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國內市場一體化的推動力--對物流功能的一種經濟學解釋

2008-5-4 14:01:00 來源:劉秀光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摘要]本文認為。物流的功能可以有管理學的描述,也可以有經濟學的解釋。經濟學認為,物流通過競爭性市場能夠利用稀缺的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物流配置資源的過程正是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形成的過程。文章提出,這種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物流具有聚集一釋放效應,這種效應的發揮要依賴市場來實現,同時這種效應的發揮又推動著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二是物流的價格選高機制最終導致商品的價格趨于均衡價格,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的實現;三是物流具有市場導向型特征,能敏銳地洞察市場競爭及商品價格水平的變化,適時地將商品(產品和要素)移動到需要這些商品的地區,既改變這些地區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解決自然稟賦缺乏的困難,又促進這些地區市場化程度的提高。
  (中經評論·北京)一、有關文獻與問題的提出
  
  國外物流(或物流業,下同)研究始于20世紀初,主要以其功能定義物流概念。例如,1948年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將物流定義為:“物質資料從生產階段移動到消費者或利用者手中,并對該移動過程進行管理。”1963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的定義是:“把完成品從生產線的終點有效移動到消費者手里的廣范圍的活動,有時也包括從原材料的供給源到生產線的始點的移動”。1985年美國市場營銷協會修改后的物流定義、1994年歐洲物流協會對物流的定義、199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的定義以及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對物流的定義,都是根據物流功能定義物流概念的。
  近期的一項研究以交易成本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研究了價值鏈中節點企業之間關系的協調機制。另一項研究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引入企業價值的評估公式,證明物流可通過影響企業的營業收入、產品成本、稅收和營運資金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進而提升企業價值。本文仍然將物流放入經濟學的視野中,但與上述研究不同,重點分析物流發展對國內市場一體化的影響。
  物流必然伴隨著服務流和資本流,而物流、服務流和資本流的顯著增加,就意味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這是因為物流服務于經濟交易活動,實質上是所有商品和服務交易中的一項重要活動,而經濟交易活動是在市場中進行的。由于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是買賣雙方共同決定商品與勞務價格及交易數量的機制,所以,市場是物流伴隨服務流和資本流得以運作的場所與交易機制,物流與市場是緊密相連的。正如薩繆爾森所指出的那樣,擁有。1000萬市民的紐約,如果沒有物品不斷流入和流出,紐約市民不出一個星期便會瀕臨饑荒的邊緣。而這種物品的流動過程需要市場機制進行協調并給予保障。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將物流與市場聯系起來,考察物流如何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
  
  二、物流:國內市場一體化的推動力
  
  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型期,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征是市場的競爭性不斷加強,市場化的程度呈現擴張性,即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從市場相對開放的區域向市場相對封閉的區域擴展,最終完成國內市場一體化。在市場化擴張的過程中,物流是國內市場一體化的推動力。對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給予分析。
  1.物流的聚集一釋放效應。商品的聚集一釋放過程形成了物流,而將物流與市場聯系起來時,就是物流在市場中的聚集一釋放效應。物流被市場所承載,而市場則因物流規模的發展而擴大,兩者相得益彰。具體來說,由于單個企業生產的產品有限,物流要依靠物流企業外部力量的協同合作,在市場中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銷售商結合起來,將商品聚集起來,并最終釋放給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產品和要素聚集一釋放的范圍就是市場的范圍。由此可見,聚集一釋放效應的發揮要依賴市場來實現,而聚集一釋放效應的發揮又推動著市場一體化的進程。
  許多良好的專業化市場的形成過程就是聚集一釋放效應的具體體現。如浙江省義烏小商品城自1991年開始,各類專業商品街在小商品城周邊大量興起,形成了_以小商品城為中心的龐大市場體系。有人將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比喻為一次熱核爆炸:先通過集聚產生足夠的能量,繼而發生爆炸或擴張,同時借助持續的沖擊波把核彈的能量傳遞到外部空間。義烏小商品城就是借助物流的聚集一釋放效應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的。2007年,義烏小商品城經營小商品42萬種,實現成交額348.37億元,其成交額已經連續16年居我國集貿市場榜首,無愧于“世界超市”的美譽。小商品城的“前拉旁帶”作用促進了周邊地區生產規模和物流規模的擴大,尤其是促進了市場的擴展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的擴展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可理解為物流概念中的“廣范圍”。
  一國物流對GDP的貢獻率與該國的市場化程度正相關。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日、英、法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物流對GDP的貢獻率就達到了15%以上,而2004年我國物流對GDP的貢獻率僅為7.4%。這說明,我國市場化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5-2006)》_中指出,社會化的物流需求不足與專業化的物流供給不足是制約我國物流發展的主要矛盾。物流需求聚集和釋放速度較慢以及眾多大而全、小而全物流企業的存在導致物流成本較高。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為118.6%,而發達國家為9%左右,這說明我國物流市場還遠未實現規模經濟。因此,整合物流企業使其實現規模化經營,是發揮物流聚集一釋放效應的基礎條件。當然,物流聚集一釋放效應的充分發揮還需要其他市場條件和制度條件的配合。
  2.物流的價格選高機制。價格是競爭性市場中反映資源稀缺性的信號,物流聚集-釋放效應的發揮是在價格信號的指引下實現的。物流的價格選高機制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當某一地區某種商品價格下降時,該商品或其替代品就開始流出該地區,向價格相對較高的地區流動。反之,當某一地區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時,價格相對較低地區的同類商品或其替代品將流向該地區。競爭性市場是一種形成均衡的機制,因此,物流的價格選高機制最終將導致商品的價格趨于均衡價格。競爭性價格體系可保證商品的交換效率以及帕累托效率中產品組合效率的實現,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的實現。
  市場機制解決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等三大經濟問題。而物流又借助價格選高機制完成了不同地區產品和要素的配給。各地區要素稟賦的差異性客觀上要求通過物流的配給作用改變要素原本的存在區域。價格作為要素流動的指揮棒,指揮著要素從相對充裕的地區流動到相對缺乏的地區。這種要素的流動過程伴隨著價格的變化,物流業從這種價格變化中獲取收益。而生產廠商尤其是要素相對缺乏地區的廠商,獲得了價格相對較低的生產要素,降低了生產成本。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觀點,在內部規模經濟與空間轉移成本的綜合作用下,生產廠商趨向于將全部生產活動集中于接近大市場的地方,而生產廠商的區位選擇又會反過來影響市場的分布。其結果是物流和生產廠商之間相互依賴,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促進了國內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但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處于嚴重的自我循環狀態,制約了地區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限制了全國市場一體化的形成。我國各地區要素稟賦差異很大,本應通過物流加強各地區之間的商品交換,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專業化生產,但自我循環狀態和地區封鎖格局的存在限制了商品的自由流動,也限制了價格選高機制作用的發揮,進而阻礙了市場規模的擴大。可見,改變自我循環狀態和地區封鎖格局勢在必行。
  3.物流業的市場導向型特征。物流聚集一釋放效應的發揮、物流價格選高機制的實現都離不開競爭性市場。而物流業要在競爭性市場中有所作為,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由于對運輸業的經濟管制,即使市場經濟國家的物流業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也不是市場導向型行業。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美國對運輸業實施管制,阻礙了物流業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一系列解除管制的法律,包括1977年的《解除航空管制法案》、1978年的《斯塔格斯鐵路法案》、1980年的《汽車運輸者法案》和1984年的《航空法案》等。運輸業管制的解除對物流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不同行業之間和行業內部的競爭加劇,形成了靈活的價格機制,提供了多種類型的服務,創造出了更多的營銷組合方式,美國物流業由此成為了市場導向型行業。
  雖然我國為發展現代物流業頒布了不少相關政策和規定,如200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2005年商務部《關于加強流通法律工作的若干意見》等,但仍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政策體系,物流業發展缺乏相關支持政策,特別是處于核心地位的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等企業,各自為戰,部門壟斷、行業壟斷、地區壟斷現象較為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政府需要適時權衡經濟管制的成本與效率,放松或取消對物流業發展的干預,通過建立規則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使我國物流業真正成為市場導向型行業,進而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進程。
  目前,物流企業普遍反映,許多地方不能對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一視同仁,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行為,物流企業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承攬業務及車輛通行等方面遇到許多困難。某項研究成果可從一個側面說明地方保護主義的嚴重性。這項研究成果的內容之一是關于東部企業向西部地區投資時最為擔心的障礙因素的問卷調查,其中39.26%的企業擔心地方保護主義。
  地方保護主義雖短期內可能會獲得高于邊際成本的高收益,但卻是一種不正當競爭,這種收益最終會被所謂的熊彼特式競爭帶走。因為,熊彼特式競爭能創造成本最低的供給曲線,發現新的生產方法,關注的是長期收益。國際上通常把社會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物流運作水平的重要指標。發達國家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推行現代物流運作模式,使這項指標普遍降至10%左右。近年來,我國這項指標雖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是比較高的,這雖然不完全由地方保護主義所致,但地方保護主義至少導致了物流運作的非效率,提高了物流成本。
  同時,地方保護主義犯了類似于重商主義的錯誤。重商主義認為,如果一國的商品賣的比買的多,那么這個國家的貿易就意味著出口盈余,從而使黃金流進本國。重商主義的錯誤在于,積聚黃金或貨幣并不能提高一國的生活水平,貨幣的價值在于它能從其他國家買到什么。只有開放市場,打破商品進入壁壘,保持資源、商品和服務流動的自由度,才能提高市場一體化程度,才有充足而有效的市場供給,才能真正提高本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
  總之,只有我國物流業真正成為市場導向型行業之后,才能敏銳地洞察市場競爭以及商品價格水平的變化,適時地將商品(產品和要素)移動到需要這些商品的地區,既改變這些地區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解決自然稟賦缺乏的困難,又促進這些地區市場化程度的提高。
  
  三、結束語
  
  1.物流的功能可以有管理學的描述,認為物流能使資源移動;物流的功能也可以有經濟學的解釋,認為物流能通過競爭性市場利用稀缺資源,實現資源有效配置,而物流配置資源的過程正是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形成的過程。
  2.物流伴隨著服務流和資本流的運作,需要競爭性市場及其擴大。政府應適時制定并實施有利于物流或物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包括放松或解除阻礙物流業發展的相關行業的經濟管制,使物流業真正成為市場導向型行業。
  3.物流與國際貿易相聯系就發展成為國際物流,國際物流既可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又可帶動我國經濟不斷融入國際市場一體化之中。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