際關系,做好工作,使事業取得成功。愛人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這是我國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寶貴的道德遺產。古時候孔子在解釋“仁”的涵義時只概括為兩個字:“愛人”,“愛人者恒愛之”,是古今以來顛撲不破的真理。有了這種精神境界,就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別人有困難時給予幫助,有痛苦時給予安慰,就不會產生嫉妒心理。當然提高道德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從一點一滴做起,長期地加強自我修養。如果體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過自我意識的控制、調節,及時把這種不良意識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別人在某些方面確有優勢,而自己明顯不足,就要坦然對待,審時度勢,下決定去超越,或轉移競爭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績。90年代的大學生應有這樣的胸懷,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要有勇氣超過別人。 

    4.擇業怕苦心理及其調適。 

    現代大學生沒有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普遍缺乏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目前在大學生中存在著學工不愛工,學農不愛農,在畢業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蘭(蘭州)的現象是明顯的例證。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攀高心理,理想職業的選擇標準是三高,即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高是要求工作環境好,又有發展前途,最好是彈性坐班的單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經濟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職位高就是要求社會地位高,最好是國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大學生要求所選擇的工作要名聲好一點,牌子響一點,效益高一點,工作輕一點,離家近一點,管理松一點,這是典型的貪圖享受怕吃苦的表現。在怕苦心理的驅使下,學生們選擇職業的面很窄,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學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幾個名額能有幾百人參加:而一些國家需要但不能滿足“六點”的單位求賢若渴卻無人問津。這種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學生求職的失敗率和困難,有些同學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六點”的結果。怕苦的心理嚴重影響擇業的成功率,因此大學生求職前就應克服怕苦的心理。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能吃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會有事業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職位也同樣需要吃苦。曾有過一些大學生,千方百計擠進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緊張的節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應認識到最艱苦的環境,最容易鍛煉人,也最易成功。例如,世界大富翁、世界級企業家美國的哈默博士,他在23歲時已是百萬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這些發達國家發展自己的事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勇敢地進入百廢待興、千瘡百孔的前蘇聯,在那里他住的是從未見過的污穢的房間,與臭蟲、老鼠為伴,沒有洗澡間,沒有水,沒有面包。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他做了石棉、鉛筆、毛皮、古董等多項生意,他的事業又取得巨大的成功。當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養自己艱苦奮斗的作風更需要實踐,大學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有意識地做好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這對求職成功會大有益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