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出口發財路成走私變種
2008-5-4 12:16:00 來源:中國經營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全球糧食危機下,短缺的糧食代替石油催生了無奈的暴力,中國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化解這份壓力,也絕非一日之功。 “現在國外的米價要高得多,把大米賣到國外才能賺錢。”一位糧食貿易商徐先生向記者直言不諱。
然而現在,這條“發財”的路徑已經不再是陽光大道,因為在2008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國政府已經頒布禁令,禁止國內糧食出口套利。中國海關更是于近日通報,已經查處了“規模較大”的糧食違規走私出口的現象,而現在商務部也已經加入了這個陣營,曾經是生財之道的糧食出口,正在異化為“走私”的變種。
切斷轉口路徑
一條鐵路穿越了黑龍江糧食生產基地三江平原,農民們開著拖拉機,將去年豐收的糧食運往鐵路沿線的小站,在那里,水稻、大米、大豆等農作物的買家們正在翹首企盼遠方趕來賣糧的農民。
本地的糧食收購商王先生對于搶購的情況很著急,“這些外地收購商來了之后,稻谷價在一直往上提。年初每斤0.72元,現在已經0.79元了。”而0.79元正是國家剛剛規定的最低收購價格。
讓王先生驚訝的是,今年收購水稻的商人,已經不僅僅是糧廠的,還有不少的貿易商。
不久之前,他曾經參觀過一個采購商的倉儲基地,采購商向他解釋了這些農作物的去向:“他們把糧食通過火車運往大連,在大連裝船后,通過海運,這些稻谷或者大豆最終在廣州當地進行加工。”
然而,這些農產品并不全是在廣州銷售,蛇口南順面粉有限公司的經歷,恰好可以解開這一謎團。
從年初以來,蛇口南順面粉有限公司的劉經理已經拒絕了不下20家國內貿易公司的合作請求。這些貿易公司希望南順公司能夠幫助他們出口糧食到香港,再轉運出口至菲律賓等糧價高昂的市場。“現在這是違法的,誰敢做!”劉經理說。
蛇口南順面粉公司是香港南順食品有限公司的內地分公司,具有向港澳地區出口小麥粉的配額,其2008年上半年的配額將近35000噸,是十幾家內地公司中獲得配額最多的一家。而同樣屬于香港南順公司旗下的江蘇南順面粉有限公司今年的配額還沒有爭取下來,而去年其獲得的配額是8萬噸。
中國政府對不斷高漲的國際糧價越來越警惕。
4月12日,商務部發出通知,進一步加強供港糧食及其制粉的出口管理。通知要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自內地進口糧食及其制粉的進口商實行登記制度,內地出口企業要向香港出口糧食及其制粉,須與香港方面已登記的進口商簽訂出口合同,并在申領出口許可證時向有關發證機關出示,發證機關審核后發放出口許可證,并在備注欄內加注“限于出口至香港,不得轉口”的字樣。
此舉旨在嚴禁企業將供港的糧食產品轉口至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意味著中國進一步封閉了之前商務部、海關總署公告2007年第101號中明確的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的小麥、玉米、大米、小麥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糧食及其制粉大量出口的可能性。
在國際糧價不斷高漲的當下,中國政府正在努力切斷國際和國內糧價之間的傳導途徑。
封閉糧食出口
事實上,據國家海關總署發布的2月份我國大米進出口初步統計貿易數據顯示:2008年1、2月份累計進口大米138588噸;累計出口大米350000噸,出口仍大于進口,2月凈出口為173857噸。2月份我國大米進口比上年同期減少3867噸,出口比上年同比增加50000噸。可見國際大米高價的誘惑。
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家限制出口政策的密集出臺:從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了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2007年12月31日宣布,從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對小麥、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共57個8類稅目產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其中麥類和麥類制粉出口暫定稅率分別為20%、25%,玉米、稻谷、大米、大豆出口暫定稅率為5%。
接著,2008年1月19日,商務部公布2008年糧食出口實施配額制管理,規定出口企業在沒有獲得配額的情況下,一律不得對外簽訂新的出口合同。直到最近推出防止企業通過香港轉口糧食的措施,足見政府決心之大。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國對糧食出口采取的是雙制管理,即配額制和企業制,前者便于進行總量控制,而后者所涉及的企業主要就是中糧集團和吉林糧食集團兩家,“這也是為了便于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這位人士表示。
而據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武拉平教授介紹,這兩家集團的糧食出口配額大約占了整個中國糧食出口量的70%,剩下的在其他外貿公司之間分配。這使得國家在調控國內糧價(大豆除外)上擁有絕對的主動權。
去年我國除了大豆之外的糧食出口是900多萬噸,也是從去年開始國家放慢了糧食的出口,“在如今國際糧價大漲,國內外糧食價差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保證國內的糧食供應肯定是政府首先要考慮的,避免出現糧價大漲的情況,現在采取的各種手段和1993年、1994年的時候有些類似,就是要想盡辦法避免國外的高糧價傳導到國內來。”武拉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