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關頭彰顯政府應急能力
2008-5-26 10:2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楊洪權
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工作迄今,中國政府在救援中表現出的有力、有序、有效,彰顯了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政府短時間內調動起強大的救援力量,萬眾一心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舉措,贏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贊譽。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立即召開會議,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親任總指揮的溫家寶總理迅速趕赴災區,在飛機上就開始部署救災工作。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醫護人員、志愿者從四面八方奔赴災區。胡總書記、溫總理不顧個人安危,實地考察北川、青川等重災區,不斷就抗震救災工作做出指示。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設立9個小組,具體指揮協調救災工作。新聞媒體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第一時間向世界發布消息,讓世界了解汶川特大地震的災情。中國政府歡迎國際救援,災區采訪向世界媒體開放。所有這些舉措都有條不紊,我們表現出的以人為本的情懷,令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國家這種危機處理能力,是黨和政府的領導堅強有力的體現。在汶川災區余震不斷、山體滑坡、交通、通訊都被震斷的情況下,政府一聲令下,救援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迅速以徒步、傘降等方式到震中災區。沒有堅強的領導,是絕對做不到這一點的。
國家的危機處理能力,在國家領導人親臨一線的指揮中可以窺斑見豹。溫總理乘直升機到映秀考察災情后,立即指示用直升機救援傷員。大量的直升機迅速集結到重災的北川、青川等交通中斷災區,傷員得到盡快運送和救治,災區情況被迅速摸清,為救援隊伍快速展開援救工作打下基礎。重災區能不斷地有幸存者在100多小時后獲救,與這種應急處理能力密不可分。
國家的危機處理能力,從國際救援物資和境外人員的快速到達也可感知。災情發生后,臺灣同胞要求支援,國家立即開通臺北到成都的直航。俄羅斯、韓國、日本、新加坡的救援隊伍也都在震后不久到達成都,并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為了多搶救一個災區廢墟下的生命,為了多救治一個災區受傷的人員,國家毫不猶豫地放行國際救援隊伍、物資。這是搶救生命的賽跑,是戰勝死神的較量,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大災中充分展現,快速果斷的危機處理舉措,贏得了全世界的高度評價。
國家危機處理能力的成熟,抗震救災的有力有序有效,是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的結晶。2003年“非典”災害中,謠言是在權威信息發布不及時才漫天飛的。總結經驗,此次汶川特大地震,我們政府最先發布權威信息,讓西方媒體到災區實地采訪,結果,西方民眾了解信息后更相信中國媒體的報道,西方媒體直接引用中國媒體的新聞報道。我們重視生命、以人為本、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的各種舉措,使中國的國際形象大大提升,甚至直接改變了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今年年初的冰凍雨雪災害中,道路積雪結冰,日久生患,阻斷交通,壓壞電力,造成阻隔。總結經驗,我們迅速調集大型機械設備投入災區搶修道路,不惜代價打通生命線,恢復通訊,令救援快速到達,信息早日暢通,不僅穩定了人心,而且令國際社會看到一個負責任的中國政府的形象,紛紛伸出援手,加入救援行列。中央財經大學的震后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高達98.6%。這是公眾對政府處理危機能力的最好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