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
2008-5-5 11:32:00 來源:文匯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邁入發展的第18個年頭,全國第一個保稅區浦東外高橋保稅區保持著另一個傲人的第一——目前全國14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排名第一。以國際貿易為發展起點,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淀,外高橋保稅區再次明確了實施“貿易聚焦外高橋”的發展戰略,醞釀著新騰飛,努力推進外高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發展。
先行先試聚能量
1990年,浦東外高橋保稅區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開始了“先行先試”的創新之路。1992年初,我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企業——日本上海伊藤忠商事公司落戶這里。90年代后期,保稅區功能日趨成熟,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貿易企業紛紛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大規模開展分撥業務,使外高橋保稅區成為跨國公司跨區域的貨物集散中心之一。到2007年底,外高橋保稅區已經集聚了6000余家貿易企業,其中71%為外商獨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28家在這里投資落戶。2007年,外高橋保稅區完成進出口貿易額570億美元,占全國保稅區43%,直逼半壁江山。
在政策優勢發揮“磁力”的同時,為了積聚人氣,保稅區開設了保稅交易市場,如今已形成了多個專業性交易市場,如汽車市場、鐘表中心、醫藥分銷中心、機電市場等,中國國際商品中心是中國目前唯一的集保稅展示、交易和貿易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貿易平臺;國際文化服務貿易平臺是落實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現上海建設“文化大都市”戰略目標的重要項目,將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博覽會”。
優化環境引燕來
2004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滿3年,貿易權的管制放開了,外高橋保稅區的政策優勢也消失了。不靠政策,靠什么來留住老企業,吸引新企業?
2006年10月,外高橋保稅區正式啟動了跨國企業營運中心培育工作,鼓勵區內成功運作的外資企業,整合分散的銷售渠道和關聯服務,統一負責總部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包括進出口貿易、國內分銷和售后服務等業務,建立功能性地區總部。
由于踩準了跨國企業自身發展階段需求的點,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區內就涌現出了65家跨國公司地區營運中心,今年內有望達到80家。這些營運中心2007年實現利潤87億元,占保稅區企業利潤總額的31%。
即使是尚未達到轉型要求的企業,也并沒有出現“遷出潮”。商船三井的趙先生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區內的企業可以從事進境備案、保稅倉儲、進口完稅、分銷零售以及售后服務等目前國內商業領域最完整的供應鏈,“如果想要實現保稅貿易和非保稅貿易的無縫對接,無論是從效率還是成本來考慮,保稅區的優勢依然是獨特的。”
抓住機遇奔未來
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為外高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外高橋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外高橋功能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告訴記者,外高橋保稅區國際貿易基地建設,是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特別是“貿易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貿易越活躍的地區,金融服務的需求就越活躍;如果貿易功能不發達,以國際物流為重要內容的航運中心,發展空間就會大大受限。”
圍繞著這個目標,外高橋的新騰飛正在醞釀發力。營運中心的培育之前側重于貿易類企業,今后將積極推進生產類、物流類營運中心的培育。外高橋還將大力吸引進口要素貿易市場的集聚,形成以較高關稅壁壘的產品為主的全國性進口要素市場,如奢侈品市場、保稅化工市場等,吸引更多貿易企業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