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國以民為根,民以谷為命,命盡則根撥,根撥則本顛”(漢崔是做渤)。基于糧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地位,歷代執政者都把糧食放在為政之要的首選位置。改革開放三十年,糧食購銷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的堅冰中走出,經過 1978年至1984年的松動;1985年取消三十年統購,代之合同定購、國家定購與市場收購的雙軌購銷體制;直到1988年取消“糧票”,1993年取消“購糧本”,完成新舊體制摩合,終于在1998年正式提出“國家宏觀調控下中央和地方責權分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適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體制”(1998年4月27日一29日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會議)。糧食購銷體制走上市場定價、自主流通的市場化改革之路,至今十年,市場化方向已被鎖定,基礎工程正在夯實。可以說一波三折,風風雨雨,酸甜苦辣,比任何一個行業領域的改革要曲折復雜得多。目前市場主體發育不充分,市場體系不完善,經營秩序紊亂,市場缺陷被激活放大,市場調節和政策管制不合拍,面對人世后過度期結束,跨國糧商對國內糧食產業鏈滲透的步伐加快,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程度加深,一直作為主渠道的國有糧食企業面臨背水一戰的嚴竣局面,整個糧食購銷體制出路何在?黨的十七大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關注民生工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一一糧食安全確實令人擔憂。市場化糧食購銷體制何時才能走向成熟?如何走向成熟?不能說不是一個“神圣的憂思”。據此,本文從分析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以來的現實出發,通過正確判斷改革現狀和態勢,找準存在問題及其成因,進而提出整治的應對藥方,拋磚引玉,引起同仁和相關部門的關注。
一、實施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果、糧食運行機制性變化及其存在問題。
糧食購銷體制走向市場化的改革,是通過雙軌制漸進過渡,從1985年到1997年,長達十三年時間,循著一條“放松一管制一放松一再強化管制”的小心翼翼的路子,改革似乎顯得“猶抱琵琶半遮面”、羞羞澀澀,糧食形勢好的年頭,市場化呼聲氣壯如牛,稍有不測又銷聲匿跡,政府管制又過頭。即使從1998年4 月,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會議正式確認糧食流通體制的市場化至今十個年頭,仍然在市場化和政府管制的力度之間“按下葫蘆爬起瓢”,先是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即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按國家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必須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的政策和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隨之出臺的“四不一保”政策(即不得拒收、不得限收、不得停收、不得打白條,確保收購資金),這一系列的政策實際上是強化政府管制。如同1995年實行糧食省長負責制,恢復對糧食市場的管制,財政補貼大幅度上升,政府負出極大代價一樣,這一次,國有糧食企業庫存糧食迅速膨脹,以宜良縣為例,庫存八千多萬公斤,貸款高達一億多元,利息負擔無法承受,企業不得不按市場規律。“得罪”政策,促銷壓庫,以保生存。直到2004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政府管制過度的政策才得予糾正。同年,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國務院下發國發 (2004)17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提出“放開購銷市場,直接補貼糧農,轉換企業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 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2006年5月13日,國務院下發國發(2006)16號文件<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確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
從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艱苦歷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流通體制的雛形已經鳳凰涅??。從1996年中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以來,十年糧食產量較上一個10年增長10%以上,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結構改善,市場豐富,滿足了各階層的消費需求;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更加鞏固,國家糧食儲備足以應付災荒引發的市場波動,糧食安全機制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更重要的是國有糧食企業走向市場化邁出了新步伐。
回顧改革歷程,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同時,我們看到了糧食購銷市場化出現了五個機制性的變化:一是國有糧食企業可按市場規律自主收購、自主經營、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二是糧食生產者農民可按市場自主調節種植結構;三是糧食收購主體增多,國有糧食企業面臨背水一戰的嚴竣形勢;四是糧食主管部門職能發生深刻變化,重心移向全社會糧食流通行業管理,監控糧情走勢,管理糧食儲備,穩定糧價、穩定市場、穩定社會,確保糧食安全;五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對市場自發調節機制的缺陷必須加以糾偏和校正。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是什么導向,受國家調控的市場給.農民什么信號,將從根本上決定國家糧食安全狀況的走向。
這五個機制性變化是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果,說明糧食靠政策推動的歷史已經為市場推動為主所取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政策如何跟上市場變化。處理好這個問題,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利益關系:政府與糧食企業、政府與糧農、糧食企業與糧農。在遵循市場原則的同時,又要顧及糧食產業自身弱勢,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需求彈性相對剛性強且具有非經濟性。的特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須良性循環,必然成為客觀要求。處理上述三個層面的利益關系,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目前糧食問題的大局之所以能穩定,應該說得益于政府與農民的利益關系處理得比較好;糧食企業與糧農的利益關系,以市場為準繩,應該說沒有多少問題。而政府與糧食企業的關系及二者作用于糧食市場,揚市場之長,抑市場之短上卻顯得步履蹣跚。糧食購銷體制出現了以下四大難題:
一是糧食企業的體制改革參差不齊,70---80%的糧食企業尚屬國家獨資,即使是改成國家控股的,機制也并未轉變,改為民營股份制的尚為極少數,市場主體的發育顯得極不充分。
二是進入市場購銷主體一窩蜂而起,國有、國家控股、民營股份制、個體、私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活力是強了,但顯現小、散、弱,缺乏市場競爭力,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脆弱。
三是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糧食市場網絡不健全,市場交易不規范;管理水平差,多頭管理,市場監管不力和過多干預并存,政出多門,工商管市場,質監管質量,糧食管收購;硬件設施落后;市場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需要,服務功能不強,以電子商務和期貨為代表的現代交易發展緩慢,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約。最為令人擔憂的是市場競爭無序,混亂中假冒偽劣乘隙而入,導致價格無序波動,價格傳導機制受阻,市場信號失真,對企業導向、企業行為產生扭曲,形成惡性循環。給社會和諧的最重要物質基礎構成潛在威協。
四是宏觀調控難度加大。強化政府管制又會挫傷企業積極性和增強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從而增加財政負擔,出力不討好;放松管制,自由市場機制的缺陷會無窮大地擴張,糧食是安天下的特殊商品,在改革處于攻堅階段、社會和諧問題提上日程的今天,會成為敏感的神經,牽一發動全身,造成經濟恐慌。2006年11月,糧價上漲4.7%,食品價格上漲3.7%,專家分析,這不是一個短期趨勢,而是一個長期趨勢。由于食品占消費物價指數CPI約三分之一的權重,糧價的長期上漲趨勢,決定了消費物價的走勢。不得不引起中央的高度關注,2007年以來已多次出臺調控措施。
上述四大難題,不得不引起政府和糧食戰線的密切關注和神圣憂思。
二、糧食購銷體制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糧食行業改革是整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縮影。分析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存在問題的成因不得不放在整個改革大背景中去考證。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糧食購銷體制是統購統銷,滿山的麥子歸一個磨眼,相對穩定的供給適應相對穩定的需求,確保人人有飯吃,盡管計劃價格背離價值規律,也不反映供求關系。但人為地制造了供需的均衡,即便是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災害,毛澤東主席形容:“赤地千里。”也還是挺過來了。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糧食購銷體制是三放開(市場放開、購銷放開、價格放開),滿山的麥子,甚至國際市場的麥子歸千千萬萬個磨眼,供給和需求的均衡在糧食生產方式仍然以小戶分散為主的生產條件下,如果再加上購銷主體的分散、弱小,供給價格彈性必然大于需求價格彈性,競爭始終在供給方展開。生產和購銷供給方激烈的生存競爭,必然導致生產、供給的不穩定,激烈競爭、價格波動幅度大,必然挫傷生產、購銷供給方的積極性,甚至威脅其生存,從而導致供給量的大幅減少,最后殃及消費者,殃及社會的穩定。從經濟學的角度,可用蛛網理論說明,如右圖:需求曲線在一定時期內價格彈性相對穩定,供給彈性則因價格變動出現三種情況:
一是與需圖中,供給S彈性和需求D彈性的關系有以下三種情況:
(1)供給S彈性等于需求D彈性的關系,交于均衡點E,均衡價格3.25元,均衡供需量2.3億公斤。A→B→C→D呈循環型供求關系。
(2)供給S1彈性小于需求D彈性,A→B1→C1→D1,呈收斂型供求關系。離均衡點E越來越近。
(3)供給S2彈性大于需求D彈性,A→B2→C2→D2呈發散型供求關系,離均衡點越來越遠。求曲線D彈性相等,糧食價格4元,供給者利潤多,供給量由1.5億公斤移向3.1億公斤,當供給量增為3.1億公斤時,供大于求,價格回落到2.5元,當2.5元的價格使供給者虧損時,供給量減為1.5億公斤,此時供不應求,價格回升到4元,回到原起始點A。此為循環型供求關系,并且圍繞均衡點E(愿供給價,愿接受價,愿提供量和需求量相等)。
二是供給曲線Sl的彈性小于需求曲線D,運行線路變為收斂型,不斷逼近均衡點E。三是供給曲線S,的彈性大于需求曲線D,運行線路變為發散型,離均衡點E越來越遠,價格波動越來越大。供給量必然大起大落,糧食供給量大起大落必然殃及社會經的濟穩定。
由上述理論模型驗證,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以來,存在上述問題的機制成因就在于供給價格彈性大于需求價格彈性,問題出在流通領域的購銷體制,而深層次的原因是:
1、計劃經濟體制的堅冰已經打破,而新的適應市場經濟的購銷體制不盡成熟。人為計劃的供需均衡被初級市場發育的自由競爭所打亂,新的調節市場供求價格彈性與需求價格彈性吻合的機制尚未形成。
2、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改制滯后,即使改了的也不徹底。國家控股,資產人格化的機制在哪里?又受制于政府職能轉換的行政體制改革,即使少部份改制成為民營股份制后,傳統政企父子關系的根深蒂固,企業遇到的問題比國有時可能還有過之而不及,市場主體的翅膀何時才能長硬?
3、糧食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1998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勱>早就明確規定:“所有糧食企業都要面向市場,實行獨立核算,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不再承擔糧食的行政管理職能”,“獨立行使經營管理權,承擔經營風險”。十年過去了,糧食企業的自身改革目標并沒有到位,產權不清、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備、管理粗放、運行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
4、面對多渠道流通,體制外市場主體瘋狂追求利潤,市場份額瓜分豆瓣,原來的國有糧食企業由“獨流”到“主流”再到“小溪”的演化,國內市場的擠壓機制,如今又面對跨國糧商“集團軍”的滲透,國內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的跨區域的糧食集團和龍頭企業的牽拉,產業化經營的格局難以形成。分散化弱小的糧食企業,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控制對政府有較強的依賴,一方面又面向市場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動機,在糧食這種特殊商品的非經濟職能沒有一個妥善安置之前,政府的過度管制不可避免,然而國家政策的執行又因糧食企業的利益驅使往.往被扭曲,從而不僅降低宏觀調控效率,而且還使財政背上沉重的負擔。這樣,既限制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又限制了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優越性,可謂進退兩難。這實質上說明政策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產生了“不和”。雙方在博弈中,企業利益趨使行為選擇,抵消政策對他們造成的損失,政府的政策失效或朝令夕改,政府公信度喪失而使調控力度下降。
上述四個方面的成因,最直接的方面是缺乏糧食集團、龍頭企業的強勁牽拉,而糧食集團的發育又受制于政策邏輯與市場邏輯的合拍,而這個合拍又受制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市場化糧食購銷體制的出路一進入良性循環的應對舉措
綜上所述,目前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運作的大勢已被鎖定。
“開弓沒有回頭箭”,并且WT0后過度期已經結束,開不得國際玩笑。國務院國發(2006)16號文件確認“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并指出“為妥善解決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中央確定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體制機制,加大改革力度,確保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文件提出了七條措拖:一是“加快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二是“加快清理和剝離國有糧食企業財務掛賬,妥善解決企業歷史包袱”;三是“積極培育和規范糧食市場,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四是“加強糧食產銷銜接,逐步建立產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五是“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六是“加強糧食流通的監督檢察,做好全社會糧食流通統計工作”;七是 “加強領導,確保糧食統通體制改革順利推進”。依據文件精神,針對前面對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中存在問題及成因的分析,筆者認為應對的對策應該是:“清醒認識糧食市場化改革、利益關系重組而產生的政府、企業、農民行為機制、的新變化,正確處理好市場配置和政府監管的關系,保護糧食生產穩定,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確保價格形成合理。形成既有市場動力,又有有效監控、活而有序,經濟職能和非經濟職能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新型糧食經濟格局。重要的環節如下:
1、保持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夯實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的物質基礎。針對土地、水資源制約日益突出,就全國而言,確保耕地18億畝底線,合理調整種植結構,糧食種植面積不低于15.6億畝的臨界水平;針對人口總量保持貫性增長、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惡化、天災影響增大、農民種糧收益偏低、分散經營、人多地少、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務農勞動力素質降低、未來提高種糧收益空間有限等因素制約,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糧農的利益,確保全國糧食產量“十一五”末1萬億公斤的水平,云南糧食產量保持160億斤的穩定水平。
2、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健全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給,建立中長期糧食供求總量和品種結構基本平衡的長效機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健全糧食監側預警系統,進一步完善糧食價格監測體系和糧食供求,質量信息發布制度,健全糧食應急機制,進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儲備糧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儲備體系在調節供求平衡,穩定糧食價格,保護農民利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扶持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以糧食購銷、加工業為龍頭的糧食產業化體系建設,鼓勵和發展糧食訂單生產,訂單收購,引導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構建宏觀調控健康的微觀基礎,形成政策性儲備和營利企業互利互惠,互為依托,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實現政策干預與、市場運行邏輯的合拍,確保糧食宏觀調控效率效應對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又好又快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功能到位。
3、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首先是進入市場的主體要規范運作,健全糧食收購市場準人制度,鼓勵各類具有資質的市場主體從事糧食收購和經營活動,培育農村糧食經紀人,充分利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購銷網絡,開展公平競爭,活躍糧食流通。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執法。鑒于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缺陷,建議整合監管資源,成立統一綜合監管執法機構,一條龍治水。完善市場體系建設,做好布局規劃,規范交易規則,完善服務功能,加快實施全國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規劃,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現代科技為支撐,通過政府引導,建立跨省區的糧食物流通道和物流節點,實現跨省區糧食物流主要通道的散裝、散卸、散儲、散運和整個流通環節的供應鏈管理,形成快捷高效、節省成本的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
4、確保糧食價格形成合理。糧食價格是糧食購銷最敏感的利益杠桿,具有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功能。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糧食價格真正反映供求關系。現實中有兩個干擾因素,一是政府管制過度,二是城市購買商居高臨下,在國有糧食企業優勢退化的情況下,利用自己高度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對付分散化、信息、談判地位不對稱的農戶,農產品市場已不是完全競爭市場,而是賣方競爭買方壟斷的市場,導致價格背離價值,也不反映供求關系,導致糧食供給價格彈性大于需求價格彈性,農戶生產企業購銷經營風險增大。要形成糧食價格合理的機制,必須排除這兩方面的干擾,讓市場價格真實反映各方面的利益實現。
上述四個環節,保持糧食生產穩定增產,加強宏觀調控,規范市場運行,價格形成合理,都集中體現著一個利益調節機制的基點,貫穿著糧食特殊商品經濟性和非經濟性統一的主線,也是現代發達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我們應該深信,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堅持科學和諧發展,堅持改革開放,面對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代生物產業將成為第一大產業、生物經濟時代的挑戰,,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的成熟性建設趨勢將不可逆轉,目前存在的一些改革陣痛,作為歷史的代價,必定會由巨大的歷史進步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