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招聘成畢業生求職雞肋
2008-5-25 14: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疲勞焦慮的求職隊伍排成長龍、各式簡歷如雪片般滿場四散、供需雙方忍受著哄鬧聲寥寥數語就結束了面談……昨(10日)日,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九大場畢業生大型招聘會全部落幕,面對接二連三的大型招聘會,畢業生們越來越有“雞肋”之感———去了,疲憊不堪收效不大;不去,又怕錯過萬分之一的機會。誠然,擁擠的招聘會背后隱藏著人才供需矛盾以及大學生就業環境等深層次問題,一朝一夕難以改變現狀。
但是,招聘形式的革新是否能夠為改變大學生求職的被動狀況提供便利,目前也的確存在著提升空間。
“簡歷投出去就算功德圓滿”
上周的畢業生招聘會是每年廣東省教育廳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主辦的傳統“九大場”。頭兩場研究生專場和本科生專場就是覆蓋面最廣的兩大綜合型招聘會。
共計2.6萬名各個專業的畢業生在9000個職位前排隊,用人單位涵蓋教育、培訓、建筑、信息咨詢、汽車、印刷、酒店等各行各業,整個場館被擠得水泄不通。“只要能把簡歷投遞出去就算功德圓滿,至于為什么投這個單位?投了之后有多大勝算?我都來不及考慮。”一名女生說。
華師經濟系的研究生小齊告訴記者,“先摸清到底哪些企業和我們的專業條件相符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圈轉下來都發暈,好不容易找著一家好的企業還得去排長隊。這種情況下即使輪到我與企業負責人面談也很難發揮出好的水平。”
用人單位在招聘會上所做的主要事務就是收集堆積如山的簡歷,根本沒時間與學生深入交談。深圳某信息咨詢公司招聘負責人說,“現在這么多簡歷我們回去都不一定能全部看完,先得篩掉一半隨手瞎投的學生”。
廣東省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表示,大而全的招聘會肯定不會有多高的簽約率,主要起一個發布信息的作用。
進場前不知“準東家”是誰
廣州某公司為了招聘設計師已接連參加了三場招聘會,前兩場研究生專場和本科生專場共收到了七八十份簡歷,但是公司人力資源部回去翻看后竟然沒發現多少合適的,所以又接著來到理工類專場“擺攤設點”。
“很多學生對設計師這一職業缺乏了解,就是覺得我們對專業限制不嚴,很多人連基本的設計功底都沒有,”該公司招聘經理抱怨說。
據了解,學生們大都是在招聘會的前一到兩天才從學校的就業網站上得到一份沒有提供具體崗位的企業名錄,基本上無法確定哪些企業是目標對象。為了方便學生們尋找企業,有些招聘會組織方制作了一份用人單位信息表,進場后花5塊錢就能買到。但不少學生表示:“進場后才慢慢查詢,接著還要排隊,為什么不能在招聘會前就先發給我們研究一下呢?這樣進場應聘就不會浪費那么多時間了,投簡歷也會更有針對性。”
一流企業少參加“趕集”
“一流企業都不去大型招聘會了,像一些世界500強企業早就直接去學校開專場招聘會了,現場收簡歷,然后馬上面試、錄取。”華南理工大學電氣專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小李說。他在7日舉行的理工類專場招聘會上只是轉了一圈就離開了,一份簡歷都沒投。
持這種觀點的求職學生越來越多。今年的研究生專場應聘學生數比去年少了2000人,盡管總的畢業人數比去年多。
進駐中山大學舉行宣講會的某國內知名會計行負責人說,對企業來說,定點招人效率會更高,來聽宣講會的學生起碼都是對行業感興趣或者專業對口的,針對性比大型招聘會強。
是否這種校園專場招聘會將取代綜合型的招聘會呢?華工就業指導中心市場拓展部副部長許中華表示,進校專場招聘的大都是實力強勁的單位企業,他們提供的崗位“含金量”高,但數量也少,比較適合畢業生中的精英分子。對于大量普通畢業生來說,大型招聘會提供了批量的就業崗位,盡管待遇比不上一流企業,但也蘊含著許多機會。
網上初篩會場“叫號”面試
理想的招聘會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求職學生、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專家都有自己的期望。
“將來的招聘會做到像銀行叫號那樣就好了”,在中大的兩場招聘會上提供求職指導的飛一般網絡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招聘會上的很多工作其實都可以在前期完成。將來用人單位通過網上初篩確定在招聘會上見面的學生名單,應聘學生進場后交上詳細的簡歷,領取號碼牌,然后按順序與用人單位面談。這樣的招聘會才能提高效率。當然這種招聘模式需要精心的會場安排和事前組織”。
不少用人單位和學生則希望招聘會在信息查詢方面能再下點功夫。學生可以通過免費的電腦查詢服務,迅速地查到用人單位的相關信息,找到展臺,節約時間。用人單位也能隨時通過招聘會的網絡查到學生的真實信息,甚至能通過系統按需要現場篩選出一部分合適的學生。