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美歐出口市場萎縮 新興市場崛起
2008-5-3 9:58: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者:黃磊 4月30日,有“中國外貿風向標”之稱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落下帷幕。
在當天進行的廣交會閉幕新聞發布會上,第103屆廣交會副秘書長徐兵對外發布此次廣交會的成績。從主要統計指標來看:美、歐、日、韓、臺等傳統的廣交會采購商來源地的進場采購人數和成交數額都有明顯的下降;而中東、東盟、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對“中國制造”的購買意愿正在持續增長之中。
此次廣交會的舉行,正值在中國出口形勢嚴峻之時。
“我們的質量正在遭受質疑、人民幣匯率上升、原材料的采購成本驟漲、國際金融形勢影響的購買欲,還有一直以來持續的貿易壁壘都讓生意越來越難做!焙颖眹e食品有限公司郭經理只是帶有這種擔憂情緒的參展商之一。
在此次展會統計數據出來之前,收緊的出口形勢就已經成為人們的一個預判。4月25日,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視察廣交會的時候,已然提醒參展企業:“在開拓國外市場的同時,也要研究內銷,學會‘兩條腿走路’!
與此同時,廣交會自身也在謀求變革,展會的變革映射出中國外貿形勢的自覺調整。
在經歷了前兩屆“進口展臺”的摸索之后,在此屆廣交會上,主辦方首次設置外國企業代表團專區,繼續進口展嘗試。
從104屆開始,廣交會將拓展為一屆三期。這個“中國第一出口展”,將擁有更為細致的出口產品分類,來體現其針對性和多元性的精確出口導向。
新舊市場此消彼長
根據廣交會主辦方公布的數據,此次到會的境外采購商累計192013人,這比第102屆廣交會增長了1.3%;成交382.3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比去年同期的第101屆增長5.1%。
在增長的整體判斷下,是結構性的“此消彼長”。
在體現進場采購意愿的采購商組成上:香港地區、美國,臺灣省依然位列采購商來源地(國家、地區)前三位;同時,印度、馬來西亞兩個地區采購商增長明顯,躋身前五。
在中國傳統的出口目的地采購意愿減弱的同時,新興出口市場成長迅速。歐盟、香港地區、美國、臺灣省、韓國和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場到會采購商,與上屆相比有不同程度下降。相對應的是,“中東、東盟和新興市場到會采購商普遍增長!毙毂f。
其中,新興市場中的印度、南非和巴西到會采購商分別增長23.2%、28.5%和24.6%。此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到會采購商也分別增長一成以上。
在整體增長2.1%的成交額下,廣交會當天發布的數據只顯示:“中東成交48.4億美元,比上屆增長9.6%,東盟成交19.9億美元,增長15.9%,俄羅斯增長6.2%,印度增長32.9%!
新興市場的增長幅度普遍超過整體增長數字,無疑意味著傳統市場的成交數據有一定的下降,形成總體增長2.1%的均值。
如果考慮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浮動,在上一屆廣交會成交374.44億美元之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為7.5;而今天成交382.3億美元,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已經到6.98。
出口項目綠肥紅瘦
在4月30日公布的廣交會出口數據中,傳統的出口產品成交量符合此前各方判斷。表征降幅的“綠色”在出口目錄的名單中并不少見。
以傳統出口大戶——紡織品為例,相比上一屆廣交會,服裝以及衣著附件成交28.7億美元,下降了4.8%;紡織紗線、織物以及制品成交24.6億美元,下降幅度達到了16.8%。
“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匯率變化,這對本來就利潤微薄的紡織行業來說最為敏感。”廣東虎門纖興服裝公司的負責人分析說,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帶動了化纖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同時出口航運成本也在增加,“棉價即將上漲,企業將更加難過”。
人工成本的上升也集中反映在服裝紡織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上,“價格難以下降,國外的采購商只能把訂單轉到東南亞”。
除了紡織品,陶瓷、辦公用具、玩具、塑料制品、家具等廣交會傳統的出口主要項目成交額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在傳統出口品種成交普降的同時,也有最近幾年中國外貿出口升級戰略下,“新興出口”項目的上漲。
在本屆廣交會上,機電產品成交168.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7.7%。其中,家電及消費類電子產品成交55.8億美元,增長6%,對成交增長的貢獻率為40.6%。輕工產品成交124.4億美元,增長2.1%,占總成交額的32.5%。
事實上,在第100屆廣交會舉行之時,廣交會方面就已經明確要借這個全國最大的出口平臺帶動中國外貿結構的升級,而升級指向于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和自有品牌。
在展館中的品牌展區,“成交額已經首次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10.9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29%”,徐兵表示,“品牌示范效應繼續加強!
而農產品出口的微弱增幅,可以看到受特定市場形勢影響的痕跡!皣H農產品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國內市場價格管制之下,就使得我們的出口占據了國際市場的價格優勢。”流花展館食品土畜廳一位參展商表示。
4月28日,宏觀經濟學家趙曉在廣州表示,受國內國外多種形勢的影響,出口形勢趨緊是必然出現的。
外貿轉型鏡像
從第101屆廣交會開始,為了體現平衡外貿進出口比例和結構,廣交會“以標志性的做法”設立了進口展區。從此,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也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在4月30日閉幕會上,進口展區尚未發布任何成交數據。在前兩屆廣交會上,組織方表示不公布數據是尊重國外出口商的“商業習慣”。
徐兵表示,進口展區的影響不斷擴大,“俄羅斯經貿部首次組團,組織了4個聯邦州10余家機電產品企業參展,并舉辦‘俄羅斯商務日活動’,展示了開拓中國市場的決心。”此外,土耳其外貿署也組團參展。
從前兩屆的情況來看,處于成長中的“進口展”仍在“摸著石頭過河”。
在主辦方看來,進口展區的目的是“引進先進設備與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引入國際競爭,提升生產水準”。在展商身份上,來自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的廠商占去多數,這些資本本身就具有合資屬性,生產的又就在國內完成,這難免讓人產生“出口轉內銷”的嫌疑。
而本屆廣交會,已經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展團方式進入中國搭建進口平臺!霸S多境外參展企業尋找到了意向合作伙伴,取得了超出意料的、實在的參展效果!毙毂f。
而廣交會自身的變革并未就此止步,廣交會的進出口結構也開始從粗放走向精確。從第104屆廣交會開始,“一屆兩期”拓展為“一屆三期”。
“分三期舉辦,最大的變化是‘以時間換空間’!敝袊鴮ν赓Q易中心主任王俊文分析,拓展之后的廣交會兼具專業化和綜合性的特征。他還強調,拓展的空間,還將為高速增長的民營出口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