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內涵、層次和方向(上)
2008-5-9 9:2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融合發展是工業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信息化的本質要求。信息化是全球發展趨勢,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但是,信息化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其作用表現在為各行業的服務之中,并與各行業融合發展。信息化是“倍增器”和“催化劑”,只有走融合發展的道路,信息化才能長久存在,并發揮出強大的威力。
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內涵
信息化是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任務,信息技術不僅要在改造提升傳統工業中發揮作用,而且要廣泛應用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提高信息化整體水平。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含義:一是指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戰略的融合,即信息化發展戰略與工業化發展戰略要協調一致,信息化發展模式與工業化發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規劃與工業化發展規劃、計劃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資源與材料、能源等工業資源的融合,能極大節約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三是指虛擬經濟與工業實體經濟融合,孕育新一代經濟的產生,極大促進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四是指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IT設備與工業裝備的融合,產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產力。具體包括:軟件與硬件的融合,如與硬件結合的嵌入式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汽車、醫療、機械、石油化工、鋼鐵、建材、發電等領域的大宗軟硬融合產品;軟件與信息服務的融合,如在軟件外包的基礎上發展國內信息服務外包業務;網絡融合,通信、計算機、電視網絡加快融合,帶來技術與業務的創新發展,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成為核心競爭力;制造業與運營業的融合,電視、通信運營商不斷介入制造領域,融合互動成為商業模式和業務創新的基點;信息化與裝備制造業的融合,通過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支撐優勢、支柱產業做大做強。
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層次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主要集中在三個層次:微觀企業層面、中觀產業層面和宏觀社會層面。
1.微觀企業層面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首先反映在企業戰略選擇上。為了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上生存與快速增長,企業或者通過生產和營銷的集約化、規模化,追求規模經濟效益;或者通過內部成長或外部擴張,盤活所屬的工廠及營銷、管理部門的資源,節約單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不可忽視的是,無論追求哪一種經濟效益都是需要技術性條件的。就企業追求規模經濟效益來說,先決性技術條件是在現有產業或在新的產業領域中技術領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發展的后勁。因此,必然選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替代傳統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走專業化道路。而企業的對外擴張必須以存在能夠吸納的信息技術為前提,最引人矚目的是信息產業。正是由于集成電路的小型化、大容量化,計算機的大型化和小型化并存的趨勢及大容量化、運行高速化,光通訊、衛星通訊、移動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造就了整合相關領域或非相關領域,出現了追求更大范圍、更大經濟效益的超大型企業和相互之間的并購重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使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與服務實現信息化,核心業務實現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