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緊急制定應對高油價經濟的綜合對策
2008-6-10 13:4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6月8日,韓政府公布應對高油價經濟綜合方案,計劃撥104,930億韓元的專項經費(其中政府財政支出約34,000億韓元,通過各項減稅措施實現約70,930億韓元),一方面主要解決民生問題,通過適當的財政補貼方式,減輕國民短期內因遭受高油價經濟沖擊而產生的壓力,以期起到穩定民心,提高政府威望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強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政府應對能力。具體內容如下:
一、短期內積極引入財政補貼機制
韓總理韓升洙當日發表聲明時強調,“短期內高油價經濟狀況難以改變,為減輕國民的經濟負擔,政府將本著“有難同當”的原則,在不影響國家競爭力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優先給予弱勢階層以直接財政補貼,對其他各階層也將視情采取分擔油價上漲部分等做法,共同克服當前困難”。為此,韓政府計劃從總預算經費中劃撥84,350億韓元用于直接財政補貼。
首先,政府計劃動用31,400億韓元,通過銀行匯款方式,從今年7月起1年內,對年收入不足3,600萬韓元的勞動者,或年綜合所得不足2,400萬韓元的個體戶率先實施油價退稅金制度,屆時可獲取補貼金額最高為24萬韓元/年。據悉此制度尚屬首次使用,理論上將有1,380萬名的國民受益,約占韓總人口的1/3。
其次,計劃動用3,330億韓元,按照油價上漲部分的50%,約2萬韓元/月的方式向低收入階層提供補償金。此外,對低收入階層日用煤油、天然氣等能源采取降幅最高為30%的減稅政策,以保障其維持基本生計。
第三,計劃動用37,070億韓元,對以柴油為主的公交、物流、漁業等事業部門實施提供優惠油、返還稅金等措施,對公交、物流等部門,除維持并延長使用現行293韓元/升的補償金制度外,還追加“如柴油價格超過1800韓元/升時,超出部分政府將按50%的比例予以補償,最高金額不超過476韓元/升”的條款,對已享受政府免稅油待遇的漁民,政府也將視情提供金額援助,以保證國內經濟正常運轉。
第四、計劃動用12,550億韓元,對國家公共機關,如水、電、氣等公司財政經費中因油價上漲而出現赤字部分,政府將給予50%的補貼,以預防基本生活費用隨之上漲,確保國內基本物價穩定。
二、加緊研擬中長期能源戰略
韓升洙稱,“韓國能源資源貧乏,嚴重依賴進口,作為世界第5大能源消費國家,要從根本解決高油價問題,惟有從需求入手,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構建節約型社會,同時政府仍需不遺余力地加大能源外交力度,確保海外能源供給”。為此,韓政府計劃動用6,040億韓元從建章立制開始,逐步完善和改進能源產業結構,向構建節約型社會努力;同時還計劃動用14,540億韓元加大新型能源開發力度,并通過能源資源外交,鞏固能源基礎。
。ㄒ唬┖侠碚{整能源產業結構
韓政府計劃動用2,540億韓元用于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對高能耗、供給過剩的產業,如貨運業、漁業等采取廢止、限制和整合的做法。以漁船為例,對現有漁船總量將加以限制,近海漁船限定為1500艘,沿岸漁船限定為400艘,通過這些方式減少社會對能源的總消耗;此外,韓政府還加緊研擬相關制度,以期將有關石油產品等各項物流、保管等費用降至最低,提高社會整體效率。
。ǘ┮龑鐣蚬澕s型方向轉變
韓政府計劃動用3,500億韓元用于建設節約型社會。一是計劃投入300億韓元,采取減免50%運輸費等做法,重點發展和普及CNG(壓縮天然氣)公交事業;二是計劃投入1,100億韓元用于節能改造,一方面以1,100億韓元為啟動資金,加大社會對節能事業投資的吸引力度,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節能投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積極改造各新舊住宅電表,更換新型智能電表,強化社會節電意識;三是計劃投入600億韓元對低收入家庭老化嚴重電子產品,如空調等予以更換支援;四是計劃投入500億韓元對公共機關高能耗設施予以更換,同時考慮通過定期公布節能減排業績等做法,使節能意識深入人心,力爭實現公共機關能耗降低10%的目標。
。ㄈ╈柟棠茉促Y源基礎
韓政府計劃共投入14,540億韓元,著重用于開發新型可再生能源和確保能源資源等事業。其中,計劃投入3,540億韓元,通過建造和更新基礎設施、加大宣傳、投資融資力度等方式,擴大和推廣地熱、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替代能源的使用和普及,改變國民傳統能源消費意識,合理引導其消費需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此外,政府還計劃投入11,000億韓元,一是加大國內外“油網”建設的資金支持,強化政府對已有國內外能源礦區控制力度;二是增強對國內能源公司的資金支持,培養和提高國內能源公司的競爭力,充分調動國內能源公司“走出去”的積極性;三是充實對能源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對國內涉及能源勘探、開發等領域的基金予以大力支持,提高民間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四是強化海外資源開發支持,對與海外資源開發相關的企業項目將以注資的方式擴大規模,保障資源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