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專訪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蘇順虎:"內外并舉"圖變貨運格局

2008-5-6 11: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通過新線建設與內部挖潛,加快解決我國鐵路貨運建設這個世界級難題 
  年初南方冰雪災害時電煤頻頻告急,充分暴露了我國鐵路貨運能力不足的嚴重程度。事實上,鐵路貨運能力不足,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一個長期積累問題。而根據我國土地資源和能源的實際情況,發展
  鐵路這種占地少、能耗低的交通方式,對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近日,就我國鐵路貨運能力建設的現狀以及鐵路部門下一步的規劃等問題,《瞭望》新聞周刊專訪了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兼營運部主任蘇順虎。 
  貨運建設格局新思路 
  蘇順虎認為,十六大以來的五年,屬于鐵路發展也是鐵路貨運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2003~2007年,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由20.4億噸增長到31.2億噸,5年的增量是前24年增量的1.1倍;全國鐵路日均裝車由9.6萬車增長到13.9萬車,5年的增量是前24年增量的1.3倍。這五年中,鐵路部門先后于2004年、2007年實施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大面積提速調圖。兩次大提速后,我國鐵路跨入高速時代,鐵路運輸能力也在投入不大的情況下增長了50%以上。 
  取得如此的成績,蘇順虎將其歸結為思路的創新和改變。他將之概括為,“新線建設與內涵擴能并舉”。據介紹,鐵路的建設周期比較長,而內涵挖潛提效見效快。所以,在推進大規模鐵路建設的同時,鐵道部加大了內涵擴大再生產力度。按照國務院批準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鐵路建設已經全面展開,部分線路已投入運營。 
  同時,在鐵路營業里程、機車車輛增加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鐵路貨運通過提速重載、不斷優化運力資源配置、提高路網綜合運輸能力,實現了貨運量的持續大幅度增長!斑@是近年來鐵路貨運能力建設最突出的特點,也是解決當前鐵路運力緊張最有效、最現實的途徑。”蘇順虎強調。 
  他具體介紹了內涵挖潛的舉措。首先是提高重載貨物列車比重,發展重載運輸技術,建設煤運大通道。鐵道部在京哈、京滬、京廣、隴海、侯月等主要干線普遍開行了5000噸至6500噸貨物列車,新投入的大功率機車主要配屬到繁忙干線和煤運通道,擴大了運輸能力。例如,通過機車同步操縱技術和大噸位貨車制造與使用技術,逐步完善集疏運體系,使大秦鐵路運量由2002年的1億噸增長到2007年的3億噸。 
  蘇順虎告訴本刊記者,鐵路大提速也是優化貨車車流徑路、提高整體運輸能力的契機。歷次鐵路大提速統籌考慮貨運線路能力,對貨車車流徑路進行了優化。在2007年第六次大提速中,鐵道部實施了“一主兩翼、兩線三區域”的總體戰略。 
  即按照“打滿繁忙干線、用足兩翼線路”的思路,主要提速干線“以客為主、以貨為輔”、貨運能力主要保證本線重點物資運輸,干線兩翼的平行線路“以貨為主、兼顧客運”,實現平行徑路能力利用最優最大化;大秦、侯月兩線組織增開重載貨物列車;東北、西北、西南三大區域優先組織內部運輸。 
  在這樣的總體思路下,全路車流徑路進行了大面積的優化調整,充分挖掘了路網整體運輸潛力,2007年新圖貨運能力增長了12%。 
  為促進鐵路貨運的集約化、規;,在實施鐵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改革、大面積調整運輸生產力布局的基礎上,自2006年以來,鐵道部采取了整合零擔辦理站和貨運量小的辦理站,建設戰略裝車點和卸車點的措施。 
  蘇順虎介紹說,2005年全路貨運營業站3700多個,但年發送量5萬噸以下的貨運站就有1160多個,其發送量僅占全路的0.51%;年發送量500萬噸以上的貨運站只有81個、僅占2.1%,裝車點的批次作業規模與我國每年30多億噸的總發送量很不相稱。 
  經過兩年的實踐,零擔運輸全面整合,發送量10萬噸以下的1000余個貨運站基本整合到位,建成了750多個戰略裝卸車點,覆蓋了主要的大宗貨源集散地,發送貨物占到了全路的45%以上。 
  鐵道部同時組織了大宗貨物直達列車和貨運五定班列,開展重來重去循環運輸。2007年,全路大宗直達列車到已增長到406條線,五定班列增加到126條線,并向社會推出了45條一站裝車、一站卸車的一站直達快運班列和35對往返班列運行線,全面優化了鐵路快捷貨物運輸網絡。 
  鐵道部還開行了50對重來重去運輸的直達列車,將煤炭和鋼鐵由內陸集運到港口,將進口礦石由港口疏運到內陸鋼廠,實現了我國沿海港口與內陸腹地煤礦鋼廠等大型企業間貨流的緊密結合,提高了車輛利用效率。 
  特別是為了滿足具體市場需求,鐵道部實施了大客戶戰略。2005年,鐵道部加大對重點物資運輸的支持力度,開始實施大客戶戰略,為年貨運量100萬噸以上或運費1億元以上的大客戶提供運力保障,由大客戶為鐵路提供大宗穩定的貨源。此舉提高了鐵路部門對關系國計民生重點物資的運輸服務水平。 
  主動改革創新 
  “近幾年,全社會對鐵路運輸需求每年都以2億噸的速度在增長。這就要求我們不斷釋放和發展鐵路貨運能力,保持貨運量的持續快速增長!碧K順虎表示,目前鐵路貨運組織方式和管理手段還不能完全適應貨主需求,這就要求鐵路部門更加積極主動地擔負起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責任,創新方式,改進手段,提供安全、便利、快捷、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貨運產品。 
  “這其中,尤其要加快山西、陜西、內蒙古西部、河南等地區的煤炭到達華中、華南、西南等地區的鐵路通道建設!碧K順虎告訴本刊記者,鐵道部確立的思路是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提供有力的運輸支持,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發展,加大青藏鐵路等中、西部鐵路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度,確保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物資運輸,充分發揮鐵路在協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職能作用。 
  目前,圍繞著這些部署,鐵路部門主動展開改革創新。蘇順虎介紹說,根據關于經濟社會發展對鐵路體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考慮到我國鐵路建設和管理的特殊性,決定保留鐵道部,同時要繼續推進鐵路改革。 
  他認為,鐵路改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中國的國情和路情使得中國鐵路改革更具有其特殊的復雜性。近年來,鐵路部門為加快實現政企分開,推進基礎性改革,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了運輸生產力的發展,目前正在繼續加快推進鐵路各項基礎性改革。 
  對于貨運方面的改革方向,蘇順虎介紹說,“在貨運方面將推出許多改革新舉措,主要是優化編組站布局,進一步整合運輸資源,推進貨運組織改革和勞動組織改革等! 
  貨運建設下一步 
  對鐵路貨運能力建設,蘇順虎有更進一步的期待。他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鐵路面臨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鐵路在中長途大宗貨運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比較優勢,國家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研究鐵路融資、稅收、運價等政策,為鐵路貨運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為從根本上解決鐵路貨運能力緊張的問題創造條件。 
  蘇順虎介紹了鐵道部作為鐵路貨運管理部門下一步將重點開展的工作。 
  首先,確保重點物資運輸,完善和落實鐵路部門和地方重點物資運輸協調機制,加強與重點企業的協調配合,繼續加大對煤炭、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運力傾斜力度,重視化肥、棉花、農副產品等“三農”物資的運輸,全力確保軍運、特運任務和應急救災運輸。 
  鐵道部將深入推進京哈、京廣、京滬、隴海等主要干線兩翼通道的運輸組織工作,統一機型和牽引定數,貫通機車交路,實現流線協調配套,進一步提高路網綜合能力,加大分流增運力度。同時落實大秦、侯月線運輸增量的各項措施,加強大秦線重載運輸技術集成,增加重載列車開行比重。 
  在運輸組織管理和設備設施配套上,實現鐵路與企業的直進直出、無縫銜接。鐵道部將在與廠礦企業及地方政府充分溝通協商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國鐵本務機車進入煤礦、金屬或非金屬礦,電廠、鋼廠和煉油廠,以及港口、合資及地方鐵路等裝卸量較大企業,壓縮機車和車輛周轉時間。蘇順虎透露,“我們已經制訂了方案和推進計劃,今年內要基本實現國鐵本務機車與年發到運量100萬噸以上260家企業的直進直出! 
  他同時提到,實施規;b卸、大能力運輸、點到點組織,是鐵路運輸向現代物流方向發展的戰略選擇。鐵道部將在資源聚集區和加工消費區探索發展鐵路“集疏運”一體化運輸方式,今年率先在華北地區大力推進“集疏運”一體化建設,在既有87個戰略裝車點的基礎上,再建101個點,總共設計運量增加到4.23億噸,將華北地區建成高效率、高質量、高度集約化的貨運示范基地,促進大秦、侯月、石太線等主要煤運通道運量大幅增長。 
  與這項工作同時,還將加強對貨運辦理站和既有專用線的整合,還有戰略裝卸車點的建設。鐵路部門將繼續整合年運量在10萬噸以下的貨運辦理站,加大既有專用線整合力度,按照“整列裝卸、直進直出、立交疏解”的原則規范專用線建設,同時擴大戰略裝卸車點的建設,使戰略裝車點達到450個,戰略卸車點達到500個。 
  在優化運力資源配置上,鐵道部將把大功率機車集中配置在大秦、大準等煤運通道和京廣、京滬等主要干線,及時把置換出的機車投用到侯月、太焦等通道,實現主要干線及煤運通道5000噸到6000噸牽引定數系列化,促使全路貨運列車平均總重進一步提高。 
  蘇順虎表示,鐵路運輸生產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貨運與地方政府、企業的關聯度很高,需要共同健全鐵路運輸協調機制,發展路企直通運輸,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更好地保障重點物資運輸,提高鐵路貨運服務水平。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鐵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拉動效應和輻射作用,落實和發展路地戰略合作機制。(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苗俊杰帥政)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