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斯登CFO:今明兩年中國GDP或低于10%
2008-5-8 11: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2008中國首席財務官論壇上,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亞洲戰略管理總監Michael Kurtz表示,中國經濟似乎沒有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未來仍將維持強勁增長,約10%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可以一直持續到2013年左右。
原因是國內的消費對國家的GDP的貢獻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不過,Michael Kurtz稱貝爾斯登對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發展持謹慎態度。他認為,今后兩年,中國的GDP可能略為低于10%,這要比過去兩年11%以上的增速稍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字,一季度經濟增幅為10.6%,比去年同期降幅達到1個百分點以上。而自2003年以來,中國連續5年保持了超過10%的經濟增速。
由于今年以來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幅度較大,一些人士擔心未來中國經濟存在下滑過快的可能。
為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面對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我們要做好兩手準備,既要防止經濟增速回落過猛、價格持續上漲,也要防止增速反彈。防止價格持續上漲,還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不過,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觀點認為中國無需擔心經濟下滑過快的危險,尤其不必擔心經濟增長停滯、通脹高踞的“滯脹”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李揚持有與Michael Kurtz類似判斷。
他在日前一場公開報告上指出,中國不需要擔心經濟“滯”的(停滯)問題,目前“脹”(通脹)可能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原因是由于中國儲蓄率仍然較高,這使得中國投資率也在較高水平,為了解決每年1000萬人的新增就業問題,完成工業化、城鎮化的需要,中國也需要維持較高的投資增長率,因此即使出口下滑較快,投資仍將穩定,經濟仍將維持一定增速。
Michael Kurtz認為,即使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可能只有9.6%左右,但是仍算強勁,高增長會一直持續到2013年左右。原因是“中國的經濟似乎免疫于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的影響”,而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未來將更多地由國內的消費促進,而不是由出口帶動。
過去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帶動,其次是消費和出口。但2007年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2007年消費、投資、凈出口分別拉動GDP增長4.4、4.3、2.7個百分點。其中消費首次成為貢獻經濟增長最大的力量。
而未來要持續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Michael Kurtz指出,中國需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讓每一個勞動力生產的價值上升,即需要整個經濟價值鏈的提升,這會帶來人民幣的升值,“這也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起步而已”。
而根本上,隨著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成本越來越高,通脹加劇,中國需要降低名義GDP增長,“特別是要縮小名義GDP和利率之間的差距。”
不過,盡管Michael Kurtz暗示央行需要進一步加息,來遏制通脹惡化,但是李揚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持續加息對于遏制高通脹的意義不大。一個典型例子是,2007年6月份全部投資資金中,企業自有資金占58%,銀行貸款資金僅僅占18%。
因此李揚強調,通過提高利率等貨幣政策手段,對緩解通脹的作用“影響力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