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大連港是如此迷人。
從大連港集團的辦公樓望出去,就是蔚藍的大海,海面上靜靜地泊著幾艘白色郵輪,海鷗在歡快地飛舞,時不時地展露一下清亮的“歌喉”。清涼的海風透過窗戶,吹拂到每一位來訪者的臉上,提醒人們不要錯過這美麗的景色。
這座始建于1916年的大樓本身就記錄了大連港悠久的歷史,屬于大連市重點保護建筑。位于大樓8層的觀景臺,是很多游客到大連看海港風光的首選之地。
“原來緊鄰城市的生產性功能,已經基本上轉移到大窯灣、大連灣等港區。未來,老港區要建成設施齊全、風光旖旎的國際郵輪母港。這和大連著名旅游城市的形象非常吻合。”大連港集團董事長袁福秀說。

大連港是遼寧沿海最大的港口,擁有生產性泊位200個,萬噸級以上泊位76個。圖為大連港30萬噸級油碼頭。(董志斌 攝)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設成為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號角吹響,大連立即行動起來——老港區實施世紀搬遷工程,兩個30萬噸級專業碼頭建成投產,長興島公共港區竣工通航……2007年,大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81萬標準箱,分別是2002年的2倍和2.8倍。
“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由資源依托型向交通依托型轉變,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全面推進,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大連市港口與口岸局局長惠凱說。
調整港口布局 “百年老港”展新姿
大連灣雜貨碼頭一派繁忙景象。伴隨著陣陣鐵軌與機車的摩擦聲,49444號班列緩緩駛入8號倉庫。兩臺巨大的天吊開始卸載貨物,不時發出滴滴的聲音。
“這是我們和沈陽鐵路局聯手為鞍鋼開通的鋼礦龍組班列。它從這里把礦石運到鞍鋼,再把鞍鋼生產的鋼材運過來。”大連港雜貨碼頭公司總經理詹煒介紹說。
10多分鐘后,剛剛還堆在車廂里的鋼卷已經按照種類、貨主、大小的不同,整齊地碼放在了這個1萬多平方米倉庫的一角。短則兩三天,多則一個月,它們就會被裝上船,再通過大連港與船運公司聯手開辟的班輪航線,運到貨主那里去。更多的時候,貨物到港后可以直接裝船運走。
據了解,龍組班列開通后,鞍鋼的鋼材通過大連港運抵華東、華南各港口,每噸運費要比走其他港口節省20多元,壓縮成本的空間正是來自于大連港集團提出的“全程物流鏈”服務。
所謂“全程物流鏈”,就是整合水路、公路、鐵路等多種運輸方式,根據貨主的需求,提供全程打包的物流服務。“通俗地說,貨主只需要告訴我們有多少貨物,什么時間要運到哪里,我們就根據港口物流的整體情況,幫貨主設計出成本最低的運輸方案。”詹煒說。
“打造全程物流鏈,是大連港從傳統的裝卸港向現代物流港轉變的重要舉措。”袁福秀認為,在港口競爭中,誰能為客戶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全程物流服務,誰就能搶得先機。
于是,大連港購置了1200多輛糧食專用車、1500多輛集裝箱平板車、多艘集裝箱船,開通了大連至沈陽、哈爾濱、圖們等10多條海鐵聯運集裝箱班列、糧食專列、木材專列,構筑了連接錦州、營口、龍口、煙臺、威海、天津、秦皇島、丹東,輻射整個環渤海港口的公共內支線網絡。
這一切在幾年前還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大連港是百年老港,陳舊的設備、古老的碼頭、單一的功能,多年來制約著港口的快速發展。”惠凱回憶說,老港區緊鄰城市,不僅容易造成污染,而且缺少發展的空間,在建設航運中心的過程中,他們將大連港區域劃分為航運服務中心區和集裝箱、雜貨、汽車、礦石、糧食、油品等“一個中心、六大區域”,對老港區實施世紀搬遷工程。
“調整之后,‘一島三灣’核心港區成為大連建設東北亞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包括大孤山半島周邊的大窯灣港區、鲇魚灣港區、大連灣港區和大孤山半島的陸域資源。”惠凱說,百年老港結構調整,不僅“調”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調”出了風景優美的生態港區,讓市民與海洋親密接觸。
如今的大連港,既不失百年老港的深厚底蘊,又透出現代大港的合理布局。集裝箱深水碼頭、30萬噸級油碼頭、30萬噸級礦石碼頭、汽車滾裝碼頭主要分布在以“深水良港”著稱的大窯灣;鋼鐵、化肥、煤炭、成套設備等主要分布在大連灣、鲇魚灣,而老港區則著力建設國際郵輪母港,充分展現“北方維多利亞港”的美景,和大連這個“花園城市”相得益彰。
2007年,長興島公共港區3個5萬—7萬噸級泊位竣工通航,使大連在渤海岸線擁有了深水組合港口。“根據城市發展需求、資源狀況和吞吐量發展預測,作為東北地區最重要的綜合運輸樞紐,‘一島三灣’核心港區的資源容量僅能滿足至2020年前后的發展需求。長興島港區開發為大連港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惠凱認為,長興島港區是大連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發展區域。
提升港口功能 “航運中心”邁新步
2007年8月20日,大窯灣保稅港區正式封關運作,這使大連港競爭優勢更加凸顯。
在大窯灣保稅港區2號卡口,一輛掛著“連港0006臨”字樣車牌的集裝箱平板車緩緩駛入,車上裝著一個中國海運集團的集裝箱。卡口監測設備立即掃描集裝箱號、車牌號,地磅同時對車身稱重,根據這些信息,監控中心的電腦上顯示出“直接放行”,這時卡口欄桿自動收起,車輛迅速駛離卡口。整個過程不到30秒鐘,卡口無人值守,司機也不用下車,車流通過的效率非常高。
輪船在港時間是衡量一個港口效率的重要指標。據了解,一艘20萬噸級的輪船,一天的租用成本高達10萬元左右,因此,在每個環節提高效率,縮短輪船在港時間,貨主可以大大節省成本,港口也更具競爭力。
大窯灣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楊廣志告訴我們,大窯灣保稅港區封關運作之后,對海關監管流程進行再造,實現了智能化通關,“原來是貨物到港后停在泊位,再報關,然后由海關工作人員進行查驗。現在,貨物還沒進港,就已經先行報關,再由海關根據貨物情況在進港過程中查驗,大大縮短了船舶等待時間。”
楊廣志說,貨物報關之后,每一個集裝箱內的信息都已進入海關監管系統,在卡口處,系統只要識別集裝箱號,再用地磅稱重核實重量,信息從物流監管平臺上傳到國家電子口岸,很容易就可判斷能不能放行,“在智能化系統看來,每一個集裝箱就像一個抽屜,它掃描了集裝箱號,就像我們拉開抽屜檢查了一樣。”
這僅僅是大窯灣保稅港區政策優勢一處細微的體現。被稱為我國目前對外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大窯灣保稅港區的政策效應正在快速放大,最明顯的是物流集聚和物流帶動效應。
“出口集運、進口分撥、生產配送、定制配送、供應商管理庫存、供應鏈管理等功能性業務付諸實踐,有效發揮了保稅港區的政策和功能優勢。”楊廣志說,東芝、莫萊克斯、佳能等大型電子企業利用集中通關模式,將部分進口原材料和產成品集中到保稅港區后向國外分銷,實現了工廠的零庫存管理,而為大連英特爾項目配套的20余家國際著名物流公司,正準備落戶保稅港區。
作為保稅港區核心功能的中轉業務,政策效應也正在逐步發揮。楊廣志認為,整合保稅港區政策功能優勢和東北腹地資源優勢,大窯灣保稅港區將成為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
從核心功能區逐步向外擴散,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在全面推進。大連市振興東北辦公室副主任趙永勃認為,航運中心一端連著腹地,一端連著世界,衡量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并不是港口的吞吐量大小,而是對腹地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是否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航運中心是一個區域經濟的概念。”
因此,大連把航運設施體系建設、集疏運體系建設、航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三大重點。
在航運設施體系建設方面,2003年以來,大連市累計完成港口建設投資295億元,相當于過去50多年投資總和的5.6倍,新增泊位56個,生產性泊位總數達到200個,最大靠泊能力由15萬噸提高到30萬噸。
在集疏運體系建設方面,大連啟動了金窯復線、大連灣、金州連接線三條疏港鐵路建設,同時堪稱世界一流的煙大鐵路輪渡全面運營,大窯灣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集裝箱中心場站開工建設,長興島鐵路和疏港高速公路等工程全面推進,現代化集疏運體系初步形成。
在航運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大連航運交易市場成功運行,在國內首創“一站式”服務和“一網式”交易模式,成為國內功能最全、集約化程度最高、設施最完善的航運交易市場之一。海運輔助和水運服務業不斷壯大,船舶管理、無船承運等新型產業迅速發展,全市已擁有海運輔助企業730家,2007年新增國際無船承運人數量比上年增長11倍。
“大連建設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要成為東北對外開放的龍頭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引擎。”趙永勃認為,隨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全面推進,這個引擎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英特爾等國際性大項目接連落戶大連,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重構臨港工業 “兩區一帶”開新局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香爐礁廠區新船塢內,30萬噸級油輪就要出塢了,工人們正在仔細地進行檢測。不遠處,是大連船舶重工自主研發的海上鉆井平臺,金屬結構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隨著航運事業的快速發展,由百年老廠大連造船廠發展而來的大連船舶重工煥發出蓬勃的活力。2007年,他們完成造船產量300萬載重噸,占全國的1/6,年產值高達150億元。“僅2007年我們就新接訂單1200萬載重噸,按照目前的生產能力,我們的手持訂單要5年后才能全部完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程告訴我們。
造船業是大連的傳統強項,也是大連發展臨港工業的重頭戲。除了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大連中遠船務工程集團、STX(大連)造船海洋技術有限公司等都是業內巨頭。目前大連有船舶配套及修船企業600余家,船臺、船塢40座,掌握了30萬噸超大型VLCC油輪的自主知識產權和研發設計建造技術。
“我們要利用大連原有的造船業優勢和重裝備制造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大連市港口與口岸局局長惠凱說,發展港口經濟不能單純只建碼頭,更要推動臨港工業發展,“看港口后面有什么。”
那么大連港后面有什么?最大的亮點就是“兩區一帶”裝備制造產業。“兩區一帶”,包括能利用大窯灣公共港區進行產品制造和流通的“臨港裝備制造業聚集區”,企業可以自建碼頭的大連灣“臨海裝備制造業聚集區”,以及大連沿渤海灣從長興島到旅順開發區的“造船產業帶”。
在大連市的規劃中,“臨港區”重點發展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機床制造、軌道交通制造業;“臨海區”重點發展重大裝備及海洋工程;“一帶”重點發展船舶和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
“你看,‘兩區一帶’的規劃在大連畫出一個大大的‘V’字”,大連市經委裝備行業處副處長辛立偉指著規劃圖說,從遼寧全省的發展戰略來看,“兩區一帶”構成了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的“V”字型龍頭。
“經過近10年的調整和改造,大連已經形成了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冰山集團、大連機床集團、大連機車集團等一批實力雄厚的裝備制造企業。明確提出‘兩區一帶’裝備制造產業布局規劃,更能有效發揮港口優勢,做強大連裝備制造行業。”辛立偉說。
新一輪建設的熱潮正在長興島掀起。國際航運巨頭新加坡萬邦集團來了,帶來了修造船和海洋工程項目;世界第六大造船企業STX集團來了,帶來了船用發動機曲軸制造、船用柴油發動機制造、海洋結構物制造等6個項目……不到2年時間,31個大項目先后落戶長興島,總投資達到190億元。
“大連臨港產業發展,對東北腹地的牽動作用非常明顯。”趙永勃說,資源要素集聚大連,其實整個東北腹地都在共享,但作為東北對外開放的龍頭和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助推器,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需要通過發達的服務支撐體系來實現。
從長遠來看,大連國際航運中心應該成為東北地區資源配置的中心,這有賴于金融、保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高度發達。大連,正在依托港口夯實基礎,朝著這個目標穩步邁進。(萬建民 李天斌 單超哲 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